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全力推进“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7 17:30 2

摘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不仅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生态保护工程,更是滋润一方百姓生活的民生工程、幸福工程。自2023年6月开始,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我市成立工作专班、制定出台《运城市“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实施方案》

我市全力推进“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

汾水清流润河东 福祉绵绵惠民生

□记者 祁克宁 赵雪/文 朱超逸丁/图

昔日采砂坑变身湿地公园、万亩盐碱地重现生机、污水处理厂中流出汩汩清流、旅游公路串珠成链带动沿线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这是我市已建成的“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呈现的多重效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不仅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生态保护工程,更是滋润一方百姓生活的民生工程、幸福工程。自2023年6月开始,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我市成立工作专班、制定出台《运城市“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实施方案》,聚焦河湖生态化修复治理、河流生态廊道建设、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重点领域,持续推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综合治理,努力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

家门口的池塘又“活”了

“小时候我还在池塘里游过泳,后来大家在这里洗衣服、养畜禽,水质越来越差。一些地方塌陷淤积,慢慢成了‘臭水沟’,夏天蚊蝇乱飞,根本待不住人。”8月21日,在汾河岸畔的新绛县万安镇万安村,谈及家门口池塘的变化,该村党支部书记王丰太感慨万千。

如今,随着村里污水处理站的建成投运,曾经的“臭水沟”仿佛装上“生态净水器”,重新焕发生机:鱼儿游回来了,小鸭子在水面嬉戏,沿塘一周的水管喷涌着清澈水流,宛如小型喷泉为池塘增添活力,到了晚上,多彩的灯带一亮,水面荡漾着光影。这里又变回了村民们喜爱的“打卡地”——茶余饭后,大伙说说笑笑,在池塘边溜达两圈。

农村污水处理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百姓心坎上?市生态环境局新绛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农村生活污水主要来自洗衣、洗澡、洗碗和改造过的水冲式厕所等,技术选择必须贴合农村实际,兼顾稳定可靠与长效运行,尤其要考虑后期维护成本和可持续性。

基于这一理念,2021年8月,该局启动实施了新绛县上院村、泉掌村、三泉村、阳王村、万安村污水处理站建设项目,该项目全部采用“高效厌氧+微生态滤床”工艺。利用污水管网收集周边村子的生活污水,Cod、氨氮和总磷等指标达到地表水V类标准后再进行排放,项目惠及13个村超3.56万人。

走进万安村污水处理站,满眼绿意盎然。村里的生活污水历经调节池、高效厌氧池等多道工序,去除杂物、固体垃圾和有机污染物后,均匀布向5个长满芦苇、水葱、菖蒲等植物的微生态滤床,实现深度净化。除了让村容村貌更加干净整洁,项目还因地制宜推进资源化利用,让处理后的中水就近回用,赋能农业生产。

今年四五月份,万安村的塘中蓄水就实实在在解了村民的燃眉之急。8月21日上午,村民黄炎平骑着三轮车到塘口接水。“这已经是今天第二趟啦!”他一边打开塘前上方的水管一边说,“家里十几亩桃树打药急需用水,以往这时候抢水浇地,家里自来水水流小,接满一罐要等上1个小时,干着急!现在不仅可以免费用水,而且三四分钟就能接满,一点都不耽误事,一上午我能打完两罐药。用水紧张的时候,大家都在这儿排长队呢!”

这些被滋养的桃子,远销俄罗斯、东南亚等地。曾经掩鼻绕道的“臭水沟”,如今不仅焕发新生,更成了助力生产、滋润生活的幸福塘。

“母亲河”的笑容越舒展了

稷山县的汾河国家湿地公园一带,岸绿河畅、满目尽翠。整条道路蜿蜒伸展、整洁平坦。放眼望去,天高地阔,微风掠过,带着河面湿润的水汽轻轻扑在脸上,别提多惬意了。如今,这里早已成为周边居民的心头好——自驾、骑行、徒步……就为享受这纯粹的自然气息。

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是山西的母亲河。市生态环境局稷山分局水污染防治股股长贾孟杰介绍,为让防洪体系更加坚固,稷山县实施了汾河流域稷山干流段综合治理项目,全力筑牢防洪安全线。

“之前有些堤坝是土路,车一过尘土飞扬,现在全部铺成了柏油路,平整又干净。那些容易被水冲蚀的土坡,我们也进行了加固,尤其是在河道转弯的地方,更是高标准建设,以确保安全。”站在下费桥边的闸阀旁,贾孟杰继续说道,“现在只要通过闸阀,就能科学调控泄洪,周边居民心里踏实多了。”

