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3日,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的高三教室里传来阵阵笑声,这是学校专为即将面临高考的学生开设的心理减压课。课堂上,学生们通过团体游戏、情绪日记分享等互动环节释放压力,这样的场景正在成为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缩影。这一举措背后,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的现
一、校园减压课:青少年心理健康的 “及时雨”
8月23日,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的高三教室里传来阵阵笑声,这是学校专为即将面临高考的学生开设的心理减压课。课堂上,学生们通过团体游戏、情绪日记分享等互动环节释放压力,这样的场景正在成为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缩影。这一举措背后,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的现实。相关数据显示,14.8% 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抑郁风险。
高考压力、学业竞争以及社会对青少年成长的高期待,共同催生了校园心理健康服务的刚需。对社会而言,校园减压课推动了心理健康服务向基础教育延伸;对相关机构来说,青少年心理服务需求催生了新的市场机遇;对学生和家长而言,专业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建立了更科学的压力应对方式,这正是心理健康服务价值的生动体现。
二、政策加码:心理健康服务迎来 “黄金期”
校园里的减压课只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切面。《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将心理健康纳入国家战略,2023 年更是通过专项行动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建设。
在政策推动下,从社区心理咨询室到高校心理中心,专业服务网络正在形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 “技能照亮前程” 培训行动明确将新职业纳入重点领域,采用 “岗位需求 + 技能培训 + 技能评价 + 就业服务” 的四位一体模式,为社会心理服务人才提供成长通道。教育部 “双千计划” 则通过微专业建设,培养心理健康领域的复合型人才,这些政策共同构建了人才培养的 “政策矩阵”。
这种政策叠加效应正在显现: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区中,96% 的村(社区)设立了心理辅导室,高校实现心理服务全覆盖。市场需求与政策支持的双重驱动,让社会心理服务师成为炙手可热的新职业。
三、职业新选择:社会心理服务师考试全攻略
成为专业心理服务人才,职业能力认证是关键。社会心理服务师职业能力(水平)考试为从业者提供了清晰路径。该考试面向广泛人群,只要具备高中及以上学历,无论是否有专业背景,都可报名参与。
考试设置《社会心理服务基础》和《社会心理服务指南》两门综合课程,采用全国统一线上机考方式,方便考生灵活安排学习节奏。证书分为初、中、高三个级别,考试总分由综合评价与线上考试成绩构成,通过考试者还能进入国聘心理基础人才库,显著提升职业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报名无需通过第三方机构,直接登录 “社会心理服务师考试网” (https://www.xl.org.cn/)即可完成报名,这为有志于从事心理服务工作的人提供了便捷通道。无论是教育工作者、HR 还是社区工作者,都能通过系统培训获得专业资质。
四、全民学心理:构建社会 “心理免疫力”
从校园减压课到职业资格认证,心理健康服务正在走向全民化。现代社会中,学业压力、职场焦虑、家庭关系等问题普遍存在,系统学习心理知识不仅能帮助自己调节情绪,更能为家人和朋友提供支持。
关注心理健康,不再是少数人的专业选择,而是每个人的必修课。无论是通过校园减压课守护青春心灵,还是考取社会心理服务师证书开启职业新篇,都是在为个人幸福和社会和谐添砖加瓦。
来源:心灵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