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几天,一部讲述鲁南农村大地变迁的年代剧《生万物》火翻全网,微博开分9.1,收视率破4。正如《人世间》《山海情》等年代剧的火爆,《生万物》再次唤起那些尘封的乡土记忆,引发人们情感的共振。
近几天,一部讲述鲁南农村大地变迁的年代剧《生万物》火翻全网,微博开分9.1,收视率破4。正如《人世间》《山海情》等年代剧的火爆,《生万物》再次唤起那些尘封的乡土记忆,引发人们情感的共振。
电视剧《生万物》的热播让观众记住了那片热土上的悲欢离合,而原著小说《缱绻与决绝》则用更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时代褶皱里的生存哲学。
有人说,剧集负责制造视觉冲击,书籍提供思考的缓冲带。今天重发当年出版该小说的阅读感受,以期引起与读者有着新的交流。
《缱绻与决绝》
赵德发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一幅农村变迁史的长卷
——《缱绻与决绝》读后
文 / 胡玉萍
《缱绻与决绝》是描写中国农村变迁史的一幅长卷,是当代继《古船》《白鹿原》之后表现农村生活的又一力作。作者赵德发出生于沂蒙山区,是一位农裔城籍作家。他当过农民、乡村教师、公社和县委干部,对农村生活有着深切的体验,对农民与土地有着无法言说的感情。后来他到山东大学作家班进修,经过认真读书思考,对我国农村发展进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性认识。他看到,我国农村目前正处在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时期:存在了几千年的中国农民现在已经进入终结阶段,再过一段时间,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将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从生产方式到生存方式乃至思想方式都变得全新的一代农民。于是,他下决心要用长篇小说的形式,全面而深刻地表现农民在二十世纪走过的路程,写一写他们的苦难与欢欣,他们的失落与追求。
有人曾经说过,一个作家若没有短篇的缜密和凝练,就难得有长篇的坚实和厚重。十多年来,赵德发先后发表了一些反映沂蒙山往昔生活的中短篇小说,都可以归于新时期最优秀的短篇行列之中。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此,他说,“引起我最持久、最深层的创作冲动,是农村是土地。”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他还引用了著名诗人艾青的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为了把心底的爱掏出来奉献给中国农村这块土和这块热土上的父老乡亲,经过几年认真的思考和精心准备,他创作了这部长篇——《缱绻与决绝》。在这部作品中,充分显示了他驾驭长篇的功力,标志着他心灵的焦点已由关注乡村个别人物、典型事件向关注乡村人类群体、必然事件、本质问题过渡。
《生万物》海报
“土生万物由来远,地载群伦自古尊”——这是赵德发写在《缱绻与决绝》卷首的一副对联,这副对联展示了小说的文心基点和创作向度。这部小说从我国农村土地关系的变迁着笔,描写了近百年来农民的命运,展现了农村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书名虽不通俗,但非常准确:旧式农民对土地缠绵缱绻依依不舍,而面对“外面越来越精彩的世界”的新一代农民则对土地淡漠疏远乃至决绝的背弃。在这部40万字的长篇小说中,赵德发从百年反思的角度,以近百年来土地的变迁为背景,展现了农民求生存、求发展的艰难历程。
