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九三阅兵”,日本公开呼吁各国审慎参加,中方提出严肃交涉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8 13:47 1

摘要:一边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纪念活动密集推进,北京的九三阅兵也进入了倒计时;另一边,在日本战败投降80周年这个关键节点,靖国神社又被推到了政治舞台中央。镜头切换得有点快,但背后的线索其实很清楚:中国在纪念历史、守护真相、提醒世人不忘过去;日本

一边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纪念活动密集推进,北京的九三阅兵也进入了倒计时;另一边,在日本战败投降80周年这个关键节点,靖国神社又被推到了政治舞台中央。镜头切换得有点快,但背后的线索其实很清楚:中国在纪念历史、守护真相、提醒世人不忘过去;日本却在态度犹疑、遮掩历史、试图拖着大家偏离正确的历史认知。

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历史叙事撞在同一个时间窗口,日本还多走了一步——通过外交渠道劝欧洲和亚洲一些国家“谨慎考虑”要不要参加中国的纪念活动和阅兵。这哪是什么建议书啊,分明就是一份想抢历史话语权的紧急“拦路虎”文件。

新闻本身的信息倒不复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已经确认,针对日本这种“劝阻”行为,中方已经提出严肃交涉,还要求日方给个说法。中方的立场也说得很明白:搞纪念,是为了记住历史、守护和平,是为了不让悲剧再重演;只要是愿意正视历史、真心想走和平道路的国家,肯定不会对这种纪念活动耿耿于怀。

话说到这份上,其实就是把“检验尺”递给了国际社会——看你们怎么选、怎么表态。可日本在这事上就是转不过弯,还找了个理由说“中国太关注历史了,反日色彩太重”。

这话我听太多次了,每次听都想问:到底是谁让“提历史”变成了“过度”?难道加害方让受害方“别再提”,过去的事就能一笔勾销?要是这都算“反日”,那《联合国宪章》《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里写得明明白白的战后安排,岂不是更“反”?

日本这步棋的目的一点都不神秘:就是想阻止中国关于二战历史的正确叙事在国际上传播,尽量压低纪念活动的外交出席规格,让外界觉得这活动“有争议、有政治意图”。

从共同社这些媒体的报道来看,日本是通过驻外使馆去做劝阻工作的,背后的逻辑是“让各国谨慎点,别让中国主导的历史认知越传越广”。这句话的关键词是“主导”。

可“主导”不是抢来的,是靠事实、靠无数人的牺牲和贡献写出来的。中国战区是当年盟军的主战场之一,这不是凭情绪说的,是历史记载里明明白白的,是无数人用血肉换来的事实。要是把这一点搞模糊了,只会让后人更分不清谁在守护正常秩序、谁在偷偷换概念。

我还注意到另一个信息点:各国对中国纪念活动的参与热情其实在升温,不少驻华使节都去看了“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的主题展,俄罗斯还公开了关于侵华日军“731部队”的解密文件,也搞了纪念活动。

一边在拆台,一边在加力找证据,这就像两股力量在历史的长廊里拔河。看外界态度,最直接的就是看谁愿意走进展厅、谁愿意在纪念馆门口留影。等越来越多国际人士愿意面对真相、去看真实史料,日本那所谓的“谨慎建议”就成了逆风,吹得越使劲,越显得刻意。

再把镜头转到日本国内,事情就更清楚了。8月15号那天,日本首相给靖国神社献了祭品,还有些内阁成员和议员去参拜。这动作虽然不新鲜,但在战败80周年这个节点上再来一遍,信号就特别刺眼。

中国的回应很严肃:这再次说明日本对侵略历史的态度有问题,也让周边国家更担心日本未来会怎么走。靖国神社不是什么抽象的符号,那地方可是把战犯当成“英灵”供着的。

每次日本高官去参拜,都会给亚太的安全环境添一层阴影,仿佛在告诉周边国家:那场战争在他们心里,根本就没彻底结束。韩国社会的反应也很直接,有民间团体在首尔发声,说日本只有道歉、赔偿,才能重建互信。这种声音以前也有,只是这次更密集、更明确。

