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什么投降?日本专家:不是因为原子弹,而是苏联的背后捅刀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8 12:02 1

摘要:在许多人的认知当中,包括许多书籍当中,都说日本之所以投降,主要原因是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掷了两颗原子弹,让日本感受了核威慑带来的恐惧。

在许多人的认知当中,包括许多书籍当中,都说日本之所以投降,主要原因是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掷了两颗原子弹,让日本感受了核威慑带来的恐惧。

对此,日本专家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日本投降不是因为原子弹,而是因为苏联在关键时候背后捅刀子,让日本彻底丧失信心。

这是怎么回事,苏联到底干了什么,我国对日本投降又起到什么作用了?

1941年,日本在“南下”和“北上”之间最终选择了前者,于这一年12月偷袭美国珍珠港,从而挑起了太平洋战争。

将原本与日本保持中立的美国拉入战争,是日本决策的一次重大失误,但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当时日军深陷中国战争泥潭,战略物资已经十分匮乏了,尤其石油只有不到3个月存量,还被美国人卡脖子了,所以必须南下太平洋,从东南亚夺取石油等战略资源,才能让战争继续下去。

这当然是在冒险,结果日本赌输了。

珍珠港被炸后,美国确实在一段时间内比较困难,但很快就进行了战争全国总动员,并依靠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在短短几个月内就恢复了实力。

以中途岛战役作为转折点,美国进入战略反攻,此后又经历了瓜岛战役、马绍尔战役、马里亚纳海战和莱特湾海战等,日本的空军和海军主力基本被美军全歼。

此后,美国继续向日本本土推进,先是占领硫磺岛,继而夺取冲绳岛,最终将炮口推进到了日本家门口。

在太平洋战争中,日本陆军死亡一百多万人,海军死亡40多万人,空军更是几乎全军覆没。

与此同时,美军还利用飞机空袭对日本东京等地实施轰炸,同样造成了大量日本军民的伤亡。

即便如此,日本没有选择投降,而是继续与美国顽抗,1945年7月《波茨坦公告》发布后,盟国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时,日本依然选择拒绝。

《波茨坦公告》发布的时候,美国已经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所以此次会议没有邀请苏联,苏联感到非常生气。

早在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就在克里米亚半岛签订了雅尔塔密约,英美为了拉苏联对日本宣战,给了苏联很多好处,比如苏联可以得到千岛群岛和库页岛(原本属于我国)等主权,以及在中国东北的权益。

当时,苏联感到十分高兴,但碍于《苏日中立条约》的约束,加之苏德战争还未结束,故而一直没有对日宣战。

《波茨坦公告》发布的时候,苏德战争已经结束,苏联也腾出手来了,正打算大干一场,从日本手里夺取更多利益时,结果美国人却将自己甩在一边,斯大林表示很不爽。

时间来到8月,美国见日本还在死鸭子嘴硬,便向广岛和长崎投了两颗原子弹,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用原子弹,造成的杀伤力震撼全球。

但是,这两颗原子弹没有彻底摧毁日本人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恰恰相反,他们迸发出了超乎想象的凝聚力和不顾一切的牺牲精神。

日本人认为,原子弹炸掉的只是两座城市,以及因此而死亡的几十万军民,日军的主力部队,包括本土防御部队、驻守在东北的关东军和分散在中国各地的派遣军,仍然保持着较强的战斗力。

正因如此,日本并不打算投降,还制定了更加疯狂的计划,打算在本土与盟国进行“玉碎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事实上,早在1945年6月,日本就已经开始准备了,日本兵役法被修改,所有15周岁至60周岁的男子和17周岁至40周岁的女子,都必须服兵役。

按照人口来算,日本可以征调2800万人入伍,但因为武器弹药缺乏,最终只征调了200万人。

美国投掷原子弹后,加速了日本征兵的进程,日本人斗志高昂,男人随时准备牺牲,女人随时准备殉难。

虽然不少日本高层是支持投降的,但当权派是顽固分子,坚决不肯投降,为此还爆发了惨烈地流血事件,但主战派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可见,日本没有被原子弹吓倒,1945年8月8日,苏联突然对日本宣战,并宣布加入《波斯坦公告》,不到半月75万关东军就全军覆没,日本这才决定投降。

为何苏联一入局,日本就投降了呢?

