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廊坊,有一位深耕笔墨数十载的艺术家,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韧,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着独特的艺术光彩。她就是书画家齐白石第二代传人、国画大师娄师白第一代弟子-郭少白。
在廊坊,有一位深耕笔墨数十载的艺术家,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韧,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着独特的艺术光彩。她就是书画家齐白石第二代传人、国画大师娄师白第一代弟子-郭少白。
山水滋养 启蒙于笔墨初心
1963年,郭少自出生于北京,幼年在贵州长大。贵州的青山绿水、云雾统绕,像无形的画笔,在她心中播下了艺术的种子。1976年,郭少白随父母来到廊坊。受家庭熏陶,与美术结缘,青藤、八大、吴昌硕等名家的作品成了郭少白最早的启蒙教材。
“小时候在贵州,每天睁眼就是青山绿水,那种自然的灵气好像能钻进骨子里。”郭少白回忆童年,眼中有光,“后来接触到吴昌硕的画,他笔下的花鸟草木带着股金石劲儿,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立志也要画出这种力道来。
在专攻吴昌硕艺术的数年里,她沉浸于大师笔下的金石气与笔墨韵,画艺日渐精进。齐自石老人灵动鲜活的作品更让她倾心不已,“白石老人的画,看似简单几笔,却能将花鸟的精气神展露无遗。我常常临摹他的画,总觉得怎么也学不够。
拜师名门 艺术之树渐丰茂
1985年,郭少白拜入国画大师娄师白门下,这也成了她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在恩师悉心教诲下,她谨记“厚今而不薄古,基中而可融洋”的理念,画艺突飞猛进。
娄师白对这位弟子的才华十分认可。一次,看到郭少白创作的牡丹图,娄师白赞不绝口,当即挥毫题跋:“丰富多彩。永红女弟画此颇有功力,尤花头为最,予为题之。”这份肯定,成为她深耕艺术的莫大动力。
“恩师常说,学画不能只盯着古人也得看看当下,甚至可以吸收国外艺术的长处,但根不能丢。”郭少白至今记得娄师白的教诲,“这句话能时刻提醒自己,既要守住传统的根,又得有自己的想法。此后,她废寝忘食地钻研,作品渐入佳境,《霞玉携春》等佳作应邀入选《中国当代名家书画选集》,在业内崭露头角20世纪80年代末,郭少白调入廊坊画院,成为一名画师。
传承创新 笔耕不辍显初心
如今的郭少白已过耳顺之年,为人谦卑,始终秉持“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治学态度。“活到这把年纪,越来越觉得学无止境。身边年轻后辈,都有值得我学的地方。”她笑着说。
她的作品《国色天香》《紫气东来》《抬头见喜》《白山黑水》等,兼具传统笑墨韵味与个人艺术风格,深受业内人士赞誉,多被艺术馆收藏。同时,她受聘担任中国榜书家协会安徽分会副主席、张少石艺术馆荣誉馆长、大同女子画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在艺术创作之余,积极投身书画艺术的传承与推广。
“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多画些好作品,多带带年轻人,让更多人爱上中国画。”谈及传承,郭少白语气坚定。
从贵州山水间的懵懂孩童,到笔墨丹青中的艺术耕耘者,郭少白用数十年的坚守与热爱,在传承书画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以笔为犁,以心为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艺术篇章。
来源:鹿晋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