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不满欧盟ESG法规,认为欧盟域外管辖过宽,推出《保护美国法案》,并要求白宫立即采取外交干预。一场ESG贸易战即将爆发。
摘要:
美国不满欧盟ESG法规,认为欧盟域外管辖过宽,推出《保护美国法案》,并要求白宫立即采取外交干预。一场ESG贸易战即将爆发。
3月12日,美国对进口钢铝征收25%关税生效。欧盟迅速反制,要对260亿欧元美国商品加征报复性关税。这一决定激怒了特朗普,他公开指责欧盟是“世界上最具敌意和滥用关税的机构之一”。
然而,美欧矛盾被摊到台面上的,并不只有这一件。接下来这场ESG法规之争,可能将成为美欧“反目”的真正导火索。
3月13日,美国参议员比尔·哈格蒂宣布推出《2025年防止监管过度将重要公司变成目标(保护美国)法案》。
该法案的核心目的是保护美国企业免受欧盟法规的域外管辖,尤其是针对欧盟《企业可持续性尽职调查指令》(CSDDD)的影响。
根据CSDDD,所有在欧盟市场开展业务的大型跨国公司都必须符合欧盟的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标准,并对其供应链进行尽职调查。如果未能遵守,该公司将面临最高相当于其全球净营业额5%的罚款。
哈格蒂对此愤怒表示:“美国公司应该受美国法律的约束,而不是受外国不负责任的立法者的约束。欧盟出于意识形态动机的过度监管是对美国主权的侮辱。”
换句话说,美国认为欧盟的域外管辖过宽,要求白宫立即采取外交干预。
这一事件在欧美舆论场上引发热议。有人调侃称,欧盟或许也该推出一项“禁止欧盟公司遵守美国法律”的法案,以示对等反击。
事实上,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美国企业对欧盟的ESG法规怨声载道。一方面,不遵守法规可能面临巨额罚款;另一方面,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对整个供应链进行尽职调查的过程极为复杂,不仅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还可能因强监管而使美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处于劣势。
特朗普重返白宫后,气候政策“倒退”,这一矛盾进一步升级,使美国企业更有“底气”去挑战欧盟法律。
面对跨国企业的压力和欧洲整体竞争力的下滑,欧盟于2月26日推出了一项《综合法规》(Omnibus Bills)来简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要求,其中一项简化就包括CSDDD。
新版法规减少了对供应商的尽职调查要求,仅限于企业的直接一级供应商,而非整个供应链。同时,供应商不再被要求制定气候转型计划,若供应商不配合,企业仅需暂停合作关系。尽职调查的监测频率也从每年一次减少到每五年一次,报告提交时间则推迟至2028年7月。
图说:CSDDD新的时间点
世界自然基金会认为,新版法规并非“简化”,而是从根本上削弱了CSDDD的监管力度。
看起来欧盟在CSDDD的要求上大放水,但美国驻欧盟商会仍不满意,并在3月初投诉,认为该修订案未能充分保护美国企业利益,且与美国法律存在冲突。
该商会成员包括福特汽车、埃克森美孚和亚马逊等大型跨国公司。他们担忧,即便产品未在欧盟销售,非欧盟企业仍可能受到欧盟ESG规则的约束。
与此同时,这一投诉得到了美国共和党议员和26个州官员的强烈支持。
他们在公开信中写道:“CSDDD代表着严重且不合理的监管过度,给美国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法律负担,我们强烈敦促立即进行外交接触,以挑战并阻止其实施,确保美国公司不必制定气候转型计划。”
欧盟委员会对此回应称,在修改法规之前,已经和所有利益相关者进行磋商。
当初CSDDD的出台,是源于欧盟对全球供应链风险的关注,而2013年孟加拉国Rana Plaza 服装厂倒塌事件成为这一监管体系的主要催化剂。
该服装厂内生产H&M、Zara、Benetton、Primark和Mango等欧美知名快时尚品牌的服装,由于工厂管理者无视大楼墙体已出现严重裂缝等安全隐患,强迫工人继续工作,最终造成1134人死亡,2500余人受伤,成为全球服装产业历史上最严重的工业灾难之一。
此事促使欧盟重新审视跨国公司是否应对其供应链中的安全、劳动条件和人权状况负责。
由此,欧盟才要求所有在欧盟市场运营的大型跨国公司对其供应链进行尽职调查,确保供应商不涉及强迫劳动、童工、环境破坏等行为。
CSDDD的提出,既是为了弥补全球供应链的监管漏洞,也符合《巴黎协定》的目标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UN SDGs)所倡导的议题: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负责任的消费和生产、气候行动。
换句话说,CSDDD是欧盟落实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具体企业监管手段之一。
然而,自特朗普重新执政后,美国政府对可持续发展议程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先是在1月底退出了《巴黎协定》,又在3月初公开“拒绝并谴责”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美国代表在联合国大会发言,可持续发展目标所推进的是一种软性全球治理计划,这与美国主权不符,也损害了美国人的权益。
因此,CSDDD也一样,对美国企业构成了经济负担,甚至可能影响国家经济主权。欧盟应该将尽职调查重点放在最终会在欧洲市场产生影响的活动链上,而不是过于广泛地关注可能与单一市场完全无关的要素。
在此背景下,美国提出《保护美国法案》,禁止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的企业遵守任何外国可持续性尽职调查法规。
该法案定义以下任何商业实体必须遵守,违反者将被处以最高100万美元罚款,并可能在未来三年内失去竞标美国政府合同的资格。
1.与美国联邦政府有业务往来
2.根据美国法律成立,或是美国实体的外国子公司,并且:
· 至少25%收入来自采掘业(如石油、矿产、化石燃料)
· 从事制造业,并拥有北美行业分类系统代码或外国等效代码
· 至少25%的收入来自对材料、物质或部件的加工或转化为新产品
· 主要从事军工生产或关键矿产开采
从上述定义来看,该法案特别关注的是采掘业一类的公司,理由是这些公司对美国的繁荣和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恰恰又与特朗普的想法一致,他并不关心气候变化、能源转型和电动汽车,获得和保护关键矿产却是他的一种执念。
不过,《保护美国法案》目前还处于最初提议的形式,如果将来继续推进,它很可能会发生变化。
尽管该法案还处于立法初期,但其背后的政治信号已经非常明确——美国正试图在ESG监管领域对欧盟展开反击,甚至可能在未来的美欧贸易协定谈判中,将CSDDD作为施压欧盟的筹码。
更直白的说,CSDDD很可能引起一场新的美欧贸易战。
目前,欧盟《综合法规》的立法提案现在已进入普通立法程序,欧洲议会和欧洲理事会仍可能提出新的修改甚至额外要求。如果美国“重拳出击”,该法规能否顺利通过仍不确定。
未来一段时间内,美欧在ESG监管领域分歧难以调和,较量很可能会继续升级,不排除双方在世界贸易组织或双边谈判框架下正式交锋的可能性。
因此,从本质上来说,美欧围绕CSDDD的博弈,已经超越企业合规的范畴,演变成了一场涉及监管权、贸易利益、气候政策及全球市场规则制定权的较量。
欧盟希望通过ESG监管体系,引导全球企业向可持续发展转型,但如果没有美国等主要经济体的支持,欧盟是否仍能保持其领导地位?
不过,从长期来看,ESG监管的大趋势已不可逆转。即便美国成功阻止CSDDD对本国企业的约束,全球范围内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仍将持续增加,关键是企业与监管机构如何找到平衡点。
来源:能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