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上就到“七夕”了。这是纪念牛郎织女的浪漫节日,也是提升女孩子针线手艺的关键节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七夕一个相对宽松的节日,它不紧张,让人放松。七夕最早起源于汉朝,历朝历代都很重视。从三国两晋南北朝起,不断有诗文歌颂和赞美七夕节,对普天之下的女孩带来祝福。
马上就到“七夕”了。这是纪念牛郎织女的浪漫节日,也是提升女孩子针线手艺的关键节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七夕一个相对宽松的节日,它不紧张,让人放松。七夕最早起源于汉朝,历朝历代都很重视。从三国两晋南北朝起,不断有诗文歌颂和赞美七夕节,对普天之下的女孩带来祝福。
西晋傅玄在《拟天问》说:‘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意即在七月初七的夜晚,女孩子们都会在庭院中摆设瓜果来乞求智巧,如果有蜘蛛在瓜上结网,就证明乞巧成功。
唐朝写七夕的诗作就更多了,如有名的杜甫《牵牛织女》诗:“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有一种遗憾但特别的味道。
到了宋朝,七夕节的仪式感就更加强烈了,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七夕》中说:“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花爪、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盒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云南的七夕节应该是从元、明两朝传入云南的。大量的外来人口进入云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带来了中原的风俗习惯,七夕节也进入了云南。到了清朝,七夕已经变成了云南的传统节日,和中原地区几乎一样了。
《昆明县志》就记载了七夕。这是一本晚清、民国时期的县志,当时的昆明还是一个县,名字就叫昆明县,包括了现在的五华、盘龙、西山和官渡四个区的面积。《昆明县志·风俗》里面记载:“其在于秋则七夕,妇女穿针乞巧,以瓜果祀织女星”。虽然简单,但毕竟是正式的记载。
七夕的仪式是什么?一是祝福织女和牛郎每年仅仅一次的相逢,祝福他们忠贞的爱情,这也是每个女孩子最渴望的。即便在清朝这样的封建社会,女孩子也希望碰到真爱自己的如意郎君;二是向织女“乞巧”。因为传说织女以巧手工闻名,什么手工?通俗地说,就是针线活,具体就是绣花,这是封建社会一个女孩子必须掌握的技能。
到了七夕这晚,在家人的帮助下,在院子里面摆一张桌子,上面供奉着水果、糕点、鲜花等物品。没有院子的家庭,在家里也可以,不在乎宽敞,只要心诚则灵。一切准备就绪,就磕头祈福,祝福织女和牛郎全家幸福,爱情千古不变。
然后是“乞巧”,乞求织女关爱我这个小女孩子,将精湛的针线活手艺传给我。让我学会穿针引线,绣花缝衣,甚至是织布的方法,将来到了婆家,不会被人轻视。最后一项就是具体实操,拿出准备好的针线,快速穿针引线,然后在布上绣点花花草草,证明已经“乞到巧”了。
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七夕节逐步被人淡忘,几乎有整整四代人都没有七夕节的概念。近年来,随着重视传统文化的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七夕”节,这个传统而浪漫的节日,逐步被年轻人所看重,演变成了中国情人节,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来源:文史小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