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买西瓜时,老板说 “这瓜保熟”,你却只能凭 “拍瓜声音脆不脆”来判断;网购衣服选尺码,S、M、L 三个码让你在 “紧了” 和 “松了” 之间反复横跳;考试打分只分 “及格” 和 “不及格”,完全体现不出学生间的差异 —— 这些生活中的 “测量困境”,其实和质量
买西瓜时,老板说 “这瓜保熟”,你却只能凭 “拍瓜声音脆不脆”来判断;网购衣服选尺码,S、M、L 三个码让你在 “紧了” 和 “松了” 之间反复横跳;考试打分只分 “及格” 和 “不及格”,完全体现不出学生间的差异 —— 这些生活中的 “测量困境”,其实和质量管理中的 NDC 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咱们就用吃瓜、买衣服、考试这些日常事儿,聊聊为啥 MSA 测量系统分析中,NDC 非得大于等于 5 不可。
先给不熟悉的朋友科普下:MSA 是测量系统分析的英文缩写,简单说就是给测量工具 “体检”,看看它能不能准确捕捉产品差异。而 NDC(可区分的类别数)就是这个体检报告里的关键指标,代表测量系统能把零件差异分成多少个明显不同的等级。就像咱们评价西瓜熟度,要是只能分 “生” 和 “熟” 两个等级,那八成要买到半生不熟的瓜;但如果能分出 “刚摘生瓜”“七分熟糖心”“全熟沙瓤” 等多个等级,选瓜准确率肯定大大提高。
为啥 5 是个神奇的数字?这得从测量的本质说起。咱们用尺子量身高,要是尺子上只有 “1 米” 和 “2 米” 两个刻度,那 1.5 米和 1.8 米的人都会被归到 “1 米以上”,这种测量还有啥意义?NDC 值就像尺子上的刻度密度,数值越大,说明测量系统能捕捉的细节越丰富。工业界经过无数实践发现,当 NDC≥5 时,测量系统才能真正区分零件之间的关键差异,就像钢琴有了完整的黑白键才能弹出完整旋律,少了几个键可就成了 “残疾钢琴”。
用买衣服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假设某品牌衣服只用 S、M、L 三个尺码(NDC=3),160cm 的姑娘穿 M 码可能正好,但 165cm 的姑娘穿 M 码紧身,穿 L 码又宽松。这时候如果增加两个码(NDC=5),就能覆盖更多身材差异。生产线上的零件测量也是一个道理,假设某零件合格范围是 10-20mm,若测量系统只能区分 “10 以下”“10-15”“15 以上” 三个等级,那 12mm 和 14mm 的细微差异就会被忽略,可能导致不合格品流入下工序。但有了 5 个等级,就能精准定位每个零件的实际状态,质量控制才能落到实处。
考试打分的例子更形象。如果老师只用 “及格” 和 “不及格” 两个等级(NDC=2),那 60 分和 90 分的学生在成绩单上没区别,这显然不公平;升级到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五个等级(NDC=5),就能明显区分不同水平的学生。测量系统也是如此,当 NDC<5 时,根本无法准确反映实际情况。某汽车厂曾发生过这样的笑话:他们的零件测量系统 NDC 值只有 3,导致一批 “合格” 零件装机后异响不断,拆下来才发现,其实这些零件的尺寸差异明显,只是测量系统 “分不清” 而已。
从统计学角度看,NDC≥5 意味着测量系统的分辨力足够高,能将过程变异有效区分。
生活中处处有 NDC 。咖啡店的甜度选择从 “全糖 / 无糖”(NDC=2)升级到 “全糖 / 七分糖 / 五分糖 / 三分糖 / 无糖”(NDC=5),就是为了更好满足不同顾客需求;天气预报从 “有雨 / 无雨” 进步到 “小雨 / 中雨 / 大雨 / 暴雨 / 特大暴雨”,让人们能更精准地准备雨具。这些升级都印证了同一个道理:足够的区分度才能带来更好的决策。生产线上的测量系统更是如此,当 NDC≥5 时,质量工程师才能准确判断:哪些零件真的合格,哪些存在潜在风险,过程改进才能有的放矢。
作者:盈飞无限 高级咨询顾问 Frank
来源:盈飞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