摘要:6-12岁是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改善感统失调的黄金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已进入校园,感统问题常表现为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社交障碍等,不仅影响当下学习,还可能对长远发展造成影响。其实,感统训练无需复杂设备,融入家庭日常或通过趣味游戏就
6-12岁是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改善感统失调的黄金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已进入校园,感统问题常表现为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社交障碍等,不仅影响当下学习,还可能对长远发展造成影响。其实,感统训练无需复杂设备,融入家庭日常或通过趣味游戏就能开展,下面就为家长们详细分享具体方法。
一、家庭日常训练:把生活变成“训练场”
家庭日常训练的核心是“生活化”,无需额外安排大量时间,利用日常活动就能为孩子提供充足的感统刺激,简单易行且效果显著。
1. 家务活:最接地气的感统训练
家务活蕴含丰富的触觉、本体觉和平衡感训练元素,让孩子参与家务,既能培养责任感,又能同步提升感统能力:
搬运物品:让孩子帮忙搬书、拎重量适中的购物袋(约孩子体重的1/10,避免过重),或端稳无烫手风险的汤碗。搬书能锻炼手臂力量(本体觉),拎购物袋可增强重量感知,端汤碗则需控制身体平衡,同时手部接触碗具也能获得触觉刺激。
擦拭打扫:准备湿抹布,让孩子擦桌子、擦玻璃。擦拭时需用力按压,能给手部提供充足触觉输入,同时上肢肌肉在反复擦拭中得到锻炼,提升本体觉控制能力;擦玻璃时需抬头、抬手配合,还能锻炼身体协调性。
厨房小帮手:在家长监护下,让孩子参与揉面、撕生菜、打鸡蛋、搅拌面糊等简单操作。揉面需手部用力按压、揉搓,能强化手部力量和触觉感知;撕生菜、搅拌面糊则需精细控制手部动作,打鸡蛋时蛋壳与蛋液的触感差异,也能丰富触觉体验。
2. 户外活动:感统训练的“天然课堂”
每天保证至少1小时户外活动,让孩子在跑、跳、爬、滚中自然提升感统能力,是最基础也最有效的训练方式:
自由奔跑嬉戏:在安全的户外场地(如公园、小区草坪),让孩子自由奔跑、追逐、打滚、攀爬低矮设施。跑跳能锻炼下肢力量和身体平衡(前庭觉),打滚可让全身皮肤接触地面,获得丰富触觉刺激,攀爬则能提升肢体协调性和本体觉。
骑行类运动:选择适合孩子身高的自行车、滑板车。骑行时孩子需控制身体平衡(前庭觉),手脚配合蹬踏、转向,能强化手眼协调和肢体协作能力,长期坚持还能提升腿部肌肉力量。
球类运动:根据孩子年龄选择合适的球类,如6-8岁可玩拍皮球、接抛软球,9-12岁可尝试踢足球、打羽毛球。拍皮球需手眼配合控制拍球节奏,接抛球能锻炼反应速度和手部抓握能力,踢足球、打羽毛球则需全身肢体协调,提升综合运动能力。
游泳:水的浮力和触压感能给孩子全身提供均匀的触觉刺激,游泳时肢体在水中的划动的需要协调发力,能同时锻炼前庭觉、本体觉和肢体协调性,是性价比极高的全身性感统训练项目。
3. 安静专注力训练:碎片化时间就能做
利用家庭碎片化时间(如饭后、睡前)开展简单的安静训练,既能提升专注力,又能锻炼精细动作和平衡感:
分豆子/倒豆子:准备两种不同的豆子(如红豆、绿豆),混合后让孩子分拣到两个碗里;或用两个小碗,让孩子将豆子从一个碗倒入另一个碗(可先练倒干豆子,熟练后尝试倒少量水+豆子)。分拣豆子需视觉辨别豆子差异,能提升视觉专注力;倒豆子则需控制手部力度和速度,锻炼精细动作和平衡感。
