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情提示:这是本人2017年底撰写的一组文章。年初,我跳到一家公募资管上班,正式成为一名资管人。大半年过去,业务基本捋顺,但挥不去内心的迷茫。
前情提示:这是本人2017年底撰写的一组文章。年初,我跳到一家公募资管上班,正式成为一名资管人。大半年过去,业务基本捋顺,但挥不去内心的迷茫。
“这个浮躁的社会,处处是无解的焦虑,与难展的纠结。它就像是水中的瓢,你按下了这一端,就会浮起那一头,无解又无望……”
面对资管新规的挑战,站在“四十不惑“的门外,看不清未来的方向,于是一口气写了《你我生而纠结,却幻想不枉此生!》、《年轻时的“路”与中年时的“坎”》、《人情练达如他,也难逃被唾弃的命》。
8年后的2025年5月,《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面世,再次让资管人脊背发凉,比降费、降薪、出清,更难熬的是,行业的底部在哪里?
话说,我当年放下笔后,豁然开朗,虽无力拆解当时的困惑,但心中已经有了方向。今天重新整理这组文章,希望也能人以慰藉。
序:一副焦虑的“思维导图”
职场纠结——大公司,还是小公司?
城市纠结——大城市,还是小城市?
买房纠结——老破小,还是远大新?
生存纠结——卑躬膝,还是自由心?
不惑纠结——枉此生,还是时不待?
兜兜转转活了上半生,以为很多事想明白了,但遇到点事儿,还是会纠结。哎,人生这一世,最多不过三万天,如何不枉后半生这一万多天?恐怕是我这个年纪的很多人,都会遇到的烦心事儿。
前天,记者节。这是我离开媒体后,过的第一个别人的节。哪一天会见了三拨人:有早早转型的公司人,有相似经历的机构人,也有至今仍坚守的媒体人。
再次见到X姐,她一如往日一般干练。
过去十多年,她先后服侍过多家知名媒体,老牌门户、新锐网站,但还都属于媒体的范畴。两年前,互联网金融正火,她在纠结中加盟了一家新锐互金公司。
从新晋中层一路做到仅次于老板的副总,X姐职场看起来顺风顺水,但也时常困惑行业的阵痛,以及这家初创公司的动荡,最近几个月,几位老部下相继离开,她也开始为重新招人发愁起来。
两周前的一个深夜,X姐很急迫地给凌叔发来微信,看能否推荐位靠谱的媒体人,我就顺手牵线了一位想转型的媒体朋友。于是,在一番电话、面谈和冷静思考后,这位朋友还是放弃了。
从媒体到机构,尤其是一家初创公司,需要一股舍我其谁的勇气。这位朋友骨子里,恐怕还是偏谨慎的。多年主流媒体的平台,即便前方有几倍的诱惑,但那种心气儿却是很难凑合的。
从一家衣食无忧的大公司,到一家没有显赫背景的小公司,X姐说,她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即便有机会再回大公司,她都很难适应那种“你只管做事,哪怕前面万丈深渊”的蒙面盲感。
在小公司,你每做一件事,都会很透亮,这样做能带来怎样的结果——成功带来鸡血,失败权当试错。而在大公司,你只是一个螺丝钉,只管去做事,无须也不必去问缘由。
并不是所有人,都像X姐那样义无反顾。从一家大平台到一家小机构两年后,小C越来越无法忍受小公司那种没有章法的“随性”——小公司机制灵活的另一面,是决策层“听风就是雨”的随意性。
在来这里之前,她呆过的都是千人以上的大公司。前一家民营,后一家国企,民营的动荡与国企的僵化,是这些大公司给予你安全感之外的硬币另一面,也是她决然放弃的缘由。
下一站在哪里?她说不出,但有一个方向是,她要重新锚定自己的航向——大公司。
你我生而纠结,人生兜兜转转,找一个舒心的存在方式并不易。即便你逃离了最初的衣食无忧,看惯了身边人的起起伏伏,依然能保持一种随遇而安、岁月静好的心态,仍需多多修行。
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接到一位媒体人的抱怨——实在不想干了,帮我留意一下机会!过去十年,凌叔也时常会有如此这般、周期性的心理起伏,但职场上的困惑,有时候就是“忍一忍就过去了”。
转型到了一家机构,在经历了最初的蜜月后,这种困惑的旧病又再度复发,但当阶段性的繁忙告一段落,并看到些许业绩时,那种曾经不可一世的焦躁却已遁形,内心也在这种反复中历练得更为强大。
