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自琦:巧手剪出非遗韵 匠心点亮传承情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8 09:50 1

摘要:在富源县胜境街道后矿社区,郭自琦的名字家喻户晓。这位曾在煤矿车间默默奉献的职工,凭借一双巧手与对剪纸艺术的执着,从“业余爱好者”成长为街坊邻里交口称赞的“剪纸能人”,更以“传承为民”的初心,让非遗剪纸在校园、社区绽放光彩,为特殊群体架起与世界对话的桥梁,书写了

本报记者张袁子奇 通讯员贾雯 邓成斌

在富源县胜境街道后矿社区,郭自琦的名字家喻户晓。这位曾在煤矿车间默默奉献的职工,凭借一双巧手与对剪纸艺术的执着,从“业余爱好者”成长为街坊邻里交口称赞的“剪纸能人”,更以“传承为民”的初心,让非遗剪纸在校园、社区绽放光彩,为特殊群体架起与世界对话的桥梁,书写了一段乡土文化能人的动人篇章。

煤矿车间里的“剪纸追光者”

郭自琦与剪纸的缘分,始于家族氛围的熏陶。学生时代,她便在临摹《四君子图》《四季花神》等经典作品中,悟透传统纹样的密码。即便在煤矿机器轰鸣的车间,她也从未放下这份热爱,将剪纸视作“第二事业”。午休、周末的时间,她或在互联网上研学,或遍访云南多地剪纸老艺人,学习传统纹样设计与剪刻技法;翻阅民俗典籍、反复琢磨“阴阳剪刻结合”“虚实相生”的技艺,自掏腰包购置材料,在方寸纸片间追逐心中的“剪艺之光”。

为邻里定制节日剪纸、为单位设计文化墙,郭自琦在“实用性创作”中感受着剪纸与生活的紧密联结,一颗“让非遗贴近大众”的种子悄然播下。日积月累的坚持,让她从普通煤矿职工蜕变为社区里的“剪纸能人”,为日后的传承打下坚实基础。

退休不褪色的“非遗燃灯人”

退休对郭自琦而言,不是人生的休止符,而是非遗传承的新起点。她毅然转身,成为全职的“非遗燃灯人”,将全部精力投入剪纸艺术的传播与发扬。

她主动走进校园,让剪纸成为孩子们难忘的“开学第一课”;对接周边学校开设“剪纸公益课堂”,引导孩子们用剪刀“讲述”二十四节气流转与传统故事的魅力,让非遗融入青少年文化血脉。在社区,她牵头成立“剪纸传承工作室”,定期举办展览与交流活动,让剪纸成为社区文化生活的“主角”;开设“非遗创新班”,鼓励年轻人融合现代设计理念开发文创产品,为古老剪纸注入新时代活力。此外,她还无偿为后矿社区举办“印象后矿”剪纸艺术展、打造“清风后矿”廉洁文化长廊,让剪纸艺术服务社区发展。

特殊世界里的“心灵点灯人”

郭自琦的剪纸艺术以温暖的光芒照亮了特殊群体的世界。她创新“剪纸+传承”模式,让非遗成为打开特殊孩子心房的钥匙。

针对听障儿童,她精心设计图文并茂的“剪纸步骤手账”,联合手语老师逐帧翻译技法;创作《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十二生肖》等大幅作品,便于手语同步演示;带领学生复刻《瑞兽纳福》,让“无声刻刀”成为他们感知韵律之美的载体。

面对智障儿童,她研发“故事剪纸”,将童话融入剪纸画面,做出凸起花瓣、凹陷叶脉等浮雕效果,鼓励孩子探索几何图形;结合《小蚂蚁搬家》等绘本开展“剪纸配音演戏”,让孩子们在动手过程中锻炼手脑,在趣味互动中领悟非遗精神。

从煤矿车间的“追光者”,到社区非遗的“燃灯人”,再到特殊儿童世界的“点灯人”,郭自琦用一把剪刀剪出了人生华彩,更剪出了文化传承的人间大爱。她的故事,是乡土文化能人坚守与创新的生动写照,更是非遗艺术照亮生命、温暖社会的璀璨光芒。

来源:掌上曲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