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谈“郁豹豹认亲一年后与家人决裂”:重建一段亲密关系,事实上比寻亲还难

B站影视 2024-11-30 18:29 2

摘要:在接受九派新闻采访时,他提到,决裂的原因是“钱”。这笔钱是他与家人一起开启直播带货之后赚来,但在家人看来,双方闹掰的原因并非如此。

34岁的外卖骑手郁豹豹寻亲成功后一年后,近期宣布与家人决裂。

在接受九派新闻采访时,他提到,决裂的原因是“钱”。这笔钱是他与家人一起开启直播带货之后赚来,但在家人看来,双方闹掰的原因并非如此。

郁豹豹接受九派新闻采访。图/九派新闻

宝贝回家寻亲网创始人张宝艳注意到,郁豹豹与亲生父母家庭没能很好地相处,并非个案。一些孩子认亲回家后,融入很困难。

孩子们往往夹在“养父母家庭”和亲生父母家庭中,开启情感拉锯战。“最终会有一个决断,但会经历很长时间的磨合。”她说。

这些磨合约等于重建亲密关系。日本筑波大学心理学博士、资深心理咨询师@剑圣喵大师告诉九派新闻,“重建一段亲密关系,事实上比寻亲还难。”而如果将这一磨合过程暴露在流量面前,“人的自由意志会不经意间被扭曲,他们会变成某种看客剧本下操纵的人物。这对亲密关系是不利的。”

11月27日,张宝艳与@剑圣喵大师做客九派新闻的圆桌直播间,与记者聊起“回家的孩子如何重建亲密”的话题。

【1】10岁到18岁的认亲未成年人,融入亲生家庭更难

九派新闻:在你接触到的案例中,寻亲成功的孩子与亲生父母的家庭融合情况怎么样?

张宝艳:分情况来看。主动寻亲的孩子找到家后能较快地融入家庭,不需要太多的磨合。一部分被解救的孩子,他们原本对自己是“养子”并不知情,或者由于养父母家的“洗脑”,他对亲生家庭有一些“仇恨”,认为是亲生家庭不尽职看顾以致遗失他,或者因为各种困难把他遗弃了,这些孩子融入就很困难。

还有一些养父母经济条件很好的家庭,有的家甚至是千万富翁、亿万富翁,有工厂、有门店。他们会要求孩子“如果寻亲,就失去了家业的继承权”。这类孩子找到家之后,很可能会抗拒回家。他虽然渴望那种亲情,但不敢跟亲人说有亲密接触和回归。这类孩子,有些跟生父母甚至谈不上融入,只是见一面而已,以后又形同路人。

九派新闻:认亲的未成年人与认亲的成年人,二者融入亲生家庭会有什么不一样吗?

张宝艳:“未成年人”也分两个年龄段。十岁以前的孩子对环境没法做过多选择。被人贩子卖到买主家里,就被动地生活在买主家里;如果被解救,亲生父母照顾他一段时间,又很快和亲生父母融入。他们的问题相对好解决。

十岁到十八岁之间的孩子,融入家庭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个年龄段本身就处于叛逆期,如果让他硬回到亲生父母身边,他们大部分会很抗拒。到最后,大多是亲生父母改变不了孩子的想法又不敢伤害孩子,同时害怕拉扯的过程影响孩子的成长,让孩子的性格更加极端。拧不过便只能妥协。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真正回归生父母家庭的特别少。

成年人融入亲生父母家庭的进程和很多因素相关。比如:他们是主动寻家还是被动寻家;亲生家庭的经济条件如何……另外,也跟孩子自身的各种能力有关,是否有较好的工作,读没读过大学,自身能力如何都会对融入的进程产生影响。

剑圣喵大师:在孩子自我意识还没有形成时,他处于依附阶段,需要情感链接来获得安全感。这时候他找到了亲生父母,情感链接就可以建立,那就可以很快地融入新的关系。

但如果他的心理发展已经定型,他对自己的和对他人的认知已有了一套相对固定的模式,你再让他去适应新环境就比较困难。

成年人一般有固定的价值观和人际交往模式。他很难离开自己固定的生活去适应另外的生活。能否很好地融入要看亲生父母的家庭和他原本的生活方式是否匹配,以及亲生父母家庭能够对他的人生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九派新闻对话张宝艳、剑圣喵大师。图/九派新闻

九派新闻:有没有一些处得比较好的?这些处得好的通常有哪些共性?

