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个民族】——塔吉克族,驻守边疆卫士的传奇故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0 18:00 2

摘要:“老张头,你晓得帕米尔高原上住着一群戴王冠的人吗?"去年我在喀什茶馆听维族老汉这句开场白时,差点把嘴里的砖茶喷出来。直到今年三月,当我跟着塔吉克族向导艾尼瓦尔翻越海拔5000米的慕士塔格峰时,才真正读懂了这句神秘的比喻——在终年积雪的“世界屋脊"上,确实闪耀着

朋友们,我们继续新的系列,来介绍一下我们国家的56个民族,今天来继续说塔吉克族,这就要从一个故事说起——

“老张头,你晓得帕米尔高原上住着一群戴王冠的人吗?"去年我在喀什茶馆听维族老汉这句开场白时,差点把嘴里的砖茶喷出来。直到今年三月,当我跟着塔吉克族向导艾尼瓦尔翻越海拔5000米的慕士塔格峰时,才真正读懂了这句神秘的比喻——在终年积雪的“世界屋脊"上,确实闪耀着一群“戴王冠的明珠"。

"塔吉克"三个字在我们口中是含着冰碴子的发音,就像昆仑山的雪水敲打玉石。艾尼瓦尔用粗糙的指节敲着黑绒高帽说:“这顶‘吐马克'就是我们的王冠!"

相传两千年前,丝绸之路上有位汉族公主远嫁波斯。送亲队伍行至帕米尔时突遇战乱,公主被安置在险峻的“克孜库尔干"(公主堡)。后来公主竟与太阳神诞下子嗣,他们的后代头戴王冠,自称"汉日天种"。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记载的这个传说,至今仍在塔吉克人的篝火边传唱。

当我跟着艾尼瓦尔在石头城遗址捡到半片唐代陶罐时,这个古老民族与中原的血脉联结突然鲜活起来。他们的族名"塔吉克"在波斯语中本就是“王冠",而戍守边疆的汉子们,当真像戴在祖国西陲的璀璨明珠。

在海拔4000米的提孜那甫乡,75岁的热娜古丽奶奶正用冻得通红的手指绣制“库勒塔"帽。这种女帽要用108种丝线绣出雪山雄鹰,针脚密得能兜住帕米尔的月光。“我们祖辈的衣服不分四季",老人抖开件羊皮大氅:“冷了就翻出羔羊毛,热了把帽檐卷三折,比你们城里人的空调还灵光!"

更绝的是他们的石头房子。走进艾尼瓦尔家,你会惊叹于先民的生存智慧——平顶房能晒馕储雪,低矮的墙体抗十级大风,天窗既采光又排烟。最妙的是三面大炕围着的“普依阁",白天当餐厅、晚上当卧室,节日还能腾出三平米跳鹰舞。这种多功能设计,让零下40度的冬夜也充满奶茶香。

“阿卡(大哥),尝尝我们塔吉克的‘碳水炸弹'!"艾尼瓦尔的妻子端上直径半米的铁锅,金黄的抓饭里埋着带骨羊肉。原来他们至今保留着张骞时代的烹饪技艺:用昆仑山红柳烤馕,拿雪水煮奶茶,就连酸奶都要用牦牛皮袋发酵三个月。

最让我惊艳的是“西尔布林济"(酸奶炖肉)。当浓稠的酸奶裹着大块羊肉在舌尖炸开时,那酸爽堪比雪崩。艾尼瓦尔狡黠一笑:“这道菜专治高原反应,当年文成公主进藏就靠它续命!"虽然不知真假,但看着窗外7000米级的雪山,我硬是干掉了三大碗。

夜幕降临时,艾尼瓦尔的爷爷摸出支泛黄的鹰笛。当《白鹰》的旋律穿透稀薄空气,87岁老人讲起了镇族之宝的来历:古时有对恋人被暴风雪困在山洞,青年为求救折断雄鹰翅骨做成笛子。笛声引来救援时,姑娘已化作冰雕,而鹰笛从此成了爱情信物。

这种用鹰翅骨制作的乐器,如今会制作的匠人不足十位。更震撼的是“鹰舞",当汉子们展开双臂模拟雄鹰盘旋时,你会错觉是雪山有了灵魂。难怪他们的情歌这样唱:“慕士塔格的雪啊/千年不化/我的姑娘啊/比鹰笛声更悠长..."

在红其拉甫哨所,我见到了“雪山牦牛"买买提·吐尔逊。这位义务巡边员三十年走坏178双皮靴,在暴风雪中救过12名战士。他指着国门上的弹痕说:“爷爷那辈用猎枪打跑过英国探险队,阿爸用马刀砍断过境外特务的绳索,到我这儿改用北斗定位仪啦!"

更令人动容的是他们的“牦牛巡逻队"。每年大雪封山时,塔吉克汉子就牵着自家牦牛,背着馕饼与界碑上山。艾尼瓦尔翻开手机相册:在镜头模糊的照片里,牦牛角上绑着国旗,巡逻队员的睫毛挂着冰晶,身后是万丈深渊。

临别那晚,艾尼瓦尔给我戴上“吐马克"帽。摸着黑羔皮内衬,突然想起茶馆老汉的话——这群“戴王冠的人",何尝不是用血肉之躯铸就的王冠?他们守着最冷的边关,却焐热了祖国最西端的版图。当朝阳染红慕士塔格峰时,我似乎看见雪山上闪烁着千万顶无形的王冠。

来源:大嘉聊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