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速递】《中国政治学刊》(JCPS), Vol. 30, No. 2, 2025 | 国政学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5 05:38 4

摘要:《中国政治学刊》(JCPS)是一份双盲同行评审的政治学学术期刊,发表有关当代中国政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章,涵盖整个政治学领域。本期刊注重理论和概念的进步、方法论的创新以及实证研究,旨在探讨中国政治和外交政策领域的新兴问题、核心辩论和研究议程。期刊还刊登特刊和少

期刊简介

《中国政治学刊》(JCPS)是一份双盲同行评审的政治学学术期刊,发表有关当代中国政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章,涵盖整个政治学领域。本期刊注重理论和概念的进步、方法论的创新以及实证研究,旨在探讨中国政治和外交政策领域的新兴问题、核心辩论和研究议程。期刊还刊登特刊和少量重塑领域的评论文章,探讨当代中国政治的不同方面,这些文章综述了该领域的主要发展动态,指明了新的方向,或阐明了更大、更重要的概念、理论或方法论挑战和关切。

期刊目录

1

Voices from within: Tracing Chinese Public Perceptions of Democracy in the New Era

来自内部的声音:追踪新时代中国公众对民主的看法

2

Conviction of Multiparty Competition and Elections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A List Experiment Study

中国大学生对多党竞争与选举的信念:一项名单实验研究

3

Resilient Rhetoric for Legitimacy: Analyzing Leaders’ DiSCOurse on Democracy in China’s Reform Era

影响中国官员政治态度的因素:一项实验性的代际研究方法

4

Organizing for Ontological Security: Rethinking Authoritaria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组织本体安全:重新思考威权国际组织

5

Expanding China’s Influence via Membership: Examining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Le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on Responses to Human Rights Issues in China

通过加入扩大中国影响力:审视中国主导的国际机构对中国人权问题应对的影响

6

Factors Influencing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UN Peacekeeping Operations

影响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因素

内容摘要

来自内部的声音:追踪新时代中国公众对民主的看法

题目:Voices from within: Tracing Chinese Public Perceptions of Democracy in the New Era

作者:Duancheng Yang(杨端程)华东政法大学政府学院讲师, Yuan Zhou 神户大学法学院的助理研究员,Yun-han Chu(朱云汉)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政治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简介:本研究基于 2015 和 2019 年全国性调查,通过自动化文本分析技术处理受访者对“民主”的开放式回答。结果显示,约 50% 的受访者对“民主”一词理解模糊,剩余人群更倾向将民主与言论自由、协商参与和“民本”联系起来,而不是竞争性选举。进一步分析发现,教育水平、互联网使用频率与家庭收入越高,受访者越可能理解为自由与程序性民主;而“民本”式的理解在总样本中也占一定比例。这一认知结构对理解中国政体的稳固性与未来政体演变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原文链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366-024-09894-2

中国大学生对多党竞争与选举的信念:一项名单实验研究

题目:Conviction of Multiparty Competition and Elections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A List Experiment Study

作者:Yu-tzung Chang(张佑宗)中国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Yu-Sung Su(苏毓淞)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量化研究方法研究所所长

简介:通过对超过 4,000 名中国大学生进行“列表实验”,挑战了既有研究:即公众对民主主张仅限于言论自由、协商参与及“民本”式理解。研究发现,许多学生表明他们认同某种形式的民主竞争——一种与西方民主原则存在共鸣的观念。更重要的是,这些学生认为民主的关键并不在于由人民直接选举或者由人大委任具体机制,而在于制度背后的竞争精神与政治社会化意义。本研究为理解当代中国青年的民主观念提供了新视角,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中国民主的本质。

为合法性而进行的弹性修辞:分析中国改革时期领导人的民主话语

题目:Resilient Rhetoric for Legitimacy: Analyzing Leaders’ Discourse on Democracy in China’s Reform Era

作者:Hsin-Hao Huang(黄信豪)中国台湾师范大学公民教育与领导学系教授

简介:本研究聚焦中国改革时期领导者有关“民主”话语的演变,通过关键词统计法从四位领导者的文选中提取含“民主”词汇的表达,分辨其所承载的意义与策略用途。结果显示,这些“民主”表达紧密契合研究提出的三种叙事维度,既体现延续性,也展现演变。该研究剖析了领导者话语中的策略性模式,阐明其如何运用民主叙事来维护治理正当性。此举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政治话语,也揭示了权威政体何以展现其韧性。

组织本体安全:重新思考威权国际组织

题目:Organizing for Ontological Security: Rethinking Authoritaria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作者:Yingxin Angela Chen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学院法学博士候选人

简介:本研究聚焦为何权威主义国家会建立专属的国际组织,并引入“本体安全”概念,提出权威主义国家通过组建国际组织来应对重大地缘政治变动引发的身份和社会关系不确定性。作者以上合组织(SCO)为案例,通过档案材料开展话语分析,揭示SCO的设立旨在缓解苏联解体后产生的本体安全焦虑,并通过制度化合作关系与重要伙伴稳定关系,同时构建共同的威胁认知,强化身份连贯性。该理论框架对民主国家如何应对威权国际组织扩散具有重要政策启示。

通过加入扩大中国影响力:审视中国主导的国际机构对中国人权问题应对的影响

题目:Expanding China’s Influence via Membership: Examining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Le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on Responses to Human Rights Issues in China

作者:Hyunkyu Kim韩国外国语大学全球政治研究所研究员,Sanghoon Park南卡罗来纳大学哥伦比亚分校政治学系博士生

简介:本研究探讨中国主导的国际组织成员国在联合国普遍定期审议(UPR)中对中国人权问题的回应方式。研究发现,参与中国主导下的国际组织的国家在UPR中更倾向于提出对中国有利的建议,而非批评性建议。具体而言,成员国更可能提出赞扬性建议,表明它们在处理中国人权问题时更为谨慎。该研究通过多项回归分析,揭示了中国主导国际机构对成员国人权话语的影响机制,强调了国际机构在塑造国家人权立场中的作用。

原文链接:

题目:Factors Influencing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UN Peacekeeping Operations

作者:Jing Chen哈特威克学院政治学副教授

简介:本研究利用新的面板数据集,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UNPKOs)的两步决策过程。第一步是决定是否参与维和行动,主要受主办国地理区域与中美关系状况的交互影响:在2001年前和2012年后中美关系紧张时,中国不太可能参与欧洲和美洲的维和行动;而在其他时间参与的可能性较高。第二步是决定派遣多少维和人员,主要受中国在“后果逻辑”和“适当性逻辑”双重驱动的影响:主办国作为中国进口来源地和难民来源地的重要性,对中国派遣的维和人员数量产生正向影响。这些发现表明,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逐渐超越狭隘的自身利益,转向更全面的全球安全公共产品提供。

原文链接:

往期链接:

译者:张泰畅,国政学人编译员,马来亚大学国防与战略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

审校 | 张潇文 赖永祯

排版 | 程心一

本文源于《中国政治学刊》(JCPS),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来源:国政学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