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对于那些在正篇故事中本就有诸多戏份的主要角色不同,那些龙套角色往往只是被一笔带过的存在,别说给读者留下印象了,甚至有些角色当你读完全书之后,都未必会记得有这么一号人物。
金庸笔下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龙套角色是哪一个?
相对于那些在正篇故事中本就有诸多戏份的主要角色不同,那些龙套角色往往只是被一笔带过的存在,别说给读者留下印象了,甚至有些角色当你读完全书之后,都未必会记得有这么一号人物。
但金庸笔下却有一个龙套却足以让每个读者都无法忽视他的存在,那人即是“剑魔”独孤求败。
那家伙自诩纵横江湖三十余载,一生只求一敌手却不可得,给人一种“无敌是多么寂寞”之感。
不过以杨过的推测来看,独孤求败若是活跃于神雕时代六七十年前的人物,那就完全有理由去与五绝比武论剑才是。
(独孤求败、五绝剧照)
那所谓的“华山论剑”怎能少了他这个正儿八经的剑客?
所以独孤求败与五绝这王不见王的情况是金庸的设定出现了漏洞,还是什么别的原因?
一、一心求胜的武痴
当周伯通与郭靖一同被困于桃花岛上时,那老顽童是给这晚辈提到了当年五绝在华山论剑的一段往事。
“那时是在寒冬岁尽,华山绝顶,大雪封山。他们五人口中谈论,手上比武,在大雪之中直比了七天七夜,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四个人终于拜服我师哥王重阳的武功是天下第一。”
此时别说南帝都还没登场了,甚至在这尚在人间的东南西北四绝之上,居然还有个“中神通”王重阳,可见这武林当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高手剧照)
而这五人无一例外都是武痴,那王重阳、欧阳锋、黄药师都是纯粹的习武之人那也罢了,就连洪七公这乞丐,段智兴这皇帝也对习武这件事如此执着,说他们是“武痴”,那是一点儿也不为过。
所以同为武痴,那独孤求败自然有理由去会一会他们了。
他为何没去?
二、练剑成魔的狂人
先看独孤求败的为人,尽管杨过被雕兄带进独孤求败的剑冢时,这位前辈就早已不在人世了,但他留在剑冢中的墓志铭,却证明了他与那“五绝”高手一样,也是对习武有极深执念的人。
“纵横江湖三十余载,杀尽仇寇奸人,败尽英雄豪杰,天下更无抗手,无可奈何,惟隐居深谷,以雕为友。呜呼,生平求一敌手而不可得,诚寂寥难堪也。”
既然他只想求得一败,那去挑战五绝就是最好的选择。
可别说什么独孤求败不知道五绝的存在,这就不得不说前文提到的一个细节了,也就是那第一次华山论剑持续的时间。
七天七夜,足足七天七夜!
无论如何,五绝的名号都会因此传遍整个武林,即便当年展开比武论剑之前的五绝还没有那么大的名气,在论剑之后,“五大高手齐聚华山,东南西北四绝认可王重阳是天下第一”的说法也会传得人尽皆知。
(独孤求败剧照)
而独孤求败自诩天下无敌,你觉得他能忍吗?
居然还有人敢在他面前自称第一?怕是活得不耐烦了?
所以他可以不参加第一次论剑,也可以无视东南西北四绝,但他一定没法放过那“中神通”王重阳。
既然你王重阳敢自称第一,那他就要试试这“天下第一”到底有多少含金量。
然而并没有,独孤求败说自己一生不败,但凡他前去过重阳宫找王重阳比武,那结局必然是他获胜了,可周伯通可不曾提到他的师兄败给了一位来路不明的剑客。
显然,这场对决并不存在。
所以独孤求败到底有没有与五绝叫板的实力?
旁人说不清,但登场于《倚天屠龙记》中的谢逊却说出了真相。
三、道出真相的疯子
谢逊虽因成昆害死他家人而变得神志不清,但他好歹是明教四大护教法王之一,多年闯荡江湖,也见多识广,自然听闻过不少江湖往事。
而他在冰火岛上狂性大发时,就怒骂过各位武林前辈。
(达摩剧照)
此时书中是这么写的:“突然之间,谢逊骂起武林人物来,自华佗创设五禽之戏起,少林派达摩老祖,岳武穆神拳散手,全给他骂得一文不值。可是他倒也非一味谩骂,于每家每派的缺点所在却也确有真知灼见,贬斥之际,往往一针见血。只听他自唐而宋,逐步骂到了南宋末年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骂到了郭靖、杨过,猛地里骂到了武当派开山祖师张三丰。”
他是从东汉末年的华佗骂到倚天时代的武林至尊张三丰,古往今来的大人物,都被他骂了个遍。
其中为何不见独孤求败大名?
但凡独孤求败说的那“纵横江湖一生不败”的事迹是真的,武林绝不可能没有一个人传颂他的事迹,毕竟连东汉、唐朝、两宋的高手都广为人知,凭什么只有这剑魔无人问津?
只有一种解释,他是个妄人。
其实金庸在《神雕侠侣》末尾就给出了些许暗示。
(谢逊剧照)
五绝子啊第三次华山论剑之前,就有几个妄人说要比武论剑。
可结局如何?
说是:“原来动手的这六人武功平庸之极,连与武氏兄弟、郭家姊妹相比也远远不及,瞧来不过是江湖上的一批妄人,不知从那里听到‘华山论剑’四字,居然来东施效颦。”
至于独孤求败,虽不至于是这帮妄人一般的三流弱者,从他能创出独孤九剑来看,他确实有些本领,但他却没有信心能与五绝一战,他所谓的“江湖”,或许就是他所了解的一亩三分地,他充其量就是“剑神”卓不凡,或者是“南慕容”慕容复级别的存在,完全是被高估的一位高手。
来源:耳东话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