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民日报》1950年09月27日【新华社二十六日讯】1950年09月25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大会,聚集了陆、海、空军和民兵战斗英雄及工作模范正式代表350名,其中战斗英雄258人,工作模范44人,模范单位代表5人,民兵代表43人。起义部队代表
题记:
《人民日报》1950年09月27日【新华社二十六日讯】1950年09月25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大会,聚集了陆、海、空军和民兵战斗英雄及工作模范正式代表350名,其中战斗英雄258人,工作模范44人,模范单位代表5人,民兵代表43人。起义部队代表64人列席会议。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参加了大会,并接见、宴请了所有代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 西北军区暨第一野战军代表54名:其中战斗英雄和模范工作者计48名,民兵英雄6名。
战斗英雄:刘四虎、王福、周黑子、朱庆涛、王曲喜、李珍、张福祥、拉多诺夫(维吾尔族)、胡青山、王耀群、魏书庆、陈全魁、宋双来、张学智、张喜顺、张春槐、马宜生、张保英、丁兴发、田占德、杜立海、杨文赞、郭仰森、陈才德、李占明、吕顺保、李俊仁、马万新、许学顺、周世森、彭彦雪、宋忠福、黄树英、白炳武、刘吉尧、马全忠、李二小、边子正、阎三毛眼、范 来保。侦察英雄:苟福荣。爆炸英雄:张八。
模范工作者:杜根照、张鸿义、范绍通、黄德方(女)、王鸿禧、于 希贤。
1950年09月25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纪念章
全国战斗英雄马宜生
战斗英雄、全国战斗英雄、 英雄模范马宜生
马宜生,陕西省佳县通镇高满沟村人。生于1922年,1939年入伍,1944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陕甘宁边区警备第1团战士,警3旅7团班长、排长、党支部书记;第一野战军四军十一师三十二团连长、指导员、副营长,参加了陕甘宁边区宁条梁、望宁堡、保卫延安、羊马河、楡林、西府陇东、宜瓦、荔北、澄合、扶眉、解放兰州等战斗。入伍以来,参加过大小战斗39次,曾荣立特等功1次、大功2次、小功4次,并3次当选为模范(劳动模范、练兵模范、拥爱模范),4次被评选为“模范共产党员”。曾荣获"战斗英雄""特等战斗英雄""全国战斗英雄"。1950年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的亲切接见。
1949年7月11日下午4时,在扶眉战役中,马宜生率领一连奉命随师、团直插罗局镇外围,断敌退路,参加大兵团聚歼胡宗南4个军的艰巨任务。天黑时连队从乾县出发,一夜急行军70多公里,按时到达罗局镇。部队一进入阵地,便与从东边方向溃退下来的敌人接上火。敌人集中了大约一个团的兵力,企图从我第一连800米宽的阵地强行向西突围。马宜生和连长迅速将全连战士所有武器集中到三个主阵地上,组成严密火网,封锁开阔地,将敌人消灭在阵地前。
我军兵力布置完毕,敌军在飞机和炮火的猛烈攻击下,洪水般地向我一连阵地涌来,马宜生一声高喊“打!”无数条火舌射向敌群,敌人丢下几十具尸体,狼狈溃逃。战斗进行了7个多小时,我军伤亡不断增加。战士们已经一昼夜没吃没喝,饥饿、干渴和疲劳一齐袭来,加之弹药也不多了。营部决定把一连换下来,但连长和马宜生坚决向营长表示只要有弹药,保证完成战斗任务。随后马宜生鼓励全连战士:“同志们,我们要克服困难,坚持到底,坚决完成彭总交给我们的战斗任务,彻底消灭敌人。”全连战士顿时士气高涨,又同敌人展开了激烈地战斗,连续打垮了敌人的8次反扑,使敌人未能前进一步。
1949年7月12日下午6时,我军发起全线总攻,敌人被压缩到渭河滩上,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乱作一团。马宜生率领战士们在嘹亮的军号声中,和兄弟连队一起向敌人猛冲过去。失魂落魄的敌人在我英勇的战士们面前,纷纷举手投降。在这次战斗中,一连抓获俘虏60多名,缴获机枪4挺,步枪30多支。