“你是我见过转型最顺利的媒体人……”X姐说。或许,我真的是那种天生乐观的人吧,就好像翻江倒海中的指南针,经历动荡、经历彷徨,但只要稍稍缓过来,理智总会停在正能量的方向。
如果人生仅仅是职场那些事,那所谓的纠结,就不叫纠结了。这个浮躁的社会,处处都是无解的焦虑与难展的纠结,它就像是水中的瓢,你按下了这一端,就会浮起那一头,无解又无望……
2、你都奔四了,咋还有奔三时的烦恼?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你眼看就“奔四”了,却时常还会有“奔三”时的烦恼。在人生无法重置的不惑之年,你还会疑惑,还谈“初心”,谈情怀,这不免给人一种中年油腻的感觉。
遥想二十来岁的那些年,青春年少,意气风发,那些曾经纠结的去留取舍,你都不回一头地做出决断;对于未来,你有一种坚韧不拔的执着,刚一毕业,你就谋划好未来三十年的起转承合。
十年过后,那些曾经的梦想或踩在脚下,或渐行渐远,在一个“身未老,心先衰”的尴尬年纪,曾经一同步入社会的甲乙丙丁,或升官,或发财,当然更多是泯然,甚至有的已离开人世。
……………………………………
毕业那年的春天,北京的风沙格外大。国展、农展年初的人才招聘会,照例聚集了来自各地的莘莘学子,凌叔也和很多同学一头扎入密不透风的招聘会。
与北京相隔两百多公里外的石家庄,当时最快的城际要将近三个小时,在北漂与回乡、理想与现实的反复纠结下,很多前途未卜的同学,频繁往返京石两地用人单位的面试间。
"选择北京,意味着你将过上一种朝不保夕的生活!”在决定放弃一家能解决编制的研究所后,那位求贤似渴的领导如此苦口奉劝,但我还是踏上了北上的列车,而另一头的北京却还没有任何着落。
既然你选择了北京这条不归路,也自然与舒服安逸无缘。年轻时的一意孤行、义无反顾,也感激一路遇上的很多贵人,虽一路跌跌撞撞,但还是勉强在这个城市站稳了脚跟。
“不确定”与“危机感”,是我十多年职场的关键词,即便你已经到了一个不敢轻举妄动的年纪,依然要、也不得不时刻拥抱变化,此时,耳边再次想起毕业前那位领导的话,真的是一语成谶。
也是那一年,与我关系甚好的一位同学,毅然决然地离开了陌生的北京,选择回到了熟人社会的家乡城市,从此我们相见,只能以年计数,他也在慢节奏的生活中,学着适应、磨平棱角。
过去十年,他在家乡的城市仅换了一次工作。看似稳定,却看不到希望,而随着年龄渐长,他也有一种惴惴不安的危机感。大城市的规则与小城市的规则并不尽然——能不能“混”,决定你能走多远。
从人情冷漠的北京到熟人社会的家乡,他工作之外的生活也并不是“三天一小聚,五天一大聚”的那般悠闲,更多时候,他或是待在家里,或是陪着孩子去上各种兴趣班。
你是什么样的性格,即便历经十年,也大致还是什么样的性格。他曾试图融入家乡的饭局,但不胜酒力的他,在几番尝试努力后,还是做回了他本来的样子——与世无争,岁月静好。
………………………………
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大学隔壁宿舍的老大,也在北京,今年四十,至今未婚。我和他宿舍一位兄弟关系甚好,他说老大这么多年孑然一身,之所以始终未婚,据说是一直在寻找真爱。
“你身边有合适的,给我们老大介绍个呗!”他叮嘱凌叔。他和老大这些年一直保持着联系,他们中文专业,不安于回家当语文老师,北漂进入广告圈,外在的一直在改变,但内心却不想将就。
在凌叔身边,见过这城市太多的大龄青年,也曾近距离接触过几位“剩男剩女”的真实内心世界,但像这位老大——男性、40+、始终未婚的情况,还真不多见。
多年前,一位久未联系的同学宣布“我来北京了”,原因是,像她这样的大龄剩女,在家乡已经无处容身,而只有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才能让她找到自由呼吸的空间。
她是幸运的,几年后她的朋友圈开始被秀恩爱、晒娃所铺满,但也有不少背弃家乡,选择北漂的“剩男剩女”,在经历一番痛彻心扉的尝试、努力、碰壁后,至今仍是独身主义。
他(她)们常年生活在北京,熟稔了独来独往,习惯了一个人的世界,从奔三到奔四,从年少到不惑,见惯了这城市的人情冷暖,麻木了父母的念愤恩怨。既然一开始不想将就,那就从一而终。
