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提出的“自我实现预言”理论指出,人们会不自觉地按已知的预言来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在中国,家长对孩子的高期盼某种程度上是在构建一个“自我实现预言”。像电视剧《小欢喜》中的宋倩,她对女儿英子寄予极高期望,一心想让其考上清华北大。她给英子制定严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中国家长对孩子抱有极高的期盼,这似乎是深入文化骨髓的现象。从心理学视角深挖,这一现象背后有着复杂交织的成因。
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提出的“自我实现预言”理论指出,人们会不自觉地按已知的预言来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在中国,家长对孩子的高期盼某种程度上是在构建一个“自我实现预言”。像电视剧《小欢喜》中的宋倩,她对女儿英子寄予极高期望,一心想让其考上清华北大。她给英子制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全方位管控生活与学习。在这种高强度期盼下,英子起初努力迎合,成绩优异。但随着压力剧增,英子心理防线崩塌,患上抑郁症。宋倩的高期盼如同设定了一个“考上名校”的预言,而她的行为推动着英子向这个预言靠近,却忽视了孩子心理承受力,最终导致悲剧,深刻体现“自我实现预言”在家庭教育中的双面性。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到,个体追求优越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动力,而这种追求常受童年经历和社会环境影响。中国家长成长于特殊时代,部分人因经济条件、社会环境等因素,个人梦想未能实现,便将未竟之志投射到孩子身上。热播剧《都挺好》里的苏母,年轻时因家庭重男轻女失去读书机会,所以对儿子苏明成过度宠溺,期望他能出人头地,弥补自己遗憾。苏明成在母亲高期盼下,虽成年后依旧依赖母亲,心理上未真正“断奶”,缺乏独立生存和面对挫折的能力。这揭示出家长自身未解决的心理问题,如何以高期盼形式转嫁到孩子成长过程中。
从社会层面看,中国社会竞争激烈,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内卷”现象严重。这一现实加剧家长焦虑,进而提升对孩子期盼。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对比芬兰教育体系与中国,芬兰教育注重孩子个性化发展,教育资源均衡,家长焦虑程度低;而中国家长因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像每年高考季,“高考工厂”毛坦厂中学送考场景成为社会热点。家长们身着旗袍,寓意“旗开得胜”,这种行为背后是对孩子成绩的高期盼,也是对社会竞争压力的无奈回应,他们认为孩子取得好成绩、考上好大学才能在未来竞争中立足。
在中国文化传统里,家族观念深厚,孩子不仅是独立个体,更是家族延续和荣耀象征。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阐述中国社会是差序格局,家族关系紧密。这种文化下,孩子成功关乎家族声誉。例如古代科举,一人中举,家族荣耀。如今,家长期盼孩子在学业、事业成功,也是希望光宗耀祖。新闻报道中,常有家族凑钱供孩子读书,孩子功成名就后回馈家族的事例。家长的高期盼承载家族集体期望,孩子在这种期望下负重前行。
中国家长不舍得对孩子放低期盼,是心理、社会、文化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结果。理解这一现象并非指责家长,而是为寻找更合理教育方式。家长需意识到孩子是独立个体,尊重其意愿和成长节奏,在给予期望同时,关注孩子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让孩子在健康环境中成长,实现自身价值。
来源:人性解码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