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60年10月6日傍晚,英军上校沃尔斯利在日记中写道:“圆明园像一块肥肉,散发着腐烂的甜香。”他的同僚哈利·埃文斯则在信中炫耀:“我抢到了镶着黄绿龙纹的瓷杯,但它们太脆弱了,真怕带不回伦敦。”
1860年10月6日傍晚,英军上校沃尔斯利在日记中写道:“圆明园像一块肥肉,散发着腐烂的甜香。”他的同僚哈利·埃文斯则在信中炫耀:“我抢到了镶着黄绿龙纹的瓷杯,但它们太脆弱了,真怕带不回伦敦。”
就在这一天,法军率先闯入圆明园,300名太监和宫女蜷缩在安佑宫的角落,眼睁睁看着侵略者用刺刀撬开鎏金佛龛。一尊半人高的玉观音被推倒在地,法国士兵用枪托砸碎了她的手指——仅仅因为指尖镶嵌的翡翠“抠不下来”。
圆明园的夜宴开始了。英国士兵在正大光明殿支起餐桌,用乾隆御用的珐琅碗盛满威士忌,法国军官则披着慈禧的貂皮斗篷跳舞。他们不知道,这场狂欢将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肮脏的饕餮盛宴。
“每抢到一件珍宝,我们就在胸口画十字。”英国工兵戈登在给母亲的信中坦白。这个后来被维多利亚女王封为“帝国英雄”的刽子手,曾亲手点燃佛香阁的帷幔,只因阁内一尊纯金佛像“太重搬不走”。
法军参谋瓦兰的记录更令人窒息:士兵们将《金刚经》贝叶撕碎当厕纸,用永乐大典的册页引火煮咖啡。当他们在文源阁发现一尊镶嵌700颗宝石的檀木千手观音时,竟为争夺观音手中的夜明珠互相开枪。
最讽刺的是,英军总司令格兰特专门成立“战利品委员会”,要求“文明分赃”。青铜器按磅计价,字画按尺幅拍卖,连佛像眉间的红宝石都要用天平称重分割。雨果痛斥:“这两个强盗,一个装口袋,一个塞箱子,然后手挽手笑着回欧洲。”
额尔金在焚烧圆明园前夜下达密令:“要让中国人明白,他们的神灵保护不了国家。”10月18日,3500名英军带着火把重返圆明园。士兵沃尔斯利目睹:“佛香阁在烈焰中坍塌,像一座燃烧的祭坛。”躲藏在此的127名僧侣,随着《大藏经》的灰烬一同化为焦炭。
法国统帅孟托邦曾劝阻:“摧毁寺庙会让我们像野蛮人!”但英国军官反唇相讥:“东方人的信仰,正好用来磨亮帝国的刀锋。”三年后,额尔金在印度被雷劈中,死前最后一句话是:“圆明园的冤魂在追我……”
2015年,大英博物馆公开一份密档:当年从圆明园劫走的423尊佛像,90%被熔铸成金条。一尊唐代鎏金菩萨像的X光扫描显示,其内部藏有高僧舍利——这正是侵略者始终无法解释的“佛像自焚”传说。
当年参与分赃的士兵日记曝光更多细节:有人将佛像的眼珠制成怀表链扣,有人用《心经》残页卷烟丝。最“虔诚”的劫掠者,竟把撕碎的唐卡缝成擦枪布,因为“东方神明的布料更吸油”。
正如法国记者伯纳·布立赛的拷问:“当他们烧毁藏书楼时,可曾想过这些典籍比教堂更古老?当他们熔掉佛像时,可曾颤抖——那上面凝结的信仰,比女王王冠更沉重?”
后记: 据《泰晤士报》1860年报道,英军从圆明园掠走的文物装满2000辆马车,拍卖所得相当于今日120亿英镑。而在伦敦圣保罗大教堂,镇压太平天国的“帝国英雄”戈登雕像脚下,至今踩着半块未燃尽的《金刚经》残片——那是他特意从火场捡回的“战利品”。
当我们在博物馆凝视那些流亡的佛像,或许该听听雨果的诘问:“政府有时会是强盗,但文明永不。”
来源:天蓝看看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