其实,苏联出兵东北,让日本感受的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压力,更是政治上的被欺骗,日本被苏联背后捅刀子了!

日本专家认为,苏联参战比美国原子弹更具威力,之所以这么说,还要从1939年说起。

1939年5月,日本关东军带着对苏联的轻视,在中蒙边境发动了规模浩大的诺门罕战役,结果关东军遭遇惨败,损失多达6万余人。

诺门罕战役让日本意识到: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战略战术,日本已经全面落后于苏联了,苏联早不是日俄战争时的俄国了。

日本战败之后,马上调整全球战略,将“北上”改为“南下”,这才有了太平洋战争及一系列其他历史重大事件的发生。

1941年,苏联和日本都深陷战争泥潭,便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两国和平友好交往,在战争中各自保持中立,合约期为五年。

说白了,苏联和日本都担心彼此背后捅刀子,所以签订了这么个条约。

条约期内,苏联和日本互不侵犯,甚至相互派遣大使,关系一度升温,虽然不可能亲近,但至少表面上比较和气。

时间来到1945年5月,苏德战争结束了,情况就发生了一些微妙变化,苏联眼馋雅尔塔密约带来的好处,“不冻港、满洲铁路、远东屏障”这些字眼频繁浮现在斯大林的脑海,便做出决策,一定要夺取千岛群岛和库页岛,这对苏联的全球战略太重要了。

就在苏联思考怎么办的时候,日本突然找上门,原来日本高层已经意识到战败不可避免,为了“体面地结束战争”,希望苏联出面调停。

为什么是苏联?

因为苏联作为战胜国,也是一个大国,在同盟国享有崇高地位,拥有很大的话语权,且与日本是友好中立国家,再加上日本正在与同盟国作战,美苏中都是敌人,只有苏联适合调停。

日本告诉苏联,希望苏联帮自己达成一个“有条件的和平协议”,具体而言日本希望保留天皇制及殖民地等权益,甚至妄想继续占领我国东北等占领区土地,从而避免无条件的彻底投降。

简而言之,日本希望结束战争,但希望保留全部或者部分既得利益,这当然是痴心妄想了,苏联却答应了。

苏联为什么要答应?为的就是麻痹日本,因为日本压根不知道雅尔塔密约的存在,苏联刚好趁机在军事上做足准备。

此后,苏联一方面假装与美苏中等国谈判,帮日本争取权益,另一方面却开足马力,全国所有军工厂不停歇地生产武器装备等军事物资,还修铁路、建公路,往边境调遣军队、运送物资,目标直指我国东北、朝鲜、库页岛和千岛群岛。

一切都在暗中有条不紊地进行,日本却被蒙在鼓里,还眼巴巴指望着苏联调停。

据说,日本对苏联抱有很大幻想,他们认为苏联是唯一可以保障自身利益的国家,为此在很多事情上做了妥协,在外交上则不断示弱。

1945年8月,情况变得对苏联有利起来,首先是关东军的战斗力被极大削弱,此前为了应对东南亚和中国的战事,大量主力被调走,后来日本实施本土作战计划,又调走了30万人和三分之一的军事物资,而补充进来的却是战斗力弱的老弱和新兵;其次是同盟国不断取胜,美国还向日本投掷了原子弹,让苏联认为出兵的时机已到。

8月8日,苏联突然对日本宣战,日本得知消息后大呼上当,不到半个月关东军就崩溃了,日本长期经营的东北和朝鲜都被夺走,千岛群岛和库页岛也危在旦夕。

到这个时候,日本才意识到一个严峻问题:随着苏联反水,日本已经与全世界为敌了,如果继续负隅顽抗,只能是灭国亡种,此时再考虑面子和利益,都是徒劳无益的,还是尽可能止损,才是符合现实的。

日本专家认为,苏联出兵既打乱了日本的军事部署,也让日本人对战争彻底失去信心,这种背后捅刀子的行为,远比正面战场的杀伤力要强。

几十年之后,日本对苏联出兵依然耿耿于怀,日本官方说,《苏日中立条约》期限没过,苏联就出兵东北和朝鲜,是违约表现,所以苏联取得的千岛群岛和库页岛等主权,都是非法的。

并且,苏联刚对日宣战,第二天就出兵了,之所以如此迅速,就是因为早有预谋。

俄罗斯则反驳说,早在苏联出兵之前,日本就已经违约了,苏德战争刚结束那会儿,日军参谋本部曾秘密制定所谓“北上作战计划”,打算让关东军精锐袭击西伯利亚,当时关东军还在边境囤积了2000辆坦克和500架战机,这显然与条约精神不符。

既然日本违约在先,那苏联为什么要遵守条约?

