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十三届陇南乞巧女儿节期间,西和县在乞巧文化苑举办“梦圆乞巧——乞巧民俗文化艺术展览”,一幅幅跃然于麻纸之上的书画作品,不仅是书画艺术与非遗文化产品的深度融合,更凸显了西和麻纸千年传承的工艺魅力与文化底蕴。
本组图片来源于西和县书画诗词研究会
第十三届陇南乞巧女儿节期间,西和县在乞巧文化苑举办“梦圆乞巧——乞巧民俗文化艺术展览”,一幅幅跃然于麻纸之上的书画作品,不仅是书画艺术与非遗文化产品的深度融合,更凸显了西和麻纸千年传承的工艺魅力与文化底蕴。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中,西和麻纸无疑是一颗承载着千年智慧的明珠。这张诞生于西和县的手工纸张,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更以“活化石”般的姿态,完整保留了古代造纸术的核心技艺,让我们得以触摸到西汉以来手工造纸所蕴含的温度与匠心。
西和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西和麻纸得以诞生并传承千年的坚实基础,这里地处秦岭南麓,温润气候滋养了造纸核心原料枸树皮,洁净水源与适宜晾晒条件,让每一步手工工序都能顺应自然、贴合古法,从源头奠定了纸张的天然质感与优良品质。
西和麻纸的历史几乎与中国造纸术起源同步,脉络可清晰追溯至西汉,历经汉、唐、宋、明、清数代传承,技艺不断精进却从未断层。这份传承的核心,在于其从未被简化的纯手工制作工艺——从原料到成纸,72道复杂工序环环相扣,无任何化学添加剂,尽显“天人合一”的智慧。完整工序需耗时近两个月,全凭匠人代代相传的手感与耐心,先选3—5年生枸树枝,剥取内皮后用石灰坑浸泡15至20天软化纤维;再蒸煮4到6小时,以石锤砸打至纤维松散并切碎成“穰”;随后将“穰”压散捣碎,加清水搅拌成纸浆,匠人持竹帘捞取湿纸;叠放挤压去水后,将湿纸贴在特制土墙上晾晒,干透后裁剪打捆,最终成就“耐磨抗损、不褶皱、千年不朽”的独特品质。对工艺的极致坚守,让西和麻纸拥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它呈天然米黄色,纹理带着自然纤维质感,手感绵滑且富弹性,书写时墨不洇纸、笔不滞涩,绘画时能呈现丰富层次晕染,被书画家称为“西和宣纸”,是仿古书画创作的理想之选。
在实用领域,其“千年不朽”的特性尤为珍贵,古代不仅是文人创作载体,更在古籍修复、档案保存中发挥关键作用,守护众多珍贵历史文献流传至今。然而,现代工业发展下,机器造纸以高效、低成本优势挤压传统手工造纸空间,西和麻纸一度陷入困境,手工造纸耗时费力,年轻一代不愿涉足,不少传统作坊被迫关闭,千年技艺面临断代风险。
在国家非遗保护政策推动下,一群传承人与文化爱好者成为西和麻纸的“守护者”。非遗传承人坚守作坊数十年,以“师徒制”将72道工序毫无保留传授给年轻人,稳固技艺根基;地方书法家协会通过作品展、文化讲座,扩大西和麻纸的认知度,县政府将其纳入文旅融合项目,打造造纸文化体验基地,让游客参与抄纸、晾晒,直观感受非遗魅力。更令人欣喜的是,传承人们主动拥抱现代传播,通过短视频直播展示造纸过程,在电商平台开设店铺,甚至借跨境电商将西和麻纸销往马来西亚、日本等国,让这张承载中国文化的纸张走向世界舞台。
如今的西和麻纸,早已超越“纸张”的物理属性。它是千年历史的见证者,记录手工造纸术的演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承载古人的技艺智慧;更是工匠精神的鲜活象征,诠释“慢工出细活”的坚守。在快节奏的当下,这张带着古韵的纸张如时光使者,用细腻纹理与坚韧质地,诉说手工技艺的温度与力量。守护西和麻纸,不仅是守护一门古老手艺,更是守护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文化自信,让这份跨越千年的墨香,在岁月长河中永远芬芳。
来源:陇南西和发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