精细手工类:准备穿珠子(孔径稍大,避免孩子误吞)、乐高积木、拼图等。穿珠子需将线穿过小孔,能锻炼手部精细动作和耐心;拼乐高、拼图时需观察形状、颜色匹配,既能提升视觉专注力,又能强化手部控制能力,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尤其有帮助。
走直线/马路牙子:在家中用胶带贴一条10-15cm宽的直线(长度2-3米),让孩子沿着直线行走,可要求双手叉腰或举过头顶(增加难度);户外安全路段(如无车辆的人行道马路牙子),让孩子在家长保护下沿马路牙子行走。这类训练能精准锻炼平衡感(前庭觉),提升身体控制能力。
二、针对性游戏训练:按感觉系统精准提升
感统失调常涉及前庭觉、本体觉、触觉、听觉、视觉等不同系统,针对不同系统设计趣味游戏,能更精准地改善孩子的感统问题。
1. 前庭觉训练:解决平衡、注意力、阅读难题
前庭系统是大脑接收信息的“门槛”,直接影响孩子的平衡能力、注意力和阅读效率,是感统训练的核心重点:
旋转类游戏:准备家庭小型大陀螺(需家长辅助固定),让孩子坐在里面,家长缓慢旋转(每次旋转5-10圈,速度由慢到快,避免孩子眩晕);或利用办公椅(带扶手,确保稳定),让孩子坐稳后,家长缓慢推动椅子旋转。旋转能刺激前庭器官,提升平衡感知能力。
摇晃类游戏:在家中安装安全的儿童吊床、秋千(室内可选择门框悬挂式),让孩子坐或趴在上面,家长前后、左右缓慢摇晃,熟练后可尝试轻微旋转摇晃;也可用被子或毯子搭成“小摇篮”,让孩子躺在里面,家长轻轻晃动。摇晃能给前庭系统提供温和刺激,改善平衡感和情绪稳定性。
弹跳类游戏:使用家庭小型蹦床(需铺防滑垫,家长在旁保护),让孩子在上面轻轻弹跳,可要求孩子边跳边数数字或唱儿歌(增加趣味性);也可让孩子在沙发上(确保沙发稳固)轻轻弹跳,或练习跳绳(6-8岁练双脚跳,9-12岁可尝试单脚跳、花样跳)。弹跳能激活前庭系统,同时锻炼下肢力量和身体协调性。
平衡类游戏:准备儿童平衡板(或用10cm宽、1.5米长的木板,两端垫稳),让孩子站在上面保持平衡,熟练后可尝试闭眼平衡或手持小球平衡;也可购买儿童玩具高跷,让孩子练习踩高跷行走;或继续加强滑板车、走平衡木训练。这类游戏能精准提升前庭平衡能力,改善注意力不集中问题。
位移类游戏:在柔软的垫子上,让孩子练习翻跟头、侧滚翻;或玩“螃蟹爬”游戏(孩子双手双脚撑地,身体悬空,横向移动);也可让孩子倒着走(在家中或户外安全路段,家长在前方引导)。位移过程中,身体姿态的变化能给前庭系统提供丰富刺激,提升身体控制能力。
2. 本体觉训练:改善身体协调、情绪稳定
本体觉能让孩子感知“身体在哪里、在做什么”,本体觉不足会导致孩子动作笨拙、情绪易暴躁,可通过以下游戏训练:
A、重压/负重类游戏:
“三明治”游戏:让孩子躺在沙发或垫子上,用柔软的枕头、棉被将孩子轻轻包裹(确保孩子呼吸顺畅),家长用手轻轻按压被子,给孩子身体施加温和压力,停留10-15秒后松开,重复3-5次。压力能给本体觉提供明确刺激,帮助孩子感知身体边界,缓解情绪焦虑。
推/拉重物:在家中准备装满书的纸箱(重量以孩子能推动为宜)、儿童小推车(可装玩具),让孩子推纸箱从客厅到房间,或拉小推车散步;也可在家长协助下,让孩子帮忙移动轻便家具(如小椅子)。推拉过程中需全身发力,能强化肌肉力量和本体觉感知。
拥抱与挤压:家长给孩子用力但温和的拥抱(持续5-10秒),或用毛巾将孩子全身包裹(露出头部),轻轻滚动毛巾,给孩子身体施加均匀挤压。触觉与本体觉结合的刺激,能快速稳定孩子情绪,提升身体感知能力。
B、力量与协调类游戏:
亲子拔河/摔跤:用粗绳子(两端打结,避免磨手)玩拔河游戏,家长控制力度,让孩子能感受到对抗但不费力;在柔软的床垫或瑜伽垫上玩“摔跤”游戏,家长轻轻按住孩子,让孩子尝试挣脱,过程中注意保护孩子关节。这类游戏能锻炼全身肌肉力量,提升肢体协调性和反应能力。
