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农业技术在“一带一路”绽放新绿系列报道之二 | 跨越八千公里的农业协作 让宁夏经验在非洲开花结果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6 18:19 2

摘要:“这座今年落地的信号塔,让我们和农户可以通过小语种在线翻译实现无障碍沟通,还能远程开展视频教学。”8月23日,远在埃塞俄比亚的宁夏援埃畜牧兽医专家温利明,通过视频通话向记者展示示范村的第一座4G信号塔。

“这座今年落地的信号塔,让我们和农户可以通过小语种在线翻译实现无障碍沟通,还能远程开展视频教学。”8月23日,远在埃塞俄比亚的宁夏援埃畜牧兽医专家温利明,通过视频通话向记者展示示范村的第一座4G信号塔。

埃塞俄比亚拥有全非洲最多的牛群存栏,却长期面临“富饶的贫困”:7000万头牛中,大多仍处于传统放牧状态,奶牛日均产奶量不到10公斤,肉牛需饲养四年以上才能出栏,肉质老、奶质差,远远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消费需求。

温利明正在教当地人使用农业机械。

“资源极丰富,市场极短缺。”这种反差是温利明初到埃塞时最强烈的印象。而他的任务,正是将宁夏四十年来积累的畜牧业现代化经验“嫁接”到这片朴素的土地上。

“牛不等人,技术员却进不了村”。温利明没有照搬国内做法,而是摸索出一套“本地化”方案:他推动选拔两名本村大学生赴首都学习人工授精技术,学成返乡服务;更一次次拜访电信公司和华为团队,终于在示范村建起4G网络。“一座信号塔,胜过千言万语。”温利明说,信号塔只是基础,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这个信号去连接更多可能。

在他与团队的推动下,埃塞俄比亚首个“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项目”顺利启动。他联合当地农业部编制《动物健康行动指南》,在全国发放5000册,从建立免疫台账、推行口蹄疫计划免疫,到提倡“生熟分开”、人病兽防,一步步夯实基层防疫体系。“我们还重点引入了‘村级挤奶中心(VMC)’模式。它集成了集中挤奶、冷却、检测与收购,保证原料奶的卫生和稳定供应。”温利明说。

技术推广之外,他更致力于搭建中埃企业合作的桥梁。光明乳业的冻精合作、宁夏农垦的数字化养殖试点、金河乳业与当地商业巨头MIDROC共建加工厂……一批“中国技术+埃塞资源+市场渠道”的项目陆续落地。“不是单向援助,而是互利共赢,目前,我们团队正培训当地技术人员掌握胚胎移植技术,计划三年内实现肉牛繁殖周期缩短至两年。”温利明说。

温利明每个月都会为当地人培训。

宁夏经验能在埃塞俄比亚找到土壤,是因为那里的自然条件与宁夏有很多相似之处。而在非洲西北部的毛里塔尼亚,宁夏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任学山,却硬生生在看似无解的困局中造出了一片“绿洲”。

“国内专家普遍认为撒哈拉沙漠根本不可能种植紫花苜蓿。2016年,我到那边,看着瞬间被沙地吞噬的一桶水,自己也怀疑过。”任学山坦言。

面对质疑,任学山开始创造性试验:采用固定式高杆喷灌、微喷等多重节水技术;利用牛羊粪改良沙化土壤;根据土壤化验定制施肥方案。2017年4月,首批紫花苜蓿成功破土——平均28天一茬,亩产干草4.5吨,全年可收割11茬。

“现在每天都有企业和农户到我们的种植基地参观学习。”任学山说,“这不仅解决了饲料问题,更重塑了当地人对沙漠农业的认知。”

任学山与当地学员合影。

在这些个体奇迹背后,是宁夏系统性推进农业国际合作的战略布局。2015年,中国—阿拉伯国家农业技术转移中心落户宁夏,成为对阿农业合作的国家级平台。

“我们不是零散输出技术,而是构建可持续的合作生态系统。”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中阿农业技术转移中心海外分中心,目前已向发展中国家转化应用农业适用技术50多项,并累计派遣20多名专家参加国家农业援外专家组,赴10多个国家开展技术指导培训,培训发展中国家农业官员及技术人员600余名。(宁夏日报记者 李昊斌/文 图片由受访对象提供)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