真爱,是这个世界的罕物。如果世间的事情,都能如爱情电影结局般圆满,也就没有了周星驰《一生所爱》的遗憾和经典了,即便有些爱可望不可即,此生不再来。
…………………………………………
你年轻时选择什么样的路,也会大概率过上怎样的人生,也大概率地在中年遇上什么样的“坎”——既然你在年轻时,逃离了体制内,就要接受市场化的洗礼,时不我待、不容懈怠。
“推材料”,这个词或许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听说,包括凌叔。但对于体制内的机关单位而言,却再熟悉不过。简单来说,就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下级需要通宵达旦、字字斟酌地准备汇报材料。
以前做记者时,遇见一位省农信社的师弟,他抱怨说:为了写材料,同事们经常有家不能回,改到吐血不罢休,即便这种材料只在领导视察时幻灯一现,从此扔到万劫不出的废纸篓。
毫不夸张地说,对于文科出身的机关干部而言,没有经历过“推材料”的人生,是不完美的。反而是那些善于写材料、善于吃透领导心思的人,最能得到领导的重用和提拔。这,是体制内升迁的不二规则。
但对于市场化公司而言,并没有那么多的繁文缛节,却是另一套生存规则——简单直接的市场化评价,尽管有时候也需要人情世故,但总体活得通达透亮,底气十足。
不过,现实中的职场并非如上的“非黑即白”,运行的更多是介于体制内和市场化之间的行事规则。这时候,你就需要学会妥协,在日复一日的碰撞中保持耐性,收敛个性、磨练人性。
冯仑在《岁月凶猛》一书中写到——“岁月像一个磨刀师,它有时会把你心里的老茧磨掉,露出鲜嫩的新肉,让你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富有激情,但这样的概率很低。”
“更多时候,岁月会磨掉你身上的棱角、毛刺,磨掉所有那些与外界相冲突的部分,最后让你的内心变得圆润、不扎手,让你的潜意识也能与社会相融。”
最近一部文艺片《七十七天》口碑爆棚,讲述了一位上海青年单骑横穿羌塘无人区的真实故事,也让我联想到十六年前,单骑三日从家乡一路骑到北京的个人传奇史。
其实,在此之前,刚刚二十岁的我已经完成了单骑安阳、邢台等地的一日行走,而北京之行,也只是一个更大野心计划的序曲。
话说,自从那年单骑北京后,我就再没有更大的野心和壮举,因为那年我感受到了一种冰冷的现实,北京,绝不是你用自行车就能征服的,而是需要你付出更大、更多努力才能拿下的。
时过境迁,很感谢初来北京时的那次醒悟——对于未来要走的路,你须是一位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也须是一位理想的现实主义者。
尾声:一道“不成问题的问题”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何谓“人情练达”?直到昨晚看了范伟主演的《不成问题的问题》,我才领略到世间竟这么高段位的人才!但悲哀的是,即便你八面玲珑,游刃各种关系,也还是难逃被主子唾弃的命运。
这几天,红黄蓝事件和大兴大火引爆朋友圈,听着语无伦次的冠希式回应,以及风马牛关联的府衙辞职或自尽,突然间感觉世界上压力最大的一群人,竟是亿万人追捧的国考彼岸:衙门。
有人说,国内最聪明的人都在衙门。这话,没毛病!且不说衙门门槛的万里挑一和晋级的万水千山,没有一点点酒桌上的本事,没有一点点的政治头脑,你是断然不可能混进来,更别说一级一级升上去的。
这种本事,正是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中的人情练达,往俗里说叫“处事圆滑”,往雅里讲叫“情商高”,如何练就这一身的绝世本领?我们先来看看电影男主角丁务源的“高段位”情商吧。
电影一开场,梳妆整齐的丁务源,就对着镜子练一遍“三太太,早安……”。然后毕恭毕敬地觐见府内,太太和朋友们在打牌,他能精准拿捏每个人的喜好,即便有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他都一律笑面地回应“不成问题”!