动物模仿走:让孩子模仿青蛙跳(双腿屈膝,双手撑地,向前跳跃)、小熊爬(四肢着地,缓慢爬行)、螃蟹走(双手双脚撑地,身体反向移动),每种动作练习1-2分钟,可搭配动物叫声增加趣味。模仿动物动作能打破常规运动模式,强化本体觉控制和肢体协作。
攀爬游戏:在户外选择低矮、安全的树木(树干粗壮,无尖锐枝丫),让孩子在家长保护下爬树;或利用小区的攀爬架、家用小型攀岩墙(安装在墙面,确保稳固),让孩子练习攀爬。攀爬需手脚精准发力、身体协调平衡,能全面提升本体觉和前庭觉能力。
C、精细动作类游戏:
塑形与触感游戏:准备橡皮泥、超轻粘土、动力沙,让孩子捏出各种形状(如动物、食物),或用动力沙搭建城堡;也可让孩子玩“沙子寻宝”(在沙子中埋入小玩具,让孩子用手挖出)。这类游戏能丰富手部触觉体验,同时锻炼手指精细动作和创造力。
手工操作:给孩子准备儿童安全剪刀、彩纸,让孩子练习剪图形(从简单的直线、圆形开始,逐渐过渡到复杂图案);或玩撕纸游戏(将彩纸撕成小块,拼贴成画)。剪刀使用和撕纸动作能精准锻炼手指小肌肉,提升本体觉控制能力。
生活技能练习:让孩子练习拧瓶盖(准备不同大小的瓶子,让孩子拧开、拧紧)、系鞋带(先练穿鞋带,再练系蝴蝶结)、扣扣子(穿衣服时让孩子自己扣纽扣)。这些生活技能需要手部精细动作配合,能在实践中强化本体觉,同时培养孩子独立性。
3. 触觉训练:缓解情绪敏感、提升社交适应
触觉失调的孩子常表现为怕痒、抗拒接触陌生人、对衣物材质敏感,通过触觉刺激游戏可改善这类问题:
触摸辨别游戏:准备米缸或豆缸(装满大米、红豆或绿豆),在里面埋入小玩具(如积木块、小玩偶),让孩子闭上眼睛,用手在米/豆中摸索,找出指定玩具;也可准备不同材质的物品(如钥匙、橡皮、塑料玩具),让孩子闭眼触摸,说出物品名称。这类游戏能提升触觉感知的精准度,减少触觉敏感。
皮肤刺激游戏:准备羽毛、软毛刷、粗糙毛巾、丝巾等不同材质的物品,家长用这些物品轻轻抚摸孩子的手臂、后背、小腿(避开敏感部位,如颈部),让孩子感受不同材质的触感差异;也可玩“身体绘画”游戏:用手指蘸取无毒颜料,在孩子后背、手臂上画简单图案(如圆形、直线),让孩子猜画的是什么。温和的皮肤刺激能降低触觉敏感度,提升触觉适应能力。
游戏化触觉体验:玩“卷寿司”游戏:让孩子躺在毯子上,家长将毯子从孩子脚部向头部卷起(露出头部),卷紧后轻轻将孩子“拉”出来,过程中可配合“寿司做好啦”的趣味话语;也可带孩子玩沙、玩水、玩泥巴(确保环境安全卫生),让孩子用手抓沙子、拍水花、捏泥巴,尽情接触自然材质,丰富触觉体验。
4. 听觉与视觉训练:提升专注力、学习效率
听觉和视觉是孩子接收学习信息的主要通道,针对性训练能改善孩子上课走神、阅读漏字、听指令困难等问题:
①听觉训练:
听指令做动作:家长给孩子下达简单指令,如“摸鼻子”“跳两下”,熟练后逐渐增加指令复杂度,如“左手摸右耳,然后转一圈,再跳三下”;也可玩“听词语做动作”游戏,如听到“动物”词语(猫、狗)就拍手,听到“植物”词语(花、树)就跺脚。这类游戏能提升孩子的听觉注意力和指令执行能力。
背景音过滤训练:在房间内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如轻音乐),家长在一旁讲故事,讲完后让孩子复述故事中的关键信息(如主角、发生的事情);也可让孩子在轻微噪音环境下(如家人轻声说话)做简单的听力题(如听数字、复述句子)。训练孩子在干扰环境中集中注意力,提升听觉信息筛选能力。
听声辨方向:让孩子蒙上眼睛,家长在房间不同位置(如前方、后方、左侧、右侧)摇铃或拍手,让孩子指出声音来源;也可玩“听声找物”游戏:将发声玩具(如会叫的玩偶)藏在房间角落,让孩子根据声音找到玩具。这类游戏能提升听觉定位能力,改善上课听不清老师讲话的问题。
②视觉训练:
舒尔特方格:制作5×5的方格纸,在方格内随机填写1-25的数字,让孩子按顺序指出数字并读出,记录完成时间,每天练习1-2次,逐渐提升速度。舒尔特方格能有效训练视觉注意力和视觉广度,改善阅读速度慢、漏字的问题。
