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诊量创历史新低!妇产科、儿科扎堆关停合并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7 17:58 4

摘要:“今天我们科室3个病人,明天出院两个就只剩1个,接诊量创历史新低。”一位基层儿科对未来产生忧虑:听说别的医院儿科医生已经转岗了,我们该怎么办?

“今天我们科室3个病人,明天出院两个就只剩1个,接诊量创历史新低。”一位基层儿科对未来产生忧虑:听说别的医院儿科医生已经转岗了,我们该怎么办?

编辑:北玄

封面来源:pixabay

这是某家三甲医院日常的候诊情况:候诊区的座椅大半空着,整个上午,妇产科诊室的叫号两三次

儿科的冷清同样刺眼。“今天我们科室3个病人,明天出院两个就只剩1个了,接诊量创历史新低。”一位基层儿科对未来产生忧虑:听说别的医院儿科医生已经转岗了,我们该怎么办?

而80后的小七记得,2017年生二胎时,医院床位爆满,女儿是在走廊上出生的。

短短几年,曾经被视为“香饽饽”的妇儿科室,正成为医院沉重的运营负担。一位工作多年的产科医生不禁感慨:“曾经一床难求、睡在走廊的产科,现在住不满,每天挂在全院床位使用率差的榜首,想想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素材来源:小红书

业内人士预判,未来五到十年,“医院 "关、停、并、转" 将成常态。小医院如乡镇卫生院会极度收缩,县级人民、妇产、中医会走向合并道路,区域中心化会得到加强和深化。

合并、倒闭、降价、亏损

妇产科、儿科关停合并潮,还在继续蔓延。

8月19日,江西鹰潭市中心城区总医院人民医院院区原有的妇产科、儿科、新生儿科住院部整体迁入妇幼保健院院区,保留妇产科和儿科门诊。 四川乐山夹江县人民医院在8月将儿科、妇产科(门诊、住院部)整合到县妇女儿童医院。陕西汉阴县人民医院7月25日起停止产科住院分娩、妇科住院手术及夜间急诊等诊疗服务,由县妇幼保健院承担。

还有,四川丹棱县医院、江西湖口县中医院妇产科、江西上饶的玉山县中医院、浙江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浙江温州市平阳县中医院、江苏新沂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广西来宾市武宣县禄新镇中心卫生院……关停产科的名单在不断拉长,无论是乡镇卫生院还是三甲医院,都未能幸免

高端产科病房也放下“高价”身段,纷纷“降价求生” 。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将1500元/日的套间降至660元/日,2000元/日的套间下调至1500元/日。鄄城县人民医院家庭化产房标间在剖宫产原价10999基础减免1000元,顺产原价5999基础上减免500元。惠东县人民医院产科原价468元/日调整为328元/日……

上市公司的日子也不好过。8 月,一家专注妇儿中高端医疗的私立集团发布预警,2025 年上半年亏损 6000 万至 7000 万元,较去年同期 2520 万元的净利润骤降近亿元,核心原因便是儿科与妇产科需求下滑。公告特别提示“须待进一步调整及减值评估”,实际亏损可能进一步扩大。

不同于基层医院的抱团取暖,杭州市妇产科医院和杭州市儿童医院的整合是强强联合,组建全新的“杭州市妇幼保健院”。原吉林市妇产医院与吉林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整合为“吉林市妇幼保健院”,并加挂“吉林市妇产医院”牌子,直接获批升级为吉林市三级妇幼保健院。

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5年,全国已有超过50家医疗机构的产科业务被暂停或注销。基层产科萎缩更迫使孕产妇涌向大城市,进一步加剧医疗资源失衡。

多种因素驱动资源整合

无论是关停,还是合并,本质上是一场资源的重新调配。

在运营成本增加、同质化竞争严重、人口结构转型期等多重压力下,不少医院都在选择“另谋出路”。而像儿科、产科这些收益不高的科室,自然成了医院整合的重点对象。

经济压力倒逼生存选择

超60% 县级医院处于亏损状态,产科更是 “重灾区”:几个小时的接诊需要持续投入人力(医生、助产士、麻醉师)和设备维护成本,但收费标准却偏低。而医保支付方式(如DRG/DIP)对产科补偿有限,部分医院单次分娩收入无法覆盖成本。