战后,军部授予一连“吃得苦,打得硬英雄连”锦旗一面,马
宜生荣立了特等功,获得“战斗英雄”称号。
1949年8月25日,解放兰州的战役打响。27岁的马宜生任第一野战军四军十一师三十二团一营一连连长。1949年8月19日他所在的一野四军十一师三十二团到达阿干镇附近,部队立即在沈家岭构筑工事。
在8月21日兰州战役试攻中,马宜生的左肩中弹,他抱着“轻伤不下火线”的信念,依然一直坚持到最后。8月22日和23日,下起大雨,十一师开始做总攻前的准备,在经历了长达7个小时的急行军后,虽然人困马乏,但不能出声,也不能使用灯光火烛等,以免被敌军发现。
25日战斗响后,解放军战士们一批又一批地往前冲,敌人一波又一波地反扑。马宜生和战友们一边猛烈开火,一边躬下身子向敌军阵地推进。忽然,一枚约四十公分长的炮弹落在他身边,炮弹与地面撞击的巨大响声震耳欲聋,击起的沙石四溅飞落,顿时眼前一片黑暗,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土腥味,地面强烈地震动着。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马宜生顺势侧趴在了地上,半个身子被飞溅起的沙土掩埋。当时的他,已经忘记疼痛,脑袋里一片空白,时间仿佛凝固了。马宜生闭上眼睛,等待着最后一声巨响。
此刻,马宜生才意识到,如果当时炮弹爆炸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但时间一秒一秒过去了,炮弹没有爆炸。马宜生怀着侥幸心理慢慢抬起头,爬上前一看,炮弹将地面砸了一个大坑。他发现,这原来是一枚哑弹,便鼓起勇气,握紧了枪杆朝着山上的敌人冲了上去。兰州战役结束时,马宜生虽然伤痕累累,但幸存了下来。
那年只有二十七岁的马宜生,这是第一次距离死亡这么近的距离,让他记忆犹新。他说:“作为一名战士,必然要经历枪林弹雨的洗礼,在战场上,为国捐躯是常有的事。战斗到最后,我们营包括我在内,只剩了5个人,很多战友没有留下一字一句就牺牲了。我能活下来,只能说是和死神擦肩而过,是九死一生而已……”
兰州战役结束后,马宜生又荣立特等功一次,荣获“战斗英雄”称号。
解放后,马宜生荣获“全国战斗英雄纪念章”“独立自由奖章”“三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等。1951年,他以唯一一名全国战斗英雄陆军代表的身份列席了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1964年、1978年,他当选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甘肃省军区副政治委员、副司令员等职。于2010年10月11日,马宜生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八十八岁。
英雄马宜生虽故,马老事迹传千秋。
英雄精神照万代,积极向上永不败。
摘自《扶眉战役》第四卷
作者简介:
作者侯省彦2024年9月27日在2024年第三季度《陕西好人》发布仪式上的留影
侯省彦,陕西省眉县人。凤翔师范九一级学生,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百姓学习之星”、陕西省“最美五老” “陕西好人” “2024年岗位学雷锋标兵”,宝鸡市“百姓学习之星”,宝鸡市优秀讲师、宝鸡市中共党史专家库专家,“宝鸡好人”,曾荣获宝鸡市关工委“功勋奖”和中共宝鸡市委精神文明办、宝鸡市关工委联合颁发的“突出贡献”奖状以及奖章。其事迹《陕西日报》《陕西关心下一代》杂志,《各界导报》《宝鸡日报》连续报道,中央以及省市县广播电视台连续播放,并载入《宝鸡市关工委志》《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志》《凤师校友名人100》文集。
来源:扶眉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