视觉辨别游戏:给孩子玩“找不同”(两张相似图片,找出差异点)、“走迷宫”(从简单的直线迷宫到复杂的曲线迷宫)、“连连看”(将相同图案连接)等游戏。这类游戏能提升视觉辨别能力和专注力,为课堂看黑板、阅读课本打下基础。
视觉与动作结合训练:继续加强抛接球训练(家长抛球,孩子用眼追踪球的轨迹并接住);或模拟上课场景,在白板上写简单的汉字、数字,让孩子远距离抄写(如距离2米),训练视觉聚焦和手眼协调能力,改善上课抄题慢、抄错字的问题。
三、分年龄训练侧重点:贴合孩子发展需求
6-12岁孩子的身体能力和学习需求不同,感统训练需结合年龄调整侧重点,才能达到更好效果:
6-8岁(小学低年级):重点在基础能力巩固。此阶段孩子刚适应校园生活,学习任务相对轻松,需优先提升身体基础感统能力,为后续学习打基础。建议多开展大运动训练(如跑跳爬滚、骑行、简单球类),通过触觉游戏(如玩沙玩水、“三明治”游戏)降低触觉敏感度,借助前庭平衡游戏(如秋千、平衡板)改善注意力,同时加入简单精细动作训练(如穿珠子、拧瓶盖)。
9-12岁(小学中高年级):重点在复杂能力提升。此阶段孩子学习任务加重,对注意力、协调性、精细动作的要求更高,需在基础训练上增加难度和技巧性。可开展复杂球类运动(如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节奏跳绳(如双摇、交叉跳)、平衡板接球(站在平衡板上接抛球)等,强化肢体协调和平衡能力;同时加强视觉专注力训练(如舒尔特方格、复杂迷宫)和听觉指令训练(如多步骤指令执行),帮助孩子应对繁重的学业任务。
四、训练重要注意事项:安全有效是关键
1. 坚持游戏化,拒绝强迫:感统训练的核心是“让孩子在快乐中提升”,家长需将训练设计成趣味游戏,避免用“必须完成”“你怎么这么笨”等强迫或否定的态度。若孩子对某类训练表现出抗拒,可暂时暂停,换其他孩子感兴趣的项目,避免引发孩子抵触情绪。
2. 循序渐进,逐步提升难度:从孩子当前能轻松完成的动作开始,比如孩子刚开始走平衡板时,可先让孩子扶着家长的手走,熟练后再尝试独自走;分拣豆子可先从两种颜色差异大的豆子开始,再过渡到颜色、大小相近的豆子。每次只增加一个小难度,让孩子在成功中积累信心。
3. 全程保障安全,做好防护:所有训练需在安全环境下进行,如玩蹦床时需铺防滑垫,家长在旁保护;攀爬时需检查设施是否稳固,避免孩子摔倒;使用剪刀、刀具等工具时,需选择儿童安全款,家长全程监护;旋转、摇晃类游戏需控制速度和幅度,避免孩子眩晕或摔倒。
4. 及时鼓励,强化积极反馈:孩子完成训练后,家长需具体表扬孩子的努力,如“你今天平衡板走得比昨天稳多了,真厉害”“你分拣豆子时很认真,没有分错一颗”,而非笼统的“你真棒”。积极的反馈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更愿意参与训练。
5. 严重时寻求专业帮助:若孩子感统失调症状严重,如长期注意力不集中影响课堂学习、情绪暴躁难以融入集体、动作笨拙频繁受伤,且家庭训练1-2个月无明显改善,建议及时带孩子找职业治疗师(OT)进行专业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系统训练方案,避免延误最佳改善时机。
感统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家长耐心陪伴,将训练融入日常生活,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步提升感统能力。只要坚持科学训练,大多数孩子的感统问题都能得到有效改善,为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来源:游趣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