人口结构剧变引发需求萎缩

2024 年,新生儿数量从2016 年的1786 万降至 954 万,降幅近 50%。基层医院整体分娩量水平偏低,儿科门诊量也随出生率下降逐年减少。当高峰需求退去,原本为应对峰值配置的人力、场地资源,难免出现闲置。比如,四川夹江县 2023 年上半年出生人口仅 662 人,自然增长率- 2.53‰,产科床位使用率不足 60%。

数据来源:《妇女医生生存真相报告》

政策引导医疗资源优化

医联体与医共体建设打破医院壁垒,县域医疗机构在财政、人事、医保等方面实现统筹整合,推动区域医疗资源向中心聚集。《关于加强助产服务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人口30 万以上县(市、区)需至少保留2家公立助产机构,30 万以下县(市、区)至少保留1家,为基层整合提供政策依据。例如,四川仪陇县将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的妇产儿科业务统一整合至妇幼保健院,

人才流失让学科“雪上加霜”

产科、儿科医生因职业风险高、收入低而转岗或退休,年轻医生不愿入行,导致人才断层。部分医院将产科床位划拨给其他科室(如骨科、肿瘤科)进一步压缩产科生存空间。比如, 江西永丰县妇幼保健院全院仅 86 名职工,唯一的高级职称医生还是退休返聘,最终因业务枯竭被县人民医院整合。

合并后,能带来什么?

妇科、产科、儿科本就存在诊疗链条的连续性,服务对象也高度关联,合并后可精简人员、共用资源,减少重复投入和床位闲置,提升管理效率,缓解运营压力。

从成本角度看,集中管理更划算。儿科、产科设备投资大、更新快,集中到一个平台后,设备使用率更高,质量控制更方便,对财政和医保来说也更省钱。

专科优势凸显,检验、影像、重症监护等设备更精准匹配妇儿需求,医生专业能力、护理专注度更高,急诊和手术效率也会提升。

合并后,何去何从?

整合虽缓解了县级医院的生存危机,却让许多医护人员措手不及。

首先,合并后部分科室定位模糊,医护人员常被要求跨领域服务,若缺乏系统培训,不仅专业能力易受影响,团队稳定性也会下降。

其次,人员过剩引发转岗或裁员压力。一位县医院产科医生直言,合并后绩效大幅下滑,经济负担陡增。

还有的基层儿科医生陷入职业认同焦虑:“几年前还因人手不足连轴转,现在科室病人少得惨不忍睹,常常自我怀疑,天天都在自我内耗。”

针对妇儿医生的转型困境,湖南省卫健委公开回应:支持医务人员换岗工作。具体做法包括:1、科学调整产科儿科资源,把过剩资源转移到紧缺科室(如老年科、康复科);2、推动妇幼资源与医养结合、康复护理联动,大医院组团式帮扶基层。3、专门为转型医护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

浙江则按照“高效、协同、集约”原则,以医共体所有成员单位为整体确定岗位数量,对行政、医师、护士等岗位分类设置。开展全员岗位公开竞聘,推动人员和岗位进行双向选择。

那么,医生该往哪里转?

其一,从临床转向行政管理岗位。 医院部分行政岗需兼具医疗专业背景,妇产科、儿科医生凭借扎实的临床经验,更能理解医疗流程与一线需求,让管理更接地气。

其二,从专科医生转型为全科医生,深耕女性全科、儿童全科或家庭全科领域。当前专科医生相对饱和,但能提供全周期健康管理的全科医生仍显紧缺,这种转型恰能填补需求缺口。

对于转型中的基层医院来说,要调整服务定位,拓展服务链条。

一方面,从单一分娩转向全周期服务,拓展孕前保健、产后康复、儿童生长发育管理等全生命周期服务,满足多元化需求。

另一方面,围绕妇女儿童,开展医美、女性私密健康管理、儿童早期潜能开发、儿童口腔美容、青少年视力养护等高附加值服务,提升客单价和客户黏性。

从当年的“一床难求”,到如今整合求生,妇儿科室的变迁,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时代变化:人口结构在变,医疗需求在变,资源配置的逻辑自然也要跟着变。

这场转型或许会伴随着阵痛,但只要能守住“让医疗资源更贴近需求” 的初心,就能在调整中找到新的平衡。毕竟,医疗的本质,从来都是为人的需求服务。

来源:诊锁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