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热对流,是流体因质点相对位移导致的热量传递现象。科研攻关,也恰如其分地依赖创新思维的对流、碰撞,才能涌现灵感、迸发新意。曾禹钦的科研之路,便始于这种流动不息的探索精神。
曾禹钦
来自川大建筑与环境学院
2021级土木工程专业
科研竞赛中,他不断求索融化雪域冻土
朋辈帮扶中,他乐于分享赓续奋斗薪火
学生工作中,他热忱奉献搭建服务桥梁
他是不折不扣的“热力少年”
将课本上习得的热对流、热传导、热辐射
在学习与生活中不断实践......
热对流
科研攻关:从实验室到高原冻土
热对流,是流体因质点相对位移导致的热量传递现象。科研攻关,也恰如其分地依赖创新思维的对流、碰撞,才能涌现灵感、迸发新意。曾禹钦的科研之路,便始于这种流动不息的探索精神。
初入大学时,曾禹钦便发现大学阶段的学习并不同于高中的知识输入,更多需要自主探索与尝试。于是,他在大一阶段就主动报名参与了大创项目。第一次操作实验室仪器设备,第一次设计研究技术路线,第一次学习撰写申报书……一切从零开始的探索并不顺利。
曾禹钦(右一)在开展SEM试验
实验数据不合规范时,他便逐条比对标准流程,校正每一个偏差;申报书逻辑不畅时,他会逐字推敲文字细节,修正每一句表达。在反复试错的探索中,在磕磕绊绊的尝试里,在锲而不舍的坚持下,大创项目顺利结项,曾禹钦也完成了从知识接收者到主动探索者的蜕变。
大二秋季学期,在结构设计原理课堂上,毛江鸿教授将高原极端环境建设的工程难题融入教学。身临其境的课堂体验,激发了曾禹钦的探索高原的浓厚兴趣。于是,他因课入组、循迹而往,跟随毛教授开展高原工程调研。
曾禹钦(左一)跟随毛教授(左二)开展高原工程调研
初入科研领域,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曾禹钦习惯做PPT梳理思路。“PPT能够帮我发现不足,然后规划下一步该做什么。”起初曾禹钦只是旁听组会,后来在毛教授鼓励下,他也踊跃发言、定期汇报。“一开始我先梳理了高原混凝土为什么存在‘先天损伤’,然后再寻找解决对策。”PPT记录了每一阶段的研究轨迹,随时间推移,PPT内容不断充实,曾禹钦的科研之路也愈发清晰。本科期间,曾禹钦在“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Case studies in construction materials”期刊发表了3篇SCI论文、申请2项国家知识产权。
曾禹钦在组会进行汇报
曾禹钦因科研结缘高原,也在竞赛中服务高原。在毛教授指导下,曾禹钦组建了横跨七学科的“筑巢”团队,直面高原极端环境建房困境,探索科研成果的竞赛转化,作为负责人参与“挑战杯”等重点竞赛,获国奖、省奖6项。
曾禹钦在“挑战杯”路演
热传导
朋辈帮扶:是结对学长更是成长搭子
热传导,是热量通过直接接触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的过程。当经验与热忱在代际间持续流转,知识的温度便不会消散。曾禹钦依托多平台开展朋辈帮扶,正是热传导的生动青春注脚。
曾禹钦在“清茶心语坊”分享
大三时曾禹钦受邀参与立信·明远结对帮扶计划,也因此结缘同系师弟赵子宽。他们约自习、约大创......成了亲密无间的学习搭子。随着专业课的难度攀升,赵子宽数次感到无助,曾禹钦好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于是主动分享经验、持续“供热”。他翻出了自己的笔记,和赵子宽一起“温故知新”。
曾禹钦(左一)与赵子宽(右一)
今年,赵子宽不仅斩获国奖,还进入了毛教授科研团队,在国家级大创项目中独当一面。更令人欣喜的是,在曾禹钦的鼓励下,赵子宽主动报名成为新一届帮扶志愿者,这场知识与经验的热传导仍在继续......
热辐射
竞赛孵化:由参赛者到双创助赛人
热辐射是热量通过空间向四周扩散,这恰似曾禹钦的学生工作轨迹,助力更多同学敢于“挑战”、擅于“挑战”。
“挑战杯”参赛过程中,曾禹钦被川大科协会员们无数个昼夜的坚守与陪伴深深打动,“他们总是陪伴我们备赛到深夜,让我看到创新背后是无数人的接力护航。”他意识到,自己不仅要做好参赛人,更要做好助赛人。后来,他通过选聘担任共青团四川大学委员会创新创业俱乐部副主任(学生),协助校团委开展科创竞赛孵化培育工作。
曾禹钦(第一排左二)带队赴杭州参赛
“最难忘的是钱塘江畔的‘揭榜挂帅’之战。”大四时,曾禹钦率队前往杭州参加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终审决赛。在无数个深夜,他与团队成员一起围着电脑逐页修改、润色PPT, 反复修订、推敲答辩稿上的每一处表述。带队参赛于他而言有独特的意义,“当奖杯的光芒照亮领奖台时,我收获的不仅是荣誉,更缔结了并肩作战、共同成长的情谊。”
曾禹钦(左一)参与组织
“科创报国,实践逐梦”青春报告会
从“科创报国,实践逐梦”青春报告会的舞台到第十九届大挑校赛的现场,曾禹钦角色不断转换,他不再是独自前行的探索者,更成为带动他人的助梦者。
热对流、热传导、热辐射
这是曾禹钦的日常
将课本上的公式
写成生活中践行的答案
他的“热力”实践仍在继续
【今日大川】
文丨 李怡然 王怡
图丨 受访者提供
编辑丨王怡
责编丨王允保
来源: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