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夜里,万籁俱寂,你却对着手机屏幕辗转反侧,脑海里千军万马,反复回放白天的一句错话、一个尴尬的表情。
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瞬间?
深夜里,万籁俱寂,你却对着手机屏幕辗转反侧,脑海里千军万马,反复回放白天的一句错话、一个尴尬的表情。
面对一个不错的机会,你反复盘算利弊,思前想后,直到机会被别人抢走,才追悔莫及。
看到朋友圈里别人光鲜亮丽的生活,再看看自己的一地鸡毛,心中瞬间涌起一股说不出的酸涩和焦虑。
我们常常以为,压垮我们的是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后来才发现,真正让我们寸步难行的,是这些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消耗我们心力的“精神内耗”。
正如作家杨绛所说:“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深以为然。想太多,就是内耗的根源。
晚清名臣曾国藩,也曾是重度“内耗患者”。他早年心浮气躁,屡战屡败,甚至一度投水自尽。但最终,他却能脱胎换骨,立德、立功、立言,成为“千古第一完人”。
他成功的秘诀,不在于什么惊天伟业,而在于戒掉了这三种致命的内耗。他的“破局心法”,堪称一绝,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想减肥,收藏了无数健身视频,却从未穿上跑鞋;想提升自己,买了一堆书,却总停留在第一页。
这种“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就是第一种内耗:犹豫。
内心戏十足,把所有可能遇到的困难都在脑子里演练了一遍,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太难了,还是算了吧。结果,时间在犹豫中流逝,机会在等待中错失。
曾国藩早年也深受其害,做事瞻前顾后。后来,他悟出了一个九字真言:“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
什么意思呢?就是未来的事,不用瞎操心;当下的事,就全神贯注地做;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
他给自己定下日课,每日坚持,风雨无阻。打仗时,他不用奇谋险计,只用最笨的“结硬寨,打呆仗”的方法,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
停止内耗的第一步,就是用行动代替空想。 与其在脑中预演一万种失败,不如迈出第一步去创造一种可能。
但问耕耘,莫问收获。当你行动起来,你会发现,很多你担心的事,根本就不会发生。
网络时代,我们似乎得了一种“朋友圈焦虑症”。
看到同事升职加薪,心里不是滋味;看到同学环游世界,感觉自己活得像个笑话。人生的坐标,仿佛永远建立在与他人的比较之上。
这种无休止的比较,是第二种内耗,它会让你失去自我,活在别人的影子里。
曾国藩的身边,牛人辈出。左宗棠霸气外露,李鸿章机敏过人。如果他天天盯着别人的优点自怨自艾,恐怕早就被淹没在时代的洪流里了。
但曾国藩的智慧在于,他从不与人比,只跟自己较劲。他的日记里,满满的都是对自己的反省和苛责。今天有没有说错话?做事有没有不周全?
他的人生哲学是:“不与人争,只与己争。”
别人的成功,我们鼓掌;自己的道路,我们专注。当你把目光从外界收回到自身,你会发现,内心会变得无比踏实和强大。
真正的成长,不是超越了多少人,而是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更优秀了一点点。
谁的人生没有遗憾和错误?一次失败的考试,一段无果的感情,一个错误的决定……
最可怕的不是犯错,而是被错误捆绑,在过去的回忆里反复受刑。这就是第三种内耗:纠缠。
曾国藩一生中最大的污点,莫过于“天津教案”。处理不当,他被朝野唾骂,从声望的顶峰跌入谷底,身心俱疲。
换做一般人,可能就此一蹶不振。但曾国藩在短暂的痛苦后,选择了四个字:“物来顺应。”
事情既然已经发生,无法改变,那就接受它,然后放下它,继续做自己该做的事。他不辩解,不沉沦,默默扛下所有,然后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
人生就像一辆车,后视镜只是为了让你看清来路,而不是让你倒着开车。 紧盯着过去的错误不放,只会让你错失当下的风景和未来的方向。
学会和过去和解,就是对未来最好的成全。
写在最后
杨绛先生还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人生在世,我们真正要面对的敌人,从来不是别人,而是那个犹豫、比较、纠缠的自己。
当你停止了内耗,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来提升自己、专注当下时,你会发现,那些曾经让你焦虑不安的人和事,都变得不值一提。
愿我们都能学习曾国藩的智慧,戒掉内耗,轻装前行。把思虑的时间用在行动上,把比较的目光收回到自身,把纠缠的痛苦化为成长的力量。
从今天起,做一个内心笃定、情绪稳定的人,你的人生,必将走上康庄大道!
朋友们,您是否也曾被“内耗”困扰?您觉得这三种内耗,哪一种最戳中您?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故事和感悟,我们一起交流,一起成长!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启发,别忘了点个【赞】,【转发】给您关心的人,让我们一起停止内耗,拥抱阳光!
来源:蕊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