三太太正发愁操办公子哥的生日宴,丁务源就顺势揽过来,账都走到农场的账里。那天,他给主子准备了很对胃的戏,又逐一点头哈腰地点烟、倒茶,但主子还是不屑地说:“这种粗活应交给下人办,你别抢了他们的生计!”
对主子,丁务源凡事都“不成问题”。假如你是一个御前侍卫,或者大内主管,这种对上级负责的精神堪称楷模,但你最重要的职责是管理农场,能否给股东带来分红,才是主子们最在意的“不成问题的问题”所在。
起初,还以为丁务源就是衙门内最常见的“欺上瞒下”类型——凡是领导想要的,或者想要但不好表达的,他都要一口应下来,哪怕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边界,因为衙门最大的诱惑就在于,你可以将压力连同骂声一并分解给下级。
故事没走套路。对下人,丁务源也都“不成问题”——会计外出办事,会多给点银两买点酒喝;有人凑嫁妆,他托人买到货真价实的首饰;有人办事,他会搞到物资紧缺的洋货;有人赌钱输掉了口粮,他会体谅地将钱退回来……
丁务源此时的“不成问题”,倒成了没有原则的”和事佬",努力讨好上级,但上级仍会将盈利的压力施给他;努力体恤下级,他们人性的懒惰与自私,又将本就不多的收成变成了更大的亏空;他甚至自掏腰包,给公家的账本填窟窿。
处于战乱年代的大后方,丁务源的处人做事哲学是“和稀泥”,在各种错乱的关系中“打太极”,但股东毕竟会有盈利的考虑,警局也有法律底线的约束,他努力追求的所谓“心安理得”,却难逃职业经理人的宿命——主子决定换掉他!
作为一位职业经理人,丁务源的情商可打90分,他上得三太太之心,下得一众园丁的心,中间还得租客秦秒斋的心,他也是前后五任农场主任中坐的最久的一位,但专业上只能打30分,嘴上天花乱坠,亏钱却是硬生生的事实。
于是,主子决定罢免他,换来一位从英国读农学博士归来的尤大兴,他的专业能打90分,三加五除二就找到了农场亏损的名门,于是“三把火”都烧在管理上:开除品行不正的园丁;清理不交房租的秦秒斋;连丁务源也不留情面。
但,过于生硬的改革,却换来几方利益受损者的练手反抗,最终他灰溜溜地离开了他希望实现一身抱负的农场。农学博士的农场试验之所以失败,输在了他负分的“情商”上,正如他老婆对他的评价:“性子太死”!
尽管主子们对农场亏损仍耿耿于怀,但丁务源还是官复了原职。之前,当他听说主子要换主任时,他也有面如死灰,借酒浇愁的失魂落魄,但经历一番江中落水捡回性命后,他才深切懂得“活着,才是最好的”的道理。
现实中也是如此,无论是官场,还是公司,对上级服务(跪舔)到位的,即便上你能力有些短板,领导也不忍放弃你,除非那天变了天,而那些自视能力过硬,但情商短板的所谓“实干派”,基本难逃最终被换掉的宿命。
文章写至此处,《无解的焦虑》系列也将终结。
所谓“焦虑”,只不过是面对未知的迷茫与恐惧,所谓“无解”更多是现在与未来,内心与现实的矛盾对撞。其实,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要么选择“月亮”,要么选择“七便士”。
人生本就困惑,你无需停下来寻找解药,只需在行进中自我和解。
来源:凌叔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