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读书这一件事,和所谓用功,是决不相同的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7 19:36 2

摘要:鲁迅先生曾言:“读书的真的意义,是在于我们怎样地读书。”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智慧。然而,鲁迅并未对此展开详细论述,仅以寥寥数语点明:读书并非徒劳的努力,而应是一种有意识、有方法的实践。这句话,如同他许多其他警句一样,留给后人无限的思索空间。我们或可称

读书的真谛:在思索与创造之间

鲁迅先生曾言:“读书的真的意义,是在于我们怎样地读书。”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智慧。然而,鲁迅并未对此展开详细论述,仅以寥寥数语点明:读书并非徒劳的努力,而应是一种有意识、有方法的实践。这句话,如同他许多其他警句一样,留给后人无限的思索空间。我们或可称之为“抛砖引玉”,希望借此文引发更多关于读书本质的探讨。

鲁迅的原话如下:

读书这一件事,和所谓用功,是决不相同的。这正如散步的事,不必定是休养一样。读书的真的意义,是在于我们怎样地读书。

我们往往将读书的意义看得过重。只要说那人喜欢书,便即断定,那是好的。于是本人也就这样想,不再发生疑问。也不更进一步,反问那读者是否全属徒劳的努力了。从这没有反省的习惯底努力中,正不知出了多少人生的悲剧呵!我们应该对于读书的内容,仔细地加以研究。

这段话中,鲁迅明确区分了“读书”与“用功”的本质差异。读书并非机械的累积,而是需要方法与反思的过程。他警示我们,盲目崇拜读书本身而忽视其内容与方式,可能导致人生的悲剧。换言之,读书的价值不在于数量的多寡,而在于我们如何与书籍互动,如何从中汲取智慧而非仅仅堆积知识。

鲁迅以“散步不必定是休养”为喻,巧妙揭示了读书与用功的区别。散步可以是漫无目的的闲逛,也可以是有益身心的锻炼;同样,读书可以是消遣式的浏览,也可以是深度思考的契机。许多人将读书等同于用功,认为只要埋头苦读便是上进,殊不知若无正确的方法,读书反而可能成为思维的桎梏。

这种区别在历史上不乏例证。鲁迅提到亚伯拉罕·林肯,他并非因读书数量之多而成就伟大,而是因为他以全副精神的真诚去探索真理。林肯的读书是“用了燃烧似的热度”,每一页都化为他的血肉。这种读书方式,是与自我和世界的深度对话,而非被动的接受。

相反,英国的亚克敦卿(Lord Acton)则是一反例。他生于名门,藏书万卷,每本书都留下 meticulous 的批注与校勘,然而他终其一生未留下任何传世之作。鲁迅感叹道:“这马蚁一般勤劬的硕学,有了那样的教养,度着那么具有余裕的生活,却没有留下一卷传世的书,其中岂不是含着深的教训,足使我们三省的么?”亚克敦卿的失败,在于他虽积累了知识,却未能将其转化为创造性的输出。他的朋友穆来(John Morley)惋惜地说,即便从他的讲义录中,也寻不出一个创见。

而与亚克敦卿同时代的哲人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虽以憎书闻名,几乎不读书,却完成了许多开创性的著作。斯宾塞的成功,正因为他并非“徒然的笃学者”,而是以独立思考取代了盲从权威。

鲁迅的警示与叔本华的观点不谋而合。叔本华在《论读书》中写道:

“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考,我们只不过是重复他人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我们的头脑实际上已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

这段话尖锐地指出了读书的潜在风险:如果我们只是被动接受,而不主动思考,那么读书反而会削弱我们的思维能力。叔本华比喻道,经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会变差;同样,过度依赖他人思想的人,会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种现象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尤为明显。许多人以读书多为荣,却很少反思:这些书是否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见解?是否促进了批判性思维?还是仅仅为了满足虚荣心,或为了在社交中引经据典?读书若沦为装点门面的工具,便与鲁迅所批判的“徒劳的努力”无异。

那么,究竟该如何读书?鲁迅虽未明言,但从他的论述中可提炼出几点启示:

1. 以问题为导向

读书不应是无目的的漫游,而应带着问题去探索。林肯之所以能从书中汲取真理,是因为他始终怀着对正义与真理的渴求。每一次阅读,都是对问题的深入挖掘。

2. 注重批判与反思

鲁迅强调“对于读书的内容,仔细地加以研究”。这意味着我们需以批判性眼光审视所读内容,而非全盘接受。亚克敦卿的失败,正是因为他缺乏这种反思,将读书等同于知识的机械累积。

3. 将阅读转化为创造

读书的最终目的不是重复他人,而是生成自己的思想。斯宾塞虽少读书,却勤于思考,从而产生了原创性的著作。真正的读书,应激发表达与创造的冲动,正如孔子“述而不作”,实则也是一种创作。

4. 避免数量崇拜

读书不是打游戏升级,不能仅以数量论英雄。重要的是质量与深度。叔本华警告,读书过多反而可能使人愚蠢,因为它挤压了独立思考的空间。选择好书,反复咀嚼,远比囫囵吞枣更有价值。

鲁迅的论述虽聚焦于为学,但对普通人亦有重要启示。并非所有人都需成为学者或作家,但读书作为提升自我、丰富精神的重要途径,其方法同样关乎个人成长。

普通人读书,往往出于兴趣或实用目的,但若方法不当,同样可能陷入“徒劳努力”的陷阱。例如,有人读了许多励志书籍,却从未付诸行动;有人沉迷小说,却未从中获得对生活的洞察。这些皆因缺乏鲁迅所强调的“怎样地读书”。

对普通人而言,有效的读书方法应包括:

· 明确目的:是为消遣、学习技能,还是提升思维?目的不同,方法也应调整。

· 主动输出:通过写笔记、与人讨论等方式,将输入转化为输出,巩固所学。

· 联系实际:将书中理念与现实生活结合,避免读书与实践脱节。

· 保持怀疑:即使对权威著作,也不应盲从,而应保持独立思考。

鲁迅的短短几句话,道出了读书的本质:它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探索;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智慧的生成;不是虚荣的装饰,而是精神的修炼。读书的真正意义,在于我们如何通过书籍唤醒自我的思考能力与创造潜能。

在信息过载的今天,鲁迅的警示愈发显得重要。我们更需要学会“怎样地读书”,避免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而是通过阅读,成为更好的自己。

来源:把书读薄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