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6日晚,华熙生物(688363.SH)向投资者交出了一份颇具深意的半年报答卷。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61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1亿元。
8月26日晚,华熙生物(688363.SH)向投资者交出了一份颇具深意的半年报答卷。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61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1亿元。
尽管营收面临短期调整,但关键指标已显现出强烈向好信号:第二季度单季归母净利润1.19亿元,同比增长20.89%,净利润率实现自2024年一季度以来的首次同比和环比双重回升。
这一转折背后,是华熙生物创始人赵燕重返业务一线后推动的一系列深度变革。从组织架构到研发方向,从品牌战略到费用管控,这家生物科技巨头正在经历一场“重返创业状态”的自我革新。
2025年3月,华熙生物总经理赵燕重返业务一线,这一举措被视为公司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在赵燕的带领下,华熙生物开启了一场从经营理念到组织架构的全面变革。
在赵燕的主导下,华熙生物彻底摒弃外聘“职业操盘手”模式,重点选拔并培养具备科技情怀、契合公司价值观的创业型人才走向管理岗位。报告期内,公司因组织架构升级带来约2900万元管理费用,但这笔短期投入为长期发展夯实了基础。
同时,赵燕敏锐地察觉到过去以销售额为单一核心指标的品牌传播模式存在诸多弊端,果断采取行动。她大幅压缩了缺乏内驱思路的外包活动和单纯以销售额为目标的投放动作,同时调整考评体系,推动品牌传播向“效益导向”转型。
赵燕曾直言不讳地指出:
“高速发展带来的丰盈的财务资源和影响力资源,也使得团队很快就失去了在资源稀缺的创业状态下解决问题的拼劲和思考能力。”
这种回归初心的创业精神成为华熙生物本轮变革的核心驱动力。
在人事调整方面,华熙生物上半年进行了大幅管理层优化。根据公开信息,今年以来已有7名董事、5名高管离任(包括调岗)。原副总经理刘爱华返聘合同到期后不再续签;徐桂欣、栾依峥从副总经理调整为业务副总裁,不再属于高管序列。
同时,财务总监汪卉和供应链负责人相茂功被提拔为副总经理,显示出公司加强财务管控、风险控制和成本控制的坚定意图。这批新高管的任命,标志着华熙生物进入精细化运营的新阶段。
仔细剖析华熙生物二季度财报,多项关键数据表明公司盈利拐点已经显现。
盈利能力大幅回升。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0.89%,净利润率实现自2024年一季度以来的首次同比和环比双重回升,标志着公司盈利拐点正式显现。
费用管控成效突出。第二季度销售费用率下降12.46个百分点,上半年累计下降6.19个百分点。公司摒弃单纯价格促销的流量投流模式,大幅压缩以销售额而不是毛利率为核心指标的投放动作,释放利润空间。
现金流支撑强劲。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2亿元,盈利现金比率98.6%,与净利润基本持平,主要得益于应收账款周转效率改善、应付账款合理统筹。
资产运营效率优化。通过产品迭代与库存精细化管理,存货周转效率边际改善,2025年Q2存货周转天数从Q1的391天降至321天,存货原值较期初减少7572万元,去库存策略成效初显。
赵燕领导下的华熙生物正在经历一场战略聚焦的革命。公司全面梳理研发资源与科研脉络,明确自身科研优势与发展边界,推动研发从“广度覆盖”向“深度突破”转型。
研发项目大幅精简反映出公司战略思路的转变。2025年公司研发项目相对2024年减少88个,总数从300余个精简至200余个,研发投入主要集中于高壁垒的透明质酸产品、生物活性物新产品与医疗终端业务。上半年研发费用2.31亿元,同比增长15.25%,占营业收入比重达10.22%,这一比例在生物科技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凸显公司对科技创新的重视。
公司核心基础技术为精准分子量控制的透明质酸,依托与全球高校、研究机构及药企的合作,开展细胞生物学、糖生物学在衰老干预、组织再生领域的逆向研究,研究范围从透明质酸所在的细胞外基质(ECM),延伸至细胞间通讯和细胞本身,形成了细胞外基质、细胞间通讯和细胞内三大核心板块:
细胞外基质(ECM):围绕透明质酸及其衍生物、硫酸软骨素等关键物质;
细胞间通讯:聚焦精准控制分子量的高端透明质酸、肝素、PDRN等;
细胞内部:针对麦角硫因、PQQ、红景天苷等物质。
聚焦策略已经带来成果转化:新增获授权知识产权340项(含发明专利29项),截至2025年上半年累计拥有知识产权6050项;上市6款生物活性物原料。
公司还将全球领先的合成生物制造平台能力应用于三大板块的产业转化,打通底层研发资源,落实跨领域衰老干预研发项目,构建“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应用”的完整研发链路。
在赵燕的引领下,华熙生物正在重塑企业科技形象,构建基于严密科学论证的科研及科学传播体系,这成为公司区别于同行的核心竞争优势。
