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信息:工信部最新印发的《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30年,产业制度环境将进一步完善,目标是发展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并推动手机直连卫星等新模式新业态的规模应用。摘要:重磅信息:工信部最新印发的《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30年,产业制度环境将进一步完善,目标是发展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并推动手机直连卫星等新模式新业态的规模应用。
前些天,卫星互联网将发放商业牌照的消息,今天又传来新消息,后续大概率该板块会有市场反应。
一下是卫星通信概念板块中,一些值得关注的核心企业:
一、运营服务商
这类企业是卫星通信网络建设和服务的核心,直接受益于牌照发放和市场开放。
它是“亚洲第二、世界第六大”的固定通信卫星运营商,拥有自主可控的通信广播卫星资源、频率轨道资源和地面站网资源。其运营管理着多颗商用通信广播卫星,覆盖范围包括中国全境、澳大利亚、东南亚、南亚、中东以及欧洲、非洲等地区。作为国内卫星通信运营的“国家队”,其稀缺的轨位和频率资源构成了很深的护城河,极有可能成为首批牌照获得者。
这三大传统电信运营商也在积极参与“天地一体化”网络建设。中国电信拥有“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国移动与中国卫通深度合作,是国家级“天地一体化”通信战略的执行者之一;中国联通则近年来布局“天地一体化网络”,与北斗、低轨卫星项目有对接。它们有望通过合作或联合申请的方式进入卫星互联网运营领域。
二、芯片与核心部件供应商
卫星互联网的建设离不开核心元器件,这些技术型企业往往具有较高的壁垒。
被认为是“商业航天芯片领域的隐形冠军”。其产品包括星载电源管理芯片、通信载荷芯片等,并已应用于多颗在轨卫星。在卫星互联网领域,低轨卫星单星需搭载数十颗专用芯片,其卫星领域市占率超60%,技术壁垒高,有望核心受益于卫星组网对芯片需求的指数级增长。
通过子公司天银星际成为星敏感器领域的龙头,其产品在国内商业卫星市场的占有率超过70%。星敏感器是卫星导航定位的关键部件,单颗卫星通常需要配置2-6台。随着低轨卫星组网加速,这部分潜在市场规模可观。
作为特种通信芯片龙头,其技术自主可控,芯片国产化率100%。它参与了上海垣信卫星的“千帆星座”项目,提供通信载荷及地面站设备,同时也是华为低轨卫星互联网项目的唯一载荷供应商。未来有望切入手机直连卫星终端市场。
三、卫星制造与发射企业
他们是卫星互联网的“基建工人”,直接受益于卫星密集组网带来的订单。
国内小卫星制造的核心企业,承担了我国多个低轨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与制造任务,深度绑定国家星座计划。其武汉产业园年产能达300颗平板卫星,单星制造周期缩短至5天,将直接受益于“鸿雁星座”、“虹云工程”等国家重大项目。
在火箭测控系统领域市占率超90%,同时为多型卫星提供星载计算机、激光通信设备等,在细分领域形成了垄断地位。它深度绑定航天科技集团,将受益于商业火箭发射频次的提升和星载设备的批量交付。
四、地面设备与终端制造商
卫星通信最终要落到用户端的应用,这些企业负责制造“卫星路由器”和“卫星电话”。
8.海格通信:国内军用卫星通信终端市占率超60%,拥有从芯片到系统的完整技术链条。公司正将军用技术转化为民用,参与国家低轨星座计划终端设备招标,在用户终端市场形成先发优势。
全程参与北斗系统建设,拥有完整产业链,其自主研发的芯片打破了国外垄断。其北斗+低轨卫星双模终端已进入军方供应链,并在应急通信场景率先落地。
以上仅为个人分析,不构成任何推荐建议!
来源:咸鱼左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