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药“仁心”故事| 四百年医药仁心的传承与跨越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7 18:55 4

摘要:本期通药 “仁心” 故事,讲述通用技术中国医药天方药业从1605年上蔡县仁德昌眼药店起步,历经迁厂、资产重组、改制上市、集团加盟与重组等发展阶段,400 余年间始终坚守对生命的敬畏、对品质的坚守、对健康的担当,以 “以药济世” 为初心,持续守护百姓健康的发展历

转自:中国医药

通药“仁心”故事

本期通药 “仁心” 故事,讲述通用技术中国医药天方药业从1605年上蔡县仁德昌眼药店起步,历经迁厂、资产重组、改制上市、集团加盟与重组等发展阶段,400 余年间始终坚守对生命的敬畏、对品质的坚守、对健康的担当,以 “以药济世” 为初心,持续守护百姓健康的发展历程。

百年筑基:从药坊到药企的初心赓续

天方药业的故事,始于1605年的上蔡县“仁德昌”眼药店。在那个医术蒙昧的年代,这家药坊以“仁德”为名,用手工熬制生产的竹杆牌紫金锭眼药守护一方百姓的光明,这便是“医药仁心”最初的模样。

△上蔡县志记载天方药业的起源“仁德昌”眼药店

1956年公私合营后,仁德昌药店变身地方国营药厂;1969年1月,57名职工赶着三驾马车,载着全部家当从上蔡迁至驻马店,在简陋的疗养院旧址上建起驻马店地区制药厂。没有像样的厂房,就用土坯垒墙;缺乏先进设备,就靠双手反复调试;技术不过关,就带着样品走街串巷请教老药工。时任老药工回忆:“那时熬制针剂,为了保证无菌,我们把蒸笼架在土灶上,守着锅熬三天三夜,眼睛都熬红了也不敢合眼。药是救命的,容不得半点马虎。”

△驻马店地区制药厂(天方药业前身)大门

摄于上世纪80年代

直至1979年,这家小药厂已能生产片剂、针剂、输液剂等178个品种。当改革春风吹起时,地方政府看准医药产业的“济世”属性,1983年将磷肥厂与药厂合并,这是天方第一次资产重组。老职工说:“合并不是为了扩张,是为了把磷肥厂的闲置厂房改造成输液车间。那年头输液缺,好多乡村医院急着用,我们得赶出来。”

△药厂生产的传统产品“紫金锭”眼药

真正的考验在1990年。为填补抗生素原料药的空白,药厂决定兼并中原味精厂,上马螺旋霉素项目。时任副厂长张文学至今记得那“四无”困境:“没经验、没人才、没技术、没资金,但看着医院里等着抗生素的病人,我们咬着牙干。”技术人员揣着干粮蹲守兄弟厂家学工艺,老工人把家里的积蓄凑出来当启动资金,连食堂师傅都省下口粮给加班的人加餐。三个月后,项目一次试车成功,结束了企业只产制剂的历史。当第一批次螺旋霉素送到医院时,张文学在车间黑板上写下:“药者,当以仁心铸品质,以匠心护生命。”

上市拓路:以仁心破局的资本跃升

90年代末的天方药业还叫河南省华中医药集团,已是驻马店“利税大户”。时任厂长李松武彻夜难眠,他在车间看到老设备频频出故障,在仓库发现积压的老品种卖不出去,在医院听到医生说“药厂的新药跟不上需求,光靠老本救不了命,更救不了更多人”,在了解这些情况后,他便下定决心走“改制上市”之路。

消息一出,全厂哗然。有人说:“药企搞上市,是不是想赚快钱?”李松武开了几十场动员会,拿着医院的用药清单说:“上市不是为了圈钱,是为了建新药车间,为了买进口设备,为了让老百姓用得上便宜又好的药。”他在职代会上承诺:“募集的每一分钱,都要花在研发和生产上,这是我们对患者的承诺。”

△90年代药厂片剂车间使用的真空吸塑铝箔包装机

要上市,必须先过“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认证。这不仅是对技术的考验,更是对“仁心”的淬炼—只有过硬的产品,才能担起“健康使者”的名号。为强化专家对企业的感性认识,决定拍摄天方药业建企以来的第一个企业宣传片,于是把负责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的人员分为材料组和宣传组,两项工作同步进行。

