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常态化、精细化建设的重要抓手,通化县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耕红色沃土,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精神文明创建的鲜明标识,铸就城市精神脊梁,助力成功跻身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作为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常态化、精细化建设的重要抓手,通化县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耕红色沃土,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精神文明创建的鲜明标识,铸就城市精神脊梁,助力成功跻身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深耕红色沃土 绘就幸福底色
通化县有效发挥红色资源的凝心铸魂作用,着力守好红色阵地,加强白家堡子等革命旧址的普查、修复、保护和利用。还精心推出了《抗联印记——血沃兴林》等红色剧目和兴林镇大荒沟文旅小镇等红色旅游线路,让传承文化、促进文明成为城市的鲜明底色;用好用活红色“三地三摇篮”文化资源,切实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红色基因与文明创建的深度融合,铸就了这座城市最坚挺的精神脊梁。
文明不仅存续于历史,更洋溢在街头巷尾。整洁的街道、礼让的车辆、分类的垃圾、精巧的“口袋公园”……点滴细节勾勒出通化县的文明底色。当地将培育市民文明素养作为重中之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主题公园、好人榜与市民公约;常态化选树道德模范,累计涌现“中国好人”2名、“吉林好人”16名,并通过广泛开展文明家庭、道德讲堂等活动,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在榜样力量的引领下,群众的创建参与感、主人翁意识与日俱增,共同参与文明城市创建成为常态。
志愿服务暖心精准对接民生
满城“志愿红”是最动人的风景。通化县深化和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建设,坚持“一月一主题”,3万余名实名注册志愿者、200余个志愿团队常年活跃在理论宣讲、环境整治、扶老助困的一线。创新探索“点单式”服务模式,实现“群众点单、平台派单、志愿者接单”的无缝对接。针对空巢、高龄、失能老人组织定期探访和生活照料;“小城小事心理事儿”公益项目惠及家长2000余人次。志愿服务迈向常态化、专业化、精准化,用耐心和智慧守护一方和谐安宁,切实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创建为民靠民治理彰显温度
通化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精神文明创建融入城市治理细微处,着力解决环境卫生、公共秩序、冬季供暖等群众关切问题。昔日困扰居民的“牛皮癣”小广告、流动摊贩、毁绿种菜等乱象得到有效整治;早市经营更加规范,菜市场升级改造让“菜篮子”拎出幸福感。通过持续完善基础设施、拓展绿色空间、强化市容管理,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文明新风尚日益成为市民的行动自觉。
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力量,在凡人善举中汇聚光芒,于精细治理中彰显温度——通化县正以常态化、精细化的精神文明创建实践,书写着一首以文明促发展、以发展惠民生的生动诗篇。
吉刻新闻 记者 吕东斌
图片来源 通化县委宣传部
初审: 赵鹏 复审: 张彦梅 终审: 朱宝明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本文来自【中国吉林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