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华盛顿即将开谈,或达成阶段性协议,特朗普想要2个条件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8 11:12 1

摘要:这将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后的最大规模活动,同时也是特朗普二度上台后,美国与印度、俄罗斯关系发生微妙变化之后的又一重要事件。

各位朋友,大家好。

在未来几天时间,共有两件事情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第一,本周的中美贸易谈判将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

第二,8月31日至9月1日,即本周日和下周一,今年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天津召开。

这将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后的最大规模活动,同时也是特朗普二度上台后,美国与印度、俄罗斯关系发生微妙变化之后的又一重要事件。

虽然两件事情看似无关,但其实内在逻辑存在一定的关联。

01

第一,中美贸易此次谈判将在华盛顿举行。

正如昨天(8月26日)所述,双方都表现出愿意进行谈判,而且不是在第三方国家谈判。

如果记忆无误,特朗普在第一任期期间,也曾安排过在北京和华盛顿谈判。而且此次谈判不再由美国财政部,或中国主管经济事务的副总理出面,而是直接由美国贸易代表和中国商务部的副部长进行谈判。

换言之,双方可以在商言商,就双方的一些交易来进行磋商。

那么,这些交易将如何发展?

我的大胆预测是,这意味着将减少不必要的一些战略元素,回归到商业本质。

换言之,美国对中国的具体要求,或者说特朗普本人的要求,是希望中国能更多地采购美国的能源和农产品等。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模式类似于美国与欧盟、韩国的谈判模式。美国降低税率,而欧盟和韩国则大幅采购美国的能源和农产品,并增加对美国的投资,使美国的产业能够部分回流。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2020年1月,中美双方达成了《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后来由于疫情以及其他一些因素,该协议未能完全执行。

如果中国这次能够把特朗普拉回《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无论是把过去的执行完,还是给特朗普本人或其鹰派团队一些信心,都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因此,今天如果有兴趣的朋友,我们会在震海会的内参报告中明确地告诉大家,这次中国可能妥协到什么程度,以及中美经贸谈判可能达成什么样的协议。

我们预判达成协议的概率较大,当然不达成的可能性也有。无论是否达成协议,各自将达成多少妥协,破裂到什么程度……我们将分析这些因素对未来的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影响。

当然,首先会分析对中国经济可能造成的影响。

02

第二,咱们继续说说即将在天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
这是自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峰会。当时,上海合作组织还只有6个成员国,现在已经扩展到了10个,并且还有16个所谓的观察国,其中大多数都是与美国关系微妙的国家。

在所有的这些国家中,此前只有印度与美国关系紧密,因为从2018年开始,印度就基本被美国纳入到了其所谓的“印太战略”中。

然而今年以来,特别是4月份的“对等关税”公布之后,美国和印度的关系可谓是急转直下。

从表面看,这种负向的关系逆转显然是因为关税战,但根据美国的说法,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印度大量购买俄罗斯石油。

大家知道,美国同样也在以购买俄罗斯石油的理由指责中国,这是因为中美之间本就存在长期的结构性矛盾,且这种矛盾某种程度来说是不可调和的。

然而美印关系并非如此,理论上印度是被美国拉拢的,那么美国为何还这么做呢?

显然,美国不仅在能源和贸易问题上对印度有诸多不满,而且似乎还有些想要摆脱印度的感觉。

当然,理论上这可能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但鉴于目前内幕还不是很清晰,就不再深入解读,我和我的团队将会继续密切关注事态发展。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至少现阶段莫迪领导下的印度,确实有些手足无措、四顾茫然。在这种情况下,他接近中国和“重返”上海合作组织都是一种策略性选择。

需要指出一点,这里的“重返”并非物理意义上的重返,而是心理上的重返,毕竟印度其实从未真正意义上离开上海合作组织。

如果上合组织能够更多地支持印度,印度在策略性地远离美国方面可能就会走得更远。这也正是我此前强调印度靠近中国是策略性选择,中国拉拢印度理应成为中国一项战略行动的原因。

需要指出一点,此次莫迪在上合峰会上的言行举止及未来行动,非常值得关注。

因为印度的刻意反对,此前6月底的防长峰会并没有通过联合声明,此次,印度是否会再次成为阻碍?

当然,我们期待不会。然而,鉴于印度的靠拢只是策略性行动,我们仍不得不保持警惕。

03

第三,俄罗斯。

如果说今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发生的显著变化,是美国和印度关系的消极逆转,那么美国和俄罗斯的关系则出现了积极的转变。

尽管特朗普和普京最近在结束俄乌战争的问题上仍存在分歧,且特朗普昨天也再次表示,如果普京不结束俄乌战争,他将追加对俄罗斯的制裁,但关键问题是,特朗普已经不止一次以此威胁俄罗斯。

当然,特朗普现在也是一个头两个大。

一方面俄乌和谈进展缓慢,另一方面以色列对哈马斯的战争也没结果,甚至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动还在不断扩大。为此,白宫今天还专门召开一次紧急会议,讨论哈以战争的问题。

大约两年前,即2023年哈以战争爆发之时,我当时指出美国面临着两场明战和一场暗战。

暗战是针对中国,而明战则是俄乌冲突和哈以战争。

尽管两场明战在特朗普任期未取得明显成果,但值得注意的是,美俄关系出现的缓和,是不以结束俄乌战争为前提的。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一点就像我们上周六(8月23日)的会员直播中,一位专家所说的那样,即美俄关系的接近和趋缓,是先于或至少并行于俄乌战争的结束。

换言之,即使俄乌战争不结束,美俄关系也将大幅趋缓,这主要是“二普”性格、价值观和化学成分相似使然。

同时,在大国地缘国际博弈中,这也是一个巨大的变数。

当然,如果你现在去问美国和俄罗斯,他们肯定都坚称不会采取行动,但性格决定命运,未来是可以推理的。

在此基础之上,又恰逢今年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举办,中国和俄罗斯毫无疑问是坚定的倡导者、发起者,它们可以被视作上合组织的奠基者和创立者。

因此,可以预测的是,中俄关系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本质变化。

但在上合组织峰会中,俄罗斯与美国的关系既微妙又紧张,它会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普京在其中将会说什么、做什么、暗示什么?

有时候,人们可以从他的肢体语言、脸部表情,甚至是他的眼神当中,就能观察出来。

当然,这需要对肢体语言和脸部表情有深入研究的专家才能解读出来,所以公开的一定不会有。

因此,这次无论是对于莫迪还是普京,我们都应细致观察并尝试解读,但也不必夸大。

那么,上合组织峰会天津峰会结束后,是否能够形成一种所谓的“天津共识”,我们也将持续观察。

目前我们所知道的是,峰会一旦结束,莫迪将立即离开天津返回新德里,而普京则会留下,前往北京参加九三阅兵仪式。

至于9月3日的阅兵仪式,哪些国家会参加,哪些国家将缺席?我之前透露过,韩国不会派出元首参加,但会派其议长出席等。

目前,我们处于阅兵前的准备阶段,到后阅兵时期,甚至是在观礼台上,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各国元首的肢体语言、脸部表情、眼神,甚至是读唇术去准确解读。

这些观察不必夸大,但某种程度上确实是国际外交、国际战略必不可少的一个观察指标。

来源:邱震海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