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漫长的农耕时代,战争形态深受军事资源影响,战马便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有个趣闻,欧洲一位国王询问麾下有多少战马,得知有五百匹时,兴奋得连享乐都顾不上,赶忙组建了一支自认为强悍无比的骑士军团,兴高采烈地去攻打隔壁王国。而在中国这边,皇上问今年有多少新马可供战场
在漫长的农耕时代,战争形态深受军事资源影响,战马便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有个趣闻,欧洲一位国王询问麾下有多少战马,得知有五百匹时,兴奋得连享乐都顾不上,赶忙组建了一支自认为强悍无比的骑士军团,兴高采烈地去攻打隔壁王国。而在中国这边,皇上问今年有多少新马可供战场使用,臣子却哆哆嗦嗦地回禀,全国马场加起来仅有五万匹可出战的战马,皇上听后愁得直跺脚,深感战马之匮乏。乍一听,似乎欧洲才是缺马之地,可事实真如此吗?
从地理位置上看,欧洲确实有着适宜养马的自然条件。然而,将欧洲与中国对比,背后实则有着深层次的历史原因。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一统与开疆拓土就成了历朝历代的终极目标。广阔的疆域、复杂的军事需求,使得中国对战马的需求量极大。反观欧洲,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一个小镇甚至一个城堡都可能自成一国。虽也有强盛的帝国,如罗马帝国,但在其巅峰的图拉真时期,也仅有两万到三万多匹骑士战马。图拉真时期的罗马军队约有三十个军团,每个军团通常配备三百名左右的骑兵,所以骑兵人数在九千到一万之间。罗马骑兵一般一人一马,偶尔也有一人配两匹马的情况,即便全员按照一人三匹马计算,罗马帝国巅峰时期的骑士战马也不过三万匹左右(此处未算后勤部队的马,因其数量难以精确统计)。而同一时期的中国东汉,战马数量最少也在五万到十万匹之间。中国古代对马政及养马机构极为重视,设立了诸多官职专门负责马匹的饲养、繁育与管理,从西汉的太仆掌管全国马政,到唐朝的八坊四十八监,细致入微地把控着养马的各个环节。相比之下,欧洲国家虽也有养马机构,但无论在规模还是管理的精细程度上,都与中国相差甚远。
在不同历史时期,双方战马数量的对比也有所变化。唐朝时,欧洲国家与中国的战马储备量基本持平,都在二十万到三十万匹左右。可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永乐中期,据统计战马约有六十万匹,朱棣去世时,战马数量更是飙升至一百五十万匹左右。而彼时四分五裂的欧洲,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能拿出的战马也仅有五万到十万匹左右。这巨大的差距,根源在于双方战争需求的不同。中国大一统王朝面临的是广袤边疆的防御与拓展,无论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还是开疆拓土,都需要庞大的骑兵队伍,对战马数量的需求自然居高不下。而欧洲分裂的政治格局下,各国战争规模相对较小,对战马数量的需求也没那么大。
常有人质疑欧洲骑士团的实力,觉得与庞大的名称不匹配,认为水分很大。但这种看法有失偏颇,骑士团只是一个称谓,并非代表具体数量。就像明朝的三千营,虽名为“营”,巅峰时期骑兵数量却达到七万人左右。那中国骑兵与欧洲骑兵相比,究竟谁更厉害呢?这其实很难简单评判。三千营初期多为蒙古骑兵,后期虽被汉人同化,但其战术传承自蒙古,且还配备了火器。欧洲骑兵则分为重装铠甲骑兵和贵族出身、从小接受马术与格斗训练的骑兵。双方在作战风格、装备配置上各有特点,而且历史上双方直接交锋的记载较少。不过,提及蒙古铁骑曾横扫欧洲,被称为“上帝之鞭”,相信不少人会更倾向于中国骑兵的实力。但无论如何,这种对比更多是基于历史想象与推测,毕竟不同的军事体系、战场环境,让这样的比较充满了不确定性 ,却也为我们探究古代军事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话题。
来源:读历史正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