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八月,四川甘孜州甘孜县12万亩青稞地迎来丰收季。拖坝乡竹溪村的连片青稞基地里,收割机正沿着田垄匀速前进,脱粒、清选、入仓一气呵成。村民克孜跟在农机后面,偶尔弯腰捡起零星的穗子,脸上洋溢着喜悦:“机器收割又快又省力,以前要忙好几天的活,现在一个多小时就收完了
金秋八月,四川甘孜州甘孜县12万亩青稞地迎来丰收季。拖坝乡竹溪村的连片青稞基地里,收割机正沿着田垄匀速前进,脱粒、清选、入仓一气呵成。村民克孜跟在农机后面,偶尔弯腰捡起零星的穗子,脸上洋溢着喜悦:“机器收割又快又省力,以前要忙好几天的活,现在一个多小时就收完了。”
甘孜县拖坝乡竹溪村连片青稞基地收割现场
村民克孜亲历的效率飞跃,是甘孜县以科技改变传统农耕方式的写照。作为名副其实的“川西北高原粮仓”,甘孜县拥有20万亩耕地,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8万亩,其中青稞播种面积达12万亩。目前,全县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已达到74%,粮油示范基地实现100%全程机械化。
“我们今年组建了专业农机服务队,投入中大型农机,配备北斗导航系统,能实现厘米级精准作业。”甘孜县农牧局局长亚文涛介绍,相比传统人工,农机作业精度提高30%,人力成本降低40%。当前,全县已投入约200台收割机有序开展秋收作业,预计9月中旬可全面完成收割任务。
科技赋能不仅体现在机械化收割,良育选种同样是关键。甘孜县与省、州农科院深度合作,大力推广“康青七号”“康青九号”等优质品种,“通过科学选种、拌种、良育,亩产提升了5%到10%。”如今,沿国道317线打造的12万亩“百里青稞画廊”已成为当地靓丽产业名片,预计今年青稞总产量将达2.78万吨,同比增长4.9%。
与此同时,甘孜县积极破题更深层次的难题。“农作物种植长期以来高度依赖自然条件,‘靠天吃饭’是核心难题。”亚文涛坦言,为挖掘产量潜力、促进农民增收,该县一直在积极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案。据介绍,甘孜县探索性搭建起数字化农业管理平台,整合土壤墒情监测、气象预警及作物生长分析等多套系统,依托物联网设备实现数据实时采集,自动生成科学的田间作业方案。同时,借助无人机进行植保和施肥,效率较人工提升50倍以上,显著增强病虫害防控效果。“这个数字化平台目前在粮油示范基地试点,下一步将大规模推广。”
科技的力量还延伸到全产业链。总投资6.5亿元的格萨尔青稞文化园建成投运后,形成“园区+合作社+农户”直采机制,将青稞收购价从每公斤3元提高到6元。截至目前,园区已收购青稞原粮3200万斤,带动群众增收约9000万元,辐射农户5000户。“收购价翻了一番,我们的收入也跟着翻倍了。”克孜的喜悦溢于言表。如今,甘孜县已开发青稞产品30余种,年加工优质良种6000余吨,还收购牛奶、沙棘、茶叶等农副产品加工成高端食材销往沿海,搭建起完整的东西部特色产品供应链体系。
如今,克孜们不再为种收和管理发愁,也不再为销路担忧。从粗放耕作到精准农业,科技力量正改变着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易佳)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