张宝艳:像孙海洋、李静芝,还有彭高峰的孩子、蔡嘉玲的孩子等等,他们和亲生家庭融入得都非常好。这些共性是亲生父母家经济条件比较好,至少衣食无忧,可以给孩子一定关照。

有些亲生父母情商比较高,会思考用什么方式去关爱、弥补孩子。他们会做很多牺牲,思考“孩子会不会不高兴、会不会敏感”,小心翼翼地看孩子的脸色。

另外,一些寻亲成功的孩子会觉得,哪怕生父母贫困、没有文化,但这么多年寻找自己很不容易,回家之后就有了家庭责任感,也会融入得比较快。

剑圣喵大师:我注意到,这些融入得比较好的家庭,无论条件如何,都有一个共性,就是父母尊重孩子的意愿。亲生父母不能因为和孩子血浓于水,就认为自动拥有了干涉、管教孩子的权利。

不过,如果一方有控制倾向,另一方有宽容能力,可以理解、主动地原谅对方的过错,不把对方往坏的方面想。也能相处得比较好。

【2】“找到亲生父母后不能当白眼狼”的外界声音,让孩子们很痛苦

九派新闻:为什么有些孩子无法回归或不愿回归亲生父母家庭?

张宝艳:很多孩子的养父母家庭比生父母家庭的经济条件好。因为很多家庭在孩子丢失之后,放弃了原本的生活,生意不干了,工作不做了,地也不种了,天南地北地寻找孩子,很快倾家荡产,甚至债台高筑。

寻找孩子的这么多年里,亲生父母们也会精神压抑、比较抑郁,身体变得不太好。孩子如果原本生活在衣食无忧、比较富足的养父母家中,突然回到亲生父母身边,会产生比较大的落差感。

外界会有“你找到亲生父母了,你不能当白眼狼”的声音“道德绑架”孩子,这时孩子们是很痛苦的。

所以有些孩子找到家人后,还是回到了养父母家中,只是时不时跟亲生父母打个电话、发个视频,保持沟通。他们的这种选择,我是能够理解的。

九派新闻:养父母和亲生父母双方都有情感需求的时候,孩子们会怎么处理?

张宝艳:亲生父母们在被通知找到孩子第一时间,最担心的就是“孩子会不会不认我们”“养父母会不会阻挡我们相认”。

相认之后,亲生父母的需求会提高,比如“孩子能不能跟我们更亲近一些”“能不能离养父母远一些”。孩子会被两个家庭夹在中间,开了一场情感的拉锯战。这个过程,会让孩子和父母都很受伤。

亲生父母往往牺牲得更多。他们可能在心里非常憎恨孩子的养父母,但面上挂着笑,和养父母家庭当亲戚一样走动。

孩子往往也要委曲求全,一边哄着亲生父母,一边又要照顾养父母的情绪。到最后,孩子以哪个家庭为重是会有一个决断的,只是需要磨合很长的时间才能确定下来。

仍有很多家庭正在寻亲。图/宝贝回家官网截图

【3】急于用亲密行为尽早达到血浓于水的结果,反倒会摧毁亲密关系的建立

九派新闻:亲生父母与养父母的拉锯之下,重建亲密关系是否更加困难?

剑圣喵大师:这就涉及一个概念,叫“关系模式冲突”。一方面孩子觉得自己要是和养父母脱离了,就丢失养育之恩。另一方面,如果忽略了亲生父母,又丢失了中国的另外一种传统思维:血浓于水。

孩子在这两个伦理观冲突的时候,会遭遇一种道德两难困境,想要平衡是非常消耗脑力的。

拉锯战是会有一个结果的,彼此在磨合的过程中慢慢对关系进行修正。到最后,孩子选择了某一个家庭为主,某一个家庭为辅,这是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这样的关系模式可能更加稳定。

另外,我觉得亲生父母不要总带着“把孩子带在我身边,他会比在养父母身边过得好”的心态,沟通时不要无意识地控制孩子,不会在潜意识里认为“我们都找到你了,你回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让人感受到爱最好的方式不是甜言蜜语,而是让对方觉得“你在为他克制”,如果孩子感受到“亲生父母很希望我回家,但克制了自己的想法成全我”,就有更大概率让孩子与亲生父母达成一个更好的亲密关系。

九派新闻:认亲后的孩子与亲生父母重建亲密关系的首要障碍是什么?

