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互联网时代,业主群成为邻里交流的重要平台,然而,这种便捷的沟通方式也可能成为矛盾的导火索。广州互联网法院近日审结一起因电梯使用引发的群聊名誉权纠纷,秉持“小案不小办”理念,注重从源头化解矛盾,努力实现邻里关系的和谐修复。
在互联网时代,业主群成为邻里交流的重要平台,然而,这种便捷的沟通方式也可能成为矛盾的导火索。广州互联网法院近日审结一起因电梯使用引发的群聊名誉权纠纷,秉持“小案不小办”理念,注重从源头化解矛盾,努力实现邻里关系的和谐修复。
案件前情:业主群里的“按键”之争
“你家孩子每天故意按住电梯开门键,少则5分钟,长则十来二十分钟,已经严重影响电梯乘坐!麻烦家长严加管教,已经要引起公愤了!”
“你家小孩按电梯关门键夹到人还不道歉呢!你管好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不要栽赃诬陷!”
这段发生于某小区业主群的对话,最终演变为一起名誉权诉讼。起因是楼栋里有小孩乱按电梯楼层,引发郑某在业主群公开指责。小熊的母亲张某看到后,立即在业主群道歉,后又转而指责郑某的小孩也有不当行为。张某的行为遭郑某的配偶补刀:“熊孩子背后都站着撑腰的凶家长”“不服叫你或者你先生单练”。张某认为郑某夫妇的言论严重影响其名誉,甚至威胁到人身安全,遂报警处理。然而,尽管警方介入调解,但由于双方情绪对立,矛盾依然存在。随后张某以名誉权受侵害为由将郑某夫妇二人起诉至广州互联网法院,要求对方在群内赔礼道歉并消除影响。
庭前暗涌:文书送达背后的攻防战
“法院传票?这是张某先挑的事!这种恶人先告状的把戏法院也受理?”
“有本事判我输!我马上告她!”
案件来到邓毅君法官手上后,郑某夫妇一度存有强烈的对抗情绪,拒收法律文书,拒绝应诉。邓法官意识到,这件看似微小的邻里纠纷若处理不当,不仅无法案结事了,还可能引发衍生诉讼,进一步加剧邻里矛盾。
为避免“案生案”,邓法官在开庭审理前多次主动与当事人联系,采取“背靠背”调解策略,向郑某夫妇耐心释明法定权利和义务,并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教育孩子正确使用公共设施上,而不是陷入无休止的争吵。经过法官的耐心沟通,郑某夫妇的态度逐渐缓和,最终同意应诉。
定纷止争:兼具法理、情理的裁判智慧
因双方仍未能达成一致,案件最终进入庭审阶段。法院经审理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张某主张郑某夫妇对其侵权并造成损害,对此应当适用一般过错责任原则予以评价。行为人承担侵害名誉权的损害赔偿责任,应符合以下四个要件:第一,行为人行为违法即实施了侮辱、诽谤等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第二,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第三,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第四,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本案中,郑某夫妇在业主群内发表的言论,本质上系针对电梯不当使用这一公共事务的批评监督,不存在侵害张某名誉权的主观恶意。尽管其部分言论确实存在情绪化表达,但结合完整聊天记录可见,相关言论始终围绕具体事件展开,既未虚构事实进行诽谤,也未脱离争议语境使用侮辱、贬损张某人格或损毁其名誉的词汇。此外,鉴于本次事件的争议全程在业主群内完整呈现,其他群成员基于事件全貌可自主判断双方言行,在争议言论本身未达侮辱、贬损人格程度的情况下,客观上不会因一方的不文明用语而造成其他成员对另一方的社会评价降低。因此法院最终驳回原告诉请。
判决后,邓法官还进行了判后答疑,进一步向双方解释了法律适用的依据,同时提醒郑某夫妇的发言确有不当之处。法官强调,双方今后在群内交流中应注意沟通方式,使用文明用语,避免不当言行由量变引起质变,引发侵权。
法官寄语
近年来,随着小区业主群的普及,因公共设施使用引发的邻里纠纷日益增多。此类纠纷虽多为小事,但若处理不当,极易引发邻里矛盾升级,甚至诉诸法律。本案中,双方因孩子不当使用电梯引发争吵,不仅影响了邻里关系,也给孩子带来了不良示范。面对此类问题,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培养其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同时,邻里之间应秉持包容之心,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采取合理方式化解矛盾。
来源:广州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