小说从1927年写起。而1927年正是大革命失败、又一场更为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的风暴正在酝酿的时刻。第二卷从1946年写到1956年,这十年中国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两次巨大的变化:一次是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真正实行了“耕者有其田”;再一次是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由私有变为公有。第三卷写1978年土地制度的一次重大调整,即土地承包,在土地公有的前提下,将土地所产生的经济利益与劳动者的关系更紧密的联系在-起。在第四卷,历史已进入了九十年代初,大批农民纷纷离开土地,在多镇企业或大中城市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正是在这七十年的历史发展中,农民对土地的感情经历了从缱绻到决绝的演变。对于主人公封大脚这样的农民来说,从对土地的生存依偎到精神依偎,再到化入土地生命的底层,土地的命意就升华为福有哲学内涵的生命主题。那已经不仅仅是权力的象征、财富的象征,而是生命的意义,是中国农民精神底蕴的生动表现。
《生万物》海报
在书中,作者以独特的文化视角,把对土地的思考和理解,对有关土地诸多问题的了解和考察,进行了极为细致深刻的揭示,沂蒙山天牛庙的人们经历过的悲欢离合、情爱恨愁、期盼迷惘、缱绻决绝,都可以归结为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在洒满了血汗的土地上,天牛庙的人们将生命系于土地、爱情系于土地、希望系于土地,土地是他们全部的精神根基。因此当赵德发开掘这一主题时,也对土地注入了一种全新的生命意义。
赵德发对土地的文化定位,带来了他以土地对历史进行反思的创作思路。天牛庙有关士地的历史,大体可以分为原始土地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土地还原时期和土地商业化时期。这四个时期基本上可以概括农民与土地的命运纠葛的历史阶段。在原始土地时期,农民最纯朴最原始的想法就是以自己的劳动和省吃俭用,去更多地占有土地。如封大脚历尽辛劳开垦荒地,他的“土地扩张”,是靠他和家人“起早贪黑,把地种得像绣花一样精细”而得来的:如费式氏四处张罗,竭尽全力买地:如宁学祥在女儿被土匪绑架后宁舍女儿不舍土地,等等。在土地面前,封大脚等人是那么真实与本色,是那么钟情与较真。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封大脚们的缱绻不是刻意而为的,而是发自内心,透骨彻髓的,是情不自禁的。土地革命时期,农民经历了分到土地--将土地加入集体--改造土地,这三个时期。在这个“粗风暴雨”式的土地革命时期,一切都以新的利益关系重新分配,农民有过大喜,也有过大悲,对土地的依赖已毫无疑问地发生了位移,包括封大脚这样对土地抱有特殊感情的人,也不得不接受降临在他头上的严峻现实。
《生万物》剧照
农民的希望只能播洒在土地上,从土地上长出来。封大脚是一个死死认定土地为命根子的执著农民,作者在描写这个人物时总是带着善意和美化的倾向,在他身上刻下道德褒扬的向度。小说中,作者浓墨重彩地写到封大脚带着新婚妻子绣绣艰难地开垦整顶子的荒地,他们在山顶上开出的这一块贫瘠的圆环地,就像一个罩在封大脚头上的金色的光环。后来写到分田到户土地命运大变,封大脚以毫之躯奋力保护这块地而不得时,用了“看着圆环地现出半湿半干的样子,封大脚耳边清楚地响起了玉佩的断裂声”这样充满道德情怀的词句。而另一个人物费大肚子,尽管他很贫穷,生存亦充满艰难,但他对土地却缺乏一种虔诚,作者对此毫不掩饰在道德上的谴责,最后让这个“一生没能吃上多少顿饱饭"的觅汉(长工)死得非常可怜:'那是60年,大伙都在挨饿,他实在饿得不行,就在一天夜里撬开大队仓库的门,摸到了一口齐胸高的大瓷缸前,里面有小半缸花生油,他就趴下去探进身子喝。也不知喝了多少,也不知为啥喝饱了不出来,反正第二天人们从缸里拖出他时,稍动一下他就九窍冒油……”
在小说中,读者可以看到农民在合作化过程中的复杂心态,可以看到农民在瓜分集体财产时那种“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绝对的平均主义,特别是在小说的后部,释放出中国正在由单一的生存形式向多样化的生存形式转变的大量信息,也渗透出土地萎缩造成农民的生存性不安。而进入商品化时期的土地,则给农民带来了无奈和尴尬。面对市场经济和商品化,农民们眼看着大片的土地荒废,同时他们的精神和生命、理想和寄托也在渐渐地荒废。
《生万物》剧照