这件事其实很有意思,日本一方面让苏联调停,另一方面又防着苏联,可见日本在穷途末路之下是充满矛盾的。

前文提到,苏联出兵成为压垮日本的最后一根稻草,日本最终选择无条件投降。

但是,站在战争全局的高度而言,真正击败日本并迫使其投降的其实是中国,因为中国是二战中抗击日寇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消灭日寇最多,付出代价最大的。

日本在战前叫嚣三月拿下中国,结果不但没实现,反而深陷中国战争泥潭,无奈之下只得发起太平洋战争,通过扩大战争来抢夺资源,直至最终战败。

数据表明,日本将大部分兵力放在了中国,即便在投降前夕,总兵力依然高达186万。

中国不但牵制、消灭了大量日军,还在配合盟国反攻日本时起到了决定作用,中国既是盟国的军事基地,也是重要的后勤基地,中国军队与盟国协同作战,中国人民更是为盟国军队提供了巨大帮助,如果没有中国参与,盟国将打得十分艰难,也将遭受更大损失。

而在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前,中国战场的大反攻,也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从1943年7月开始,中国就开始了战略反攻,为此国民政府颁布了新的兵役法,扩大征兵范围,同时将青年学生军征召入伍,提高了军人素质。

国民党军在正面与敌周旋,八路军。新四军则在华北、华中、华南的敌后发起局部反攻,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配合,给了日军以沉重打击。

1943年,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与罗斯福、丘吉尔发表《开罗宣言》,为打击日寇、维护主权起到了良好作用,还提升中国国际形象。

1944年开始,日军在中国战场明显不支,打得败仗越来越多,即便打了胜仗也损失惨重,中国军队的反攻逐渐进入高潮。

1945年3月,缅北滇西反攻作战取得胜利,滇缅公路被打通,7月美、英、中三国共同发表《波茨坦公告》,日本即将遭受更大打击。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后,毛主席于次日发表《对日寇最后一战》,八路军、新四军开始对日军实施全面大反攻,各根据地逐渐被打通,日军则被分割包围。

8月14日,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双方一致同意共同打击日寇,维护中国的主权完整。

事实上,此前中国军队已经在东北配合苏军的军事行动了,并且起到了巨大作用。

第二天,日本就宣布无条件投降了,此时日本可谓内忧外困,尤其在中国战场,看不到任何取胜的希望,如果继续战争,只能增加更多消耗和牺牲,日本实在耗不起。

看看当时日本国内的情况,可以说是一片哀嚎,百姓食物紧缺,缺少药品;国内人口锐减,尤其青壮年很少,到处都是失去丈夫和儿子的女人;军事物资诸如石油等,已经到了枯竭的边缘,如果再耗下去,中国战场的近两百万日军,一个都别想回去。

关东军就是个惨痛案例,日本高层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如何让中国的百万大军安全回来,他们可是日本发展得中坚力量,绝对不能损失。

日本国内的反战声浪也越来越强烈,仅在1945年上半年就发生了137起士兵暴动,日本天皇集团与军部矛盾重重,全国充满了危机。

所以,日本宣布加入《波斯坦公告》,把既得利益交出去,以确保本土的安全,这是当时最明智的选择。

中国则通过在抗战中的表现,赢得了世界的尊重,战后成功收回了东北和台湾等领土,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确定了大国地位。

总结起来说,日本之所以战败投降,中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美国的原子弹起到了威慑作用,苏联出兵则成为压垮日本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然了,日本专家并不承认这一点,他们将投降的原因只归咎于苏联的背后捅刀,其实是带有政治目的的,为的是向俄罗斯要回失去的领土,比如千岛群岛和库页岛。

来源:围炉煮酒话春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