剑圣喵大师:无论是主动寻亲还是被解救的孩子,他们和亲生父母之间都存在“缺失共同的生活经历”这个问题。

对于那些寻亲成功的人来说,回归家庭的首要障碍是亲生父母和孩子自己,甚至外界都会期待双方能很快地彼此融入,要把失去的时间全部弥补掉。

有些家庭也会急于用亲密行为来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以期尽早地达到相亲相爱、血浓于水的结果。我认为这种做法反倒会摧毁亲密关系的建立。

亲密关系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需要时间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跳过,如果太急躁,反而带来“不尊重”的感受,如果外界的期望太高,会让当事人觉得被剥夺了自由选择权。

九派新闻:认亲的孩子与亲生家庭之间是一种正常的亲密关系吗?

剑圣喵大师:我觉得可以用“非典型亲密关系”来形容孩子和生父母之间的关系。寻亲成功的孩子会越来越多,这种非典型的关系也会越来越多。

这其实给我们全社会留下了一个课题: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些非典型关系?我们是否能克制心中的某种“非典型的就是不正常、失败的”的预想?

我查询了一些文献,目前心理学研究可以证实,跨种族收养的和普通的家庭亲密关系的满意度没有显著差距。被拐孩子与亲生父母的亲密关系,也是非典型关系的一种,我们不要用一种道德绑架的方式看待它们。

建立亲密关系的要素之一是双方有共同的回忆。一个孩子重新回到亲生父母家中,双方可以开始慢慢积累共同回忆。这些回忆对在潜意识里解决矛盾是很有帮助的。

【4】流量面前人的自由意志会被扭曲,不利亲密关系

九派新闻:寻亲家庭直播带货的情况多吗?

张宝艳:寻亲群体中,孙海洋是带货比较早的。孙海洋是电影《亲爱的》的原型,大家对他都很熟悉。孙卓找到的时候,媒体对他铺天盖地的报道,让流量变得非常惊人。

他的带货做得很成功,这让其他的寻亲家庭看到了一个方向,很多寻亲家庭期待互联网能帮助自己寻亲成功,哪怕寻亲不成功,也希望能把流量变现。我看到,很多寻亲家庭都在往这个方向努力着。

九派新闻:从心理学上怎么看寻亲成功的家庭“直播带货”?

剑圣喵大师:很多寻亲家庭损失了正常的家庭生活,实际上是需要一定的经济补偿的,所以希望可以赶上直播带货的机会。

社会关注他们,大家都尽微薄之力,也会增加他们找到家人的可能性。我认为这是社会的某种善良的运作机制,我个人是认可的。

但流量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大家既然支持你,就不可避免地对你的故事有某种期待。比如会觉得“你已经找到亲人了,应该全然地接受父母,应该跟他们幸福地度过一生”。

太多的人关注和评论会扭曲亲密关系的实质,在这种流量面前,人的自由意志会不经意间被扭曲,他们会变成某种看客剧本下操纵的人物。这对亲密关系是不利的。

九派新闻:流量又会驱使亲密关系的两方做出什么样的举动?

剑圣喵大师:亲密关系一旦暴露公众视野下就会产生“聚光灯效应”。

比如孩子将自己和父母的矛盾拍摄出来给网友们看,很多网友觉得孩子错了并劝孩子去道歉。最终孩子去道歉了,亲生父母会疑惑:你是自己想要道歉,还是被流量逼着来道歉的?

这就是聚光灯效应带来的问题。被大众关注过做出的选择,很难确定是发自真心还是出于某种压力。

另外,网友对你的家庭矛盾有不同的看法。既然他给他“支了招”,那你是否回应网友的期待呢?如果网友的期待和你内心的想法不一致呢?如果遵从自我,那就是对支持者的背叛,但是如果遵从了网友,又会形成某种心理上的阴影。这时又陷入了一种道德两难。

我觉得我们应该思考一下,什么内容是可以暴露在公众面前的,什么事情是需要关起门来解决的,这是社会待解决的课题。

九派新闻:从你接触到的这种案例来看,流量是如何打扰到这些认亲成功的家庭的?

张宝艳:很多家庭在寻亲成功之后,网友出于好奇心,想要了解多年的寻亲过程中,父母和孩子都经历了什么,甚至会挖出不太好的经历。被流量击中的家庭没有隐私可言。

从另一层面来讲,有些家庭也会存在不正确的心态。想要有流量、想要炒作去把流量变现。甚至会制造一些矛盾,故意激化矛盾。让大家去关注他们。很多寻亲家庭甚至发动自己的亲戚在网上开出“账号矩阵”,有往“饭圈文化”发展的趋势。这样做会让大家觉得寻亲目的变得不单纯了。大家只要看到寻亲家庭带货,就会特别反感。

我觉得网友可以多关注那些还没有寻亲成功的家庭,少关注这些已经寻亲成功的家庭。不为这种不正确的“文化”推波助澜。

来源:九派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