针对行业内罔顾科学的言论、报道、行业研究等影响和扰乱行业竞争秩序的不实内容,公司采取了坚决反击的态度。赵燕意识到,在生物科技领域,科学话语权的争夺同样重要。公司通过系统输出透明质酸在糖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价值与产业应用成果,向市场传递正确科学逻辑。因此,在赵燕的引领下,华熙生物正在重塑企业科技形象,构建基于严密科学论证的科学传播体系。
公司全面打通各业务板块传播逻辑,通过系统输出透明质酸在糖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价值与产业应用成果,向市场传递正确科学逻辑。以“讲科学”为核心价值观,打破行业“流量优先、科学滞后”的传播乱象。在营销端,赵燕正在推动“科学家+产品经理”双轨制,培养懂技术的营销人才。这种独特的组合模式能够确保产品传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避免为了营销效果而夸大宣传或误导消费者。
公司还推动行业协会发布相关倡议书,引导行业发展方向。这种科学担当不仅彰显了华熙生物作为头部企业的行业责任感,也为生物科技及相关行业树立了科学传播、合规发展的新风气。在赵燕看来,只有坚守科学价值观,才能真正赢得市场和消费者的长期信任。
在华熙生物的业务架构中,原料与医疗终端业务作为核心业绩基础,合计营业收入占比57.5%,业务优势稳固。
原料业务高端化与国际化双轮驱动。华熙生物品牌HA销售量超150吨(同比+9%),弗思特品牌HA销售量超80吨(同比+23%)。2025年上半年弗思特品牌实现收入5959万元(同比+87.86%)。
产品结构优化效果明显。透明质酸创新产品及其他生物活性物销售收入占比超23%,新上市注射级交联透明质酸钠、非动物源软骨素钠(完成工艺验证及医疗器械主文档登记)等高端原料,强化了B端客户粘性。
海外收入3.31亿元(占原料业务收入52.93%),欧洲、东南亚、韩国销售额增速近10%,日本市场增速超20%,海外需求仍然强劲。
医疗终端业务聚焦高壁垒产品。深入研究细胞外基质(ECM)与衰老的关系,发布获批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合规水光产品“润百颜·玻玻”与合规动能素“润致·缇透”,丰富产品矩阵。注射用透明质酸钠凝胶类产品毛利率89.90%,核心壁垒稳固。
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资源聚焦,并探索新的传播沟通模式。消费品业务将聚焦华熙生物具备长线技术壁垒和科技资产沉淀的方向,围绕前述的生命科学的三大板块核心物质合理拓展产业生态,大幅削减无明确技术支撑的品牌孵化计划。
BM肌活与米蓓尔已率先进行组织结构优化,建立“更扁平、更敏捷”的团队架构,明确业务团队的核心工作要从简单组合和花预算外包模式彻底转向团队自身能力的建设。调整后人效显著提升,同步推动了库存周转效率的改善,综合费率持续下降。
面向未来,华熙生物正在合成生物战略上持续布局。无菌级HA生产线完成工艺验证,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产业化基地推进,突破生物制造“放大”瓶颈。
公司孵化的合成生物学创新企业华熙唐安生物科技,以合成生物学技术实现肝素聚糖的体外全酶法精准合成,技术全球领先,是国内唯一一家掌握全天然结构抗凝血肝素聚糖生物合成的企业,有望推动肝素产业从“动物资源依赖”向“绿色生物智造”升级。
数智化转型全面赋能。完成PLM系统升级,启动ERP系统升级,构建企业级数据湖仓,推进AI与业务融合(全员AI培训覆盖100%),打通“需求-技术-商业化”闭环,提升全链条运营效率。
ESG管理提升践行可持续发展。建立完善ESG治理架构,制定2025-2030年可持续发展规划,通过分布式光伏发电、污水甲烷发电等举措优化能源结构;MSCI评级升至BB、获EcoVadis铜牌,彰显头部企业社会责任。
华熙生物的发展历程,是中国企业从制造向创新转型的典型样板。从透明质酸产业起步,到布局合成生物全产业链,再到如今聚焦生命科学核心物质拓展产业生态,华熙生物正在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前沿研发+中国品牌”的跨越。
赵燕的领导力在这场转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她的回归不仅带来了短期业绩的改善,更重要的是为华熙生物重新注入了创业精神与科学价值观。
在赵燕的带领下,华熙生物正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围绕生命科学的核心物质拓展产业生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前沿研发+中国品牌”加速迈进。未来,华熙生物有望在生物科技与医美护肤领域持续发力,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也为投资者创造更大的价值。
随着变革措施的持续落地,华熙生物已基于合成生物制造能力构建起从原料到终端产品,涵盖医药、医美、营养科学和皮肤科学的整合解决方案体系。
二季度的业绩转正只是一个开始,在生命科学的黄金赛道上,华熙生物的长期价值正在重新显现,涵盖医药、医美、营养科学和皮肤科学的整合解决方案体系。在生命科学的黄金赛道上,华熙生物的长期价值正在重新显现。
未来,公司将继续围绕生命科学的核心物质合理拓展产业生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前沿研发+中国品牌”升级。在赵燕的领导下,华熙生物正朝着成为全球领先的生物科技企业的目标稳步迈进。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