封大脚对土地的崇拜,是中国农民在绵延数千年的农业社会里形成的心理状态。土地对他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生命依托,而且是一种精神依托。他租地、买地、开垦荒地。他说:“在这个世上,你就是有金山银山,也不如一块地好。”他人生的最高目标就是有三十亩好地。解放后,土地分分合合,合合分分,而每一次分合,都给他的灵魂王国制造出人生的大悲大喜。他热爱土地,不存害人之心,除了义无反顾地追求勤劳致富之外,再没有过多的奢望。但他身上也存在着无法驱除的被称作“小农意识”乃至“中国人的劣根性"的东西。他对绣绣的“失身”耿耿于怀,至死不得了却,连骂子女都不忘这个取材:他胆小,没有血性,不敢正面维护自己的利益,跟在别人后面闹事却又“临阵脱逃”,带有那种“好死不如赖活”的秉性。可以说,封大脚是中国旧式农民的一个标志性人物,他对土地的情结又滋生出他的顽固性和愚昧性,既可爱又可恶,与封大脚同年代的人物大多“死去”,而他却顽强地活着,并且贯穿全书的始终。他活着,像一棵古老苍劲的大树站立在苍茫大地,既是历史变迁的见证,又是一道独特而孤独的风景。他那只失形的大脚到了最后终于变得与另一只脚一样大小,封大脚一代农民对土地爱到失衡的心态也在经历了那么多世事之后变得豁达而正常。
农民从失去土地,再到“分田到户”“联产承包"而获得土地,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已在历史的变迁中悄悄走了味儿。人们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集体合作,失去了劳动的喜悦和土地的精神寄托后,面对着“承包”后的土地而心中空空荡荡。
赵德发对农民与土地的认识也比一些专家学者更有独到之处。即使是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他的笔墨也从未离开过农民与土地的紧密关系。主人公封大脚和他的父亲封老汉对土地有着质朴、依恋、分离不开的感情。封大脚那位因意外的机会娶回的妻子绣绣,也完全是一位土地母亲的形象。她忍辱负重、坚韧深沉、博大宽容,在磨难与坎坷中逐渐走向成熟。为了深化主题,作者还采用了以细节描写推进故事国然,比如二月二“踅谷仓”的风俗;比如惊蛰开犁时的兴奋——犁铧在土壤里划过又经由木柄传达的手感:比如在荒山上一镢头一镢头开二亩圆环地却将自己第一个儿子早天的小身体永远埋在那块地里的辛酸:比如中农封二有关种地的遗嘱——他躺在炕上一点儿一点儿地讲着麦子、玉米与棉花直到气竭而死;比如合作社时大脚对牛的心疼和他那只奇特的大脚在那一时期的夜夜刺痛:比如七十多岁的大脚老汉偷”自己地里谷穗子的事件:比如土地招标承包后,圆环地被人买去响在大脚心里的“玉佩的断裂声”:比如为保护铁牛陨石全村人的集聚比如因与开发区经营冲突被捕的封运垒一出独就直奔那个他打过架的还是荒地的开发区内耕地的执拗……这些让人看了都会心有所动,心酸落泪。而串起这些“玉珠”的南岭坡地堰上那条老嗓子唱着庄户人祖辈流传下的“喝溜”:“吆呵呵呵嗨吆嗨吆呵--吆呵呵呵吆吆呵--”这“喝溜”像一条红线,又像一支生生不息的水流,不知疲倦地流淌、奔泻,贯穿于全书,此外,作者还用性来映衬和突出人与土地分离不开的关系。女人是土地的象征,应该被开垦而且还要生产,这是作为女人不可改变的命运作者还别具匠心地塑造了差别很大的两种女人:一种是与土地密切相关、不可分离的,如绣绣:另一种则是不生产,如与绣绣在同一环境长大,性格却截然相反的苏苏。作者就是通过绣绣、苏苏、小米、小面、羊丫这些生动鲜活的形象,向读者讲述了爱与恨、情与愁,几代人围绕着士地的聚散而带来的命运的悲欢离合,成功地完成了以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来结构全篇的构思。
《生万物》剧照
《缱绻与决绝》是赵德发“农民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反映农民与道德的第二部,以及表现农民与政治的第三部都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推出。赵德发力图通过三部长篇小说的形式,形象真实地表现20世纪中国农民所经历的苦难与欢欣、追求与失落,将古老神奇土地所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再现于读者面前。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来源:阅读时代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