材料组10多个人驻扎在武汉酒店,连续两周没日没夜地梳理资料。负责工艺部分的同志长了搭背疮,疼得直冒冷汗,却攥着资料说:“这部分涉及螺旋霉素的纯度标准,不能出错,病人等着用呢。”另一位同志得了“缠腰蛇”,只用止痛片顶着,忍着剧痛改文件说:“早一天通过,新药就能早一天立项。”

宣传组、摄制组为拍宣传片,16个人扛着设备爬上海拔将近1000米的老乐山。1999年5月的山顶寒风刺骨,大家手冻僵了就用嘴哈气,设备结冰了就裹上棉衣。突然天降大雨,镜头里只剩云雾,只好放弃市区全景的拍摄计划。有人哭了:“看不到厂区全景,专家怎么信我们的实力?”后来才知道,评审专家看的不是全景,是考量企业的综合实力,是研发人员记录的3000多次实验数据。

△90年代药厂中心化验室工作人员对药品进行化验测定

正是大家这种不分昼夜的拼搏和顽强的奋斗精神,1999年5月4日由河南省华中医药集团新改制成立的河南天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于当年的6月和8月顺利完成了中国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关于高科技的认证,被确认为高新技术企业,“天方药业”这个名字在此刻正式出现在医药行业领域里。从启动到认证通过仅用两三个月,有人说这是奇迹,老员工却说:“是仁心推着我们跑,想到能让更多患者用上好药,就觉得浑身是劲。”

2000年8月15日,第一次发审会因材料细节瑕疵未通过。消息传回厂里,夜班工人在车间拉起横幅:“我们加班赶产量,给你们攒底气!”同年9月,由9人组成的工作组携带一台复印机,两台打印机,六台电脑,进驻北京酒店,重改材料。财务数据要求追溯至前三年,生产记录要核对每批产品的质检报告。李松武董事长定下死命令:“不能有一个错字,不能有一个模糊数据—这是给患者的‘承诺书’,只许成功。”

12月的北京寒风凛冽,驻马店行署专员卢大伟为协调上市事宜,跑了几条街临时买了一条5元钱的易拉得领带和20多元一件的白衬衫参会。他对工作组说:“天方上市不是企业的事,是咱驻马店几百万人的健康大事。”当月15日第二次发审会,李松武和答辩人进去10分钟就出来了,面无表情。等候的人手心冒汗,直到11点40分,电话那头传来“通过”的消息,整个房间瞬间沸腾:有人抱着哭,有人跳起来撞到头,有人把材料扔上天又赶紧接住。那天中午,一向“抠门”的李松武请大家去五星级饭店,最后却只点了饺子:“省下钱,给研发部买台新设备。”

2000年12月27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李松武敲响上市第一锣。这一锣,不仅是资本的跨越,更是“医药仁心”的扩容——天方药业从此有了更足的底气研发新药、扩大产能。仪式现场,一位老职工带来当年迁厂时用的药碾子,与电子生产线模型并排放着。他说:“这碾子碾过400年的药,现在换了新工具,但碾药的初心没变—都是为了把苦药变成希望。”

仁心守业:从生产到市场的责任笃行

2008年加盟中国通用技术集团,2013年与中国医药重组,天方药业的版图在扩大,但“仁心”的坐标从未偏移。在原材料涨价的情况下,乙酰螺旋霉素等基础药品坚持不涨价,“不能让老百姓因为贵而放弃治疗”成为铁律。

△2008年8月,天方药业和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正式签署重组联合协议

现如今,新一代天方人依然是制药生产的中坚力量:他们活跃在固体制剂车间监控智能生产线,确保每批药片的含量均匀度符合USP标准;在研发中心开展BE试验,优化药物释放曲线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用药指导,将规范用药知识传递给每一位患者。正如行业前辈所言:“医药仁心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是在车间里的较真,在研发室的执着,在患者床前的牵挂。”

△天方药业现代化新厂区鸟瞰图

从1605年的仁德昌到今天的天方药业,400余年风雨兼程,变的是生产设备和研发技术,不变的是“以药济世”的初心。这颗仁心,藏在三驾马车的辙痕里,藏在发审会的汗水里,藏在每一粒药片的品质里——它是天方的根,也是通药人共同的魂。

供稿:通用技术中国医药天方药业党群工作部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