再说说日本这次的外交“劝阻”。它选在九三阅兵前放话,时机挑得挺“有心眼”。阅兵是对国家安保体系和国防现代化的集中展示,也是跟国际社会的一次公开沟通:我们怎么看战争与和平,怎么对待历史与未来。有人把阅兵说成是“秀肌肉”,但在二战胜利80周年这个时间点上,这更像一份历史答卷,背后是对和平的再次承诺。

把这种活动抹黑,还阻挠别的国家参与,本质上就是外交施压,碰的是别的国家的外交自主权。从国际军事观察的角度看,这种操作影响不了中国的纪念安排,反而会让日本自己的国际形象再降一分。你可以不来,但没道理让别人也别来啊。外交场合也讲规矩,过了这条线,很容易招人反感。

有读者问我:日本这次劝阻有没有具体的细节?比如劝了哪些国家、用了什么说法?说实话,公开报道里没说具体劝了谁、怎么说的,这部分目前“没相关信息”。

但从外媒报道和中方公开回应里,能确定两件事:一是日本确实通过驻外使馆做了劝阻沟通,二是中方已经就这事跟日方严肃交涉过了。

按外交惯例,这种敏感信息就算有,也很少会在事情还没结束的时候就全公开,外界能看到的,大多是最终谁去了、领导人的行程、现场的画面这些。要看出门道,就看谁来了、谁没来、派了什么级别的人来——这些都是能实实在在看到的“硬指标”。

还有一条舆论线索不能漏。日本国内媒体报道中国纪念活动时,总爱放大所谓的“反日情绪”,提醒在华的日本公民“注意安全”,还把今年几部讲南京大屠杀的电影上映,说成是“容易激化情绪”的事。这种说法很老到:先造个紧张氛围,再给自己的“谨慎”“担忧”找理由。

可问题是,纪念不是煽动,讲真相不会伤害现在无辜的人,只会约束过去那些有问题的行为。把纪念说成是“反日”,其实是在偷换概念,把受害者的记忆从公共空间里踢出去。这既不是负责任的历史教育,也不是稳妥的社会治理。

再看日本国内政治。参议院选举结束后,自民党为了抢选票,吃相越来越难看。有些媒体故意放狠话,比如“自卫队肯定能打赢解放军”“日美演习经验多、武器更先进”之类的,把复杂的军事平衡简化成一句口号。

我不想在这对比武器性能,因为目前没看到具体参数和对比数据,但能确定的是,这种话更像是给“极右翼选民”画饼、拉好感。军事力量对比不是靠喊口号就能拉平的,现代战争也不是看“演习次数”就能算出“打赢概率”的。这种说法在国内选举里可能短期有用,但在地区安全上,只会让误判的风险变大。

其实这场争执的核心是“谁有资格主导历史叙事”。战后国际秩序的核心文件早就划了线、定了标准,《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把侵略和正义的边界写得清清楚楚。中国搞纪念,不是要造新秩序,而是要守住已经定好的结论。

你可以讨论纪念方式要不要更国际化、更包容,也可以提纪念的表达要不要考虑某些人的感受,但你没法否认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对二战历史的记忆和反思,是现在国际安全体系的基础逻辑之一。要是把这块地基挖空了,整个体系都会不稳。历史修正主义不是学术讨论,是实实在在的安全隐患。

我还想把视野拉得再远一点。有人说,日本这次的动作,也能看出它在大国博弈里的定位。它把自己当成“战略前沿基地”,自然会盯着对手的“叙事优势”,怕对方通过纪念活动争取更多国际支持,进而在地区问题上占道义上风。

但这其实是个误区:纪念不是地缘博弈的工具,而是现代国家对战争与和平的基本态度表达。把这事当成舆论战的一局,短期可能能博些支持者的掌声,长期来看,只会让日本越来越陷在“被历史包袱绑住”的形象里。你越回避,越显得心虚;越阻拦,越暴露对历史的不坦诚。

来源:高看天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