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梁瑞平,男,1973年2月生,耒阳水东江人。先后毕业于湘潭师范学院与武汉大学。1994年7月至1996年6月任教于耒阳二中。资深媒体人(高级编辑),现任长沙晚报编委,爱读君,写作者。已先后出版《一个新闻人的核心素养》及乡土散文集《洪久坳叙事》。
校友介绍
梁瑞平,男,1973年2月生,耒阳水东江人。先后毕业于湘潭师范学院与武汉大学。1994年7月至1996年6月任教于耒阳二中。资深媒体人(高级编辑),现任长沙晚报编委,爱读君,写作者。已先后出版《一个新闻人的核心素养》及乡土散文集《洪久坳叙事》。
《有一个IP叫“二中”》系梁瑞平先生为纪念耒阳二中建校101周年而作。
有一个IP叫“二中”
生命中,总有一种遇见令人欢喜;旅途上,总有一段同行弥足珍贵。
离开二中快三十年了,但我始终以在二中工作过两年为荣幸,那是我职业生涯的起点,更是我走向社会、日渐自信与成熟的开端。
在千年古邑耒阳,二中应属一个独特而内涵的存在。大抵来说,在普通百姓心目中,孩子进了二中,就相当于“离大学之门又近了一步”,换句话说,这是孩子参与“螺旋式上升”竞争中的一大跃升。
一直比较自豪的是,我早年的求学及工作经历构成一个有趣的闭环:读初中在三中(当时叫做“城南中学”),高中阶段在一中完成,而1994年大学毕业后则被分配到二中任教——你瞧,这难道不是一个完美的经历与体验么?
一
说起二中,既近又远。
说她近,首先在空间距离。
我老家在与二中对河相望的鹿歧村,胞衣地洪久坳就在鹿歧峰山脚下。记得小时候,二中的学农基地曾在鹿歧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每天步行到三中上学,从易口渡过河后,必经二中围墙外那一溜土路,大清早,这条路上卖菜的、进城的乡亲络绎不绝,脸上写满尘世的忙碌与日子的艰辛。
说她近,更在心理距离。
我曾经与那么多个性鲜明、气场独具的同仁在一个年级共事,楼上楼下两间办公室里,我们探讨业务、分享感悟、随性聊天……他们的名字我如今依然能脱口而出:曾卫东、蒋劲松、刘晓兵、李华、贺显斌,傅冠华、黎茂盛、谢高松、梁乾生、梁彦生(我与后面这五位,分别担任1994年秋入校那一届H146-H151六个班的班主任),等等。
那时,我一个人负责六个班三四百学生的历史课教学,或课堂互动、或食堂相遇,或澡堂“坦诚相见”(当然是男生,哈哈哈哈),或课后一起踢球……天天相伴中,我们之间建立了互相信任、弥足珍贵的师生情谊。
说她远,是因为如今我与二中之间的空间距离,驱车需要两个多小时(百度地图实测约221公里)。自1996年考研离开后,我回去的次数屈指可数。只在2017年国庆节,陪着我带过的H147班学生们重返母校,举办了主题为“思廿友你”的毕业二十周年聚会。
那次聚会,老校长朱绍陶、王大丰,还有蒋劲松、傅冠华、宋友泉、唐崇明等老师亲临助兴,令人感动,难以忘怀!当时的欢聚、碰杯、登峰(畅游鹿歧峰)以及“追球”(足球场上的酣畅淋漓),如今依然历历在目。
二
如果你问我,二中对于一座县城意味着什么?
我想说,就像“网红长沙”已成为湖南省会的知名IP一样,“二中”也堪称耒阳一个无法忽视的IP,响当当的教育品牌、育才“大本营”。以前是“省重点中学”,现在叫“示范性高中”。
她的底气在于百年来从这里出发(中转及加油),源源不断走出耒阳、走向全国甚至世界的莘莘学子。不管优秀与否,他们在奋斗、在担当,在家庭中负责、在学海里探究、在事业上向上——每个人都独一无二,每个人都值得尊敬。
我们或许都不会否认,初高中是一个人成长尤其是人格定型的关键期。而二中优秀的老师们,用不厌其烦与谆谆善诱,用学高为师和身正为范,为其导引,规划前程。
虽然我无法获知,这么多年来二中培养的学生总数,以及各自星散何方;也无法获知与估算,从二中走出的优秀学子为社会、为国家所创造的成果与价值,但我相信,只要看到那些优秀者简历中赫然标注的“毕业于耒阳二中”几个字,那种亲切、自豪与成就感,应该即刻化作微笑,浮现于老师们或许疲惫的脸庞。
如果你问我,二中对于曾求学、任教于此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我想说,她必是你一生相随的身份与标签。应该没有人会否认,二中如同纽带,往往帮助一个人构筑起强大的朋友圈,也是如影随形的精神财富。
这些年我常常出差,几乎每到一个城市,我都能与来自二中的学生或同事“他乡遇故知”,“杯酒释乡愁”,这种快意,非言语可以表达,足够在其后的日子里慢慢品咂与回味!
前年出版的那本乡土散文集《洪久坳叙事》,我在封二的“作者简介”里,自豪而庄重地写着,“在耒阳二中任教两年”。
是啊,虽然与二中的交集只有短短两年,一旦结缘,便是终生的链接与挂牵。
三
这世上,最宝贵的资源始终是人——有人便有世界,有人就有希望。
一年年,一届届,新生进来,老生离开。无论其优秀或平凡,富贵或贫寒,二中对进来的学生一视同仁,接纳他,引导他,鞭策他;修正他,成就他,祝福他……
一拨拨,一茬茬,新老师加入,老老师退休。“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不变的是老师们心甘情愿奉献青春,无怨无悔天天坚守。
来来往往的学生与老师,共同写就彼此赋能、一起成长的传奇,累积起一座座育人奖杯与无尽佳话。
这些年来,无论是参加同学会、老乡会还是校友会,“二中”往往是最合适的接头密码,以及畅聊的开始。
这些年来,我有同学伍永兵、谭晓丹、雷满珍、徐述飞、伍小莉等在(或曾在)二中当老师,有学生蒋华轶、梁志成、刘显新等在这里任教;我爱人和她哥湘武都曾在二中读高中,也有亲戚的孩子胡州、贺丽芝、邓煜宸曾经或正在这里读书……他们接力奔跑,一切因为相信!——相信二中是“燃灯者”,是助推器,更是加油站。
有时候我想,二中就像一趟永远奔驰向前的列车,“旅客”上上下下,各自天涯,却各有各的风采与成功;二中也像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把“德能兼修,己物相融”之根深深扎入大地,同时把种子播撒到四面八方,悄无声息却惠泽众生!
我十分清楚,自己笔下所写,既是私人回忆,也是一段微校史。我珍视这段经历、这些情感,所有这些不会随着时间而淡忘,却如珍藏的美酒一直在发酵,愈加醇厚,历久弥香——只因为,有一种缘分叫“二中”,有一个IP叫“二中”!
欣闻乙巳年金秋二中将迎来101周年校庆纪念活动,加之日前飞跃书记百忙之中亲邀,且遵嘱匆匆草成此文,权当一份致敬与祝福,遥祝二中:目标笃定,珍惜IP;永葆青春,人才辈出!
2025年2月25日下午匆草
免责声明:本平台按耒阳社区及各网站网帖推送的任何图文言论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海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