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太爷日记里的洋务:看火轮怕漕工失业,断案被洋人逼到摔笔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8 11:23 1

摘要:同治九年,广东知县杜凤治在路过香港时,盯着戴红头巾的印度巡捕看了半晌——那些巡捕举着木棍指挥交通,见挑担老妇路过,竟让飞驰的马车停下。

同治九年,广东知县杜凤治在路过香港时,盯着戴红头巾的印度巡捕看了半晌——那些巡捕举着木棍指挥交通,见挑担老妇路过,竟让飞驰的马车停下。

他在日记里记:"道途平洁如拭,马车遇老弱必停让,此夷人可取处。"(《望凫行馆宦粤日记》同治九年十月初二)

可转身看见码头上的蒸汽轮船,又补了句:"英夷重器物而轻人伦,终非久安之象。"这种既点头又摇头的拧巴,其实贯穿了他与洋务打交道的十四年。

轮船和漕工

"往看洋船,木壳配明轮,点火后轮叶搅水如飞,自走二十里不用纤夫。"(同治七年五月廿三日记)这是杜凤治头回见蒸汽船,他蹲在泥滩上用旱烟袋敲船板,烟锅子在船帮上磕出个小坑,看洋人匠人 "指画机器,所言多不能解",眉头皱得像晒干的梅干。

到了六月初九,他在日记里连画三个 "可恨",墨色都透到了下一页,原因是:"归后闻火轮运货价仅帆船六成,中国商船绝迹,火轮大发财源矣,可恨!"(《望凫行馆宦粤日记》同治七年六月初九)。

后来找师爷细算广州至肇庆漕运账时,他更生气了:"旧用木船三百艘,纤夫船工两千人,今火轮十艘可代,余众何以为生?"(同治七年七月初二日记)

他蹲码头看失业船工 "聚而诟骂,言 ' 无业则为盗 '",顺手揪了把岸边的野草揉碎在掌心,暗叹 "此辈若为盗匪,税银必少收"(同上)。

彼时珠江火轮七成归旗昌、太古洋行,运鸦片的船舷还沾着褐色污渍,本地木船只能运漕粮杂货,至 1868 年,"江面木船已十去其五"(《粤海关十年报告 1871》)。

安澜号

同治十一年五月,杜凤治又第一次坐上了火轮。铁家伙突突喷着黑烟,比最快的帆船还快三倍。他盯着轮叶画草图:“以钢链起锚,借沸水行船,机关在锅炉,蒸汽冲轮叶则动。”(同治十年七月廿八)

同年,杜凤治终于看到大清自己的轮船了。在黄埔港看福州船政局造的 "安澜号",听说这艘巨舰花了五十万两白银,且 "汉人自造,洋人见之亦赞",便伸手摸了摸船舷的木纹,嘴角刚要上扬。

得知由法国工程师日意格监督建造,手指立刻缩了回来,背着手在甲板上踱步,回去在日记里写:"汉人造船,偏学洋人排场,徒费国帑"(同治十一年五月初七)。

领事裁判权

"入沙面租界,见玻璃罩灯,日落自明,通宵不耗油,较县衙油灯亮十倍,甚便。"(光绪二年三月廿七日记)杜凤治初见煤气路灯,手指在袖子上擦了又擦,才敢碰那光滑的玻璃罩,很是喜欢。

但在回去时,看洋人乘双马四轮车超过自己的轿子,他又在日记里暗骂 "夷人不知尊卑,坐车过我八抬大轿"(同上)。

真正让他摔笔的是断案。一位英商持 "地契合同" 强占士绅祖坟地,合同上的巡抚印泥还透着潮气,他明知 "合同显系欺瞒",却只能把惊堂木拍在空处,震得案上茶碗泼了文书。回衙后日记痛书:"昔日断案凭《大清律例》,今依洋夷 ' 合同 ',我这知县,直作洋人差役矣!"(同上)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此案发端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根据《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洋人获得了领事裁判权。

机器、织女和三合会

杜凤治去考察海珠岛织布局,看到那些新购的机器,嘴里念念有词:"英制织机十台,每机二十梭,蒸汽驱动,日织三百尺,抵百织女"(光绪二年九月十四日记)。

可出门见老裁缝 "抱布尺而哭",布尺上还刻着 "光绪元年制",他低头看了看自己官靴上的泥渍,那是早晨过珠江堤岸时踩的。

机器和轮船抢走了许多人的生计,而广东自乾隆年间起,三合会便是基层官的心腹大患,大量失业人口明显会助长三合会的势力。

杜凤治翻出咸丰十年的旧日记,"三合会焚掠村落" 的记载墨迹还新,此时见失业工匠 "聚于茶寮,私议 ' 入会有饭吃 '",立刻让师爷把茶寮老板叫来问话,手指在桌案边缘反复摩挲。

此时他对洋物的看法是:"购造枪机器具靡费巨万(一台约五万两《广东军械局光绪元年账册》),此银若修珠江堤坝,可保广州三年无涝"(光绪三年正月初五日记)。

后来他又写,中堂(注:指两广总督瑞麟)爱体面而轻财用,所雇洋匠多庸碌,所购器物率陈旧,其实皆为洋商所欺。(光绪四年五月十一日记)

离任

卸任坐船离粤前,杜凤治在日记记最后一眼珠江:"江面火轮较三年前增一倍,木船仅十之三"(光绪六年十二月廿二日记)。

收拾行李时,他把洋务局送的钢笔文书卷成筒,塞进樟木箱的角落,又将十四年的毛笔钱粮账摆在最上面,账本纸页间还夹着同治七年算火轮运费的草稿。

最终他只在日记本里写了句:"洋器日多,旧法日废,我等守旧吏,终将无立足之地。"(同上)笔尖顿了顿,没再往下写。船夫催开船时,他正对着珠江水照自己的脸,皱纹里嵌着十四年前看火轮时的泥点,也嵌着卸任时的江风。

(本文所有日记引用均依《望凫行馆宦粤日记》原典,背景数据参考《粤海关十年报告》《广东军械局账册》,三合会记载见同治朝《广东通志》,部分引用资料与前文《晚清知县日记曝光:从抵制洋布到让孙子学英语,道尽国人百年矛盾》存在交叉,因涉及杜凤治认知变迁的关键节点,故沿用核心记载,同时补充新的日记细节以丰富叙事。)

来源:六得飞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