堤防改造42.414千米,77处穿堤管涵焕然一新,防汛抢险道路硬化超42千米,新建286个堤防安全监测点、22个基准点,完成堤防边坡防护122.49万平方米……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稷山县汾河防洪能力提升工程的答卷,更筑起了一道守护百姓生命与财产安全的“水上长城”。

走在苑曲村大桥上,会发现汾河在此分为两股河道。“为啥要这样设立?”面对提问,贾孟杰笑着解释:“双河道结构便于在不同水位情况下灵活调度调节水量,增强调控能力,提升防洪安全。”

一路上,不时可以看到亲水栈道、休闲座椅、明亮的路灯……洪水变得“守规矩”了,河水不再“怒气冲冲”,而是更从容地流淌。曾经的防汛险段,如今成了百姓休闲散步、亲近自然的美好空间——母亲河的笑容,正变得越来越舒展。

城市的肾脏更“透亮”了

城市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生活污水,若直接排放到大自然中,不仅污染环境,更是对水资源的巨大浪费,这些污水最终去了哪里?河津市第二污水处理厂给出了答案。

走进河津市第二污水处理厂,灰白相间的主楼崭新明亮。这里设有实时监测全厂动态的中控室、分析检测水质指标的化验室等,是厂区的“智慧大脑”。

河津市第二污水处理厂,位于河津市108国道与老209国道交界处东南角,占地120亩,总投资2.18亿元。作为城市的“人工肾脏”,该厂主要收集新耿区汾滨街东侧片区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再进行排放,助力“一泓清水入黄河”。

在中控室内,厂长李壮庆正紧盯大屏,监测污水处理实时动态。粗格栅、细格栅、曝气沉砂池、污水调节池、加压泵站……从污水进入到达标排放的全流程及主要数据指标,在电子大屏上都可清晰显现,红色、绿色按钮可以实现远程调控。他手边厚厚一摞运行记录台账,无声地见证着这份工作的细致与责任。

“新建的这座污水处理厂,智能化与自动化程度都大大提高,日常只需要少数工作人员值守。通过中控系统,我们可以实时监测全厂运行、环节参数和设施设备状态,轻点鼠标就能完成调整,数据也会实时更新。”李壮庆边说边演示,“你看,比如101提升泵1号出现异常,报警系统会立即弹窗,并进行语音播报,我们可以马上发到工作群,安排现场巡检人员迅速进行处理。”

穿过前楼,后方是一片开阔的露天池区,外围粉刷的蓝色墙体让这里宛若一个游泳池,里面的池体造型各异,这里便是生活污水需要“历练”的一道道关卡,布满了抽水、抽泥管道和扶梯。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水,经由每家每户的下水管道汇入城市的污水收集管网,最终输送到这里,开启它的“净化重生”之旅。

“生活污水处理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筛除水内大型杂物垃圾、调整水质、物理沉淀和生化处理等,每一步都至关重要。”李壮庆说,“虽然第二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能力为3万立方米,但目前日均处理稳定在1.2万立方米左右,尚有余量。我们要为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预留空间,确保未来系统持续稳定运行。”

厂区日常有工作人员定时巡检,查看设施设备外观、监测温度等,确保一切正常运转。在参观过程中,偶尔可见工人手持工具穿梭在各个池子间打捞杂质。“我们还在不断优化细节,比如有些出水口易生青苔,贴上瓷砖既美观又易清洁,能更好地保持水质干净。”李壮庆补充。

据河津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河津市第二污水处理厂投用后,全市日处理污水能力已达到7万吨,有效补齐了污水处理能力缺口。处理达标后的中水,主要用于河津电厂、华鑫源铁厂及其他企业的供水,当前中水回用率达35.85%。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初筛垃圾及污泥则送往发电厂焚烧,实现了固废的无害化处理,其余则排入汾河用于生态补水,实现资源化利用。

2025年是“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的收官之年。我市涉及的27个“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省级项目,目前已全部开工,其中已完工22个,各项工程仍在有序推进。下一步,我市将扎实推进项目建设,为早日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的美好愿景筑牢基础。

城事心声

汾河,不仅是延绵的水脉,更是沿岸百姓赖以生存的“母亲河”。不论是城镇农村的生活污水,还是工矿企业的生产废水,都会对汾河流域的水生态造成严重影响。我市作为汾河汇入黄河的“最后一站”,守好这“最后一道关口”,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也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攻坚战。

村庄里,一座座污水处理站悄然运转,昔日污水横流的景象不再,街巷重回洁净;堤防上,加固工程稳步推进,汾河行洪更“安澜”,百姓安居更安心;城市中,废水经过处理实现资源化利用,生态与经济正在双赢的轨道上协同并进……

这一切的改变,清晰可见、触手可及。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扎实推进治理,让群众在青山绿水中实实在在收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助力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

记者 赵雪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