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辽宁省地处东北南端,濒临黄海与渤海,坐拥长达2110公里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水产资源,水产业一直是该省传统的支柱产业之一。清晨五点,辽东湾沿岸的码头已是一派繁忙景象。刚刚捕捞上岸的扇贝、海螺、海鱼和虾蟹正被经验丰富的商户们快速分拣、装箱、打包,在贴上快递面单后迅速
辽宁省地处东北南端,濒临黄海与渤海,坐拥长达2110公里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水产资源,水产业一直是该省传统的支柱产业之一。清晨五点,辽东湾沿岸的码头已是一派繁忙景象。刚刚捕捞上岸的扇贝、海螺、海鱼和虾蟹正被经验丰富的商户们快速分拣、装箱、打包,在贴上快递面单后迅速装车,发往全国各地。过去以本地及周边市场为主的辽宁水产品,如今正乘着数字经济的东风,通过电商平台“游”出东北,“游”上全国百姓的餐桌。
电商助力渔业转型,拓宽销售新通路
在电商尚未普及的年代,辽宁水产品受制于传统的多级分销模式及地理位置,不少优质水产品一度“藏在深闺人未识”,市场辐射力和品牌影响力有限。以大连市长海县为例,作为海岛县,虽然坐拥得天独厚的水产资源,却因物流和渠道限制,难以有效打开外部市场。随着电商平台的兴起,这一困境得以破解。“长海刺参”等特色产品通过线上推广迅速走红,销量连续多年保持稳健增长。
近年来,辽宁省内大、中、小型企业纷纷抓住数字经济机遇,积极转型线上经营。不少商家通过京东、抖音、淘宝等平台,以品牌店铺运营与直播带货相结合的方式推广销售水产品。与此同时,冷链物流技术的进步和真空包装的广泛应用,也极大保障了水产品远距离流通的新鲜度与安全性。在京东平台搜索“海参”,“大连”作为产地标识频频出现,区域公用品牌效应日益凸显。据“蝉妈妈”数据统计,7月26日至8月24日期间,大连海参在主要电商平台的销售额达到2500万至3000万元,购买人群覆盖广东、福建、江苏等南方省份。
强化品牌建设,提升产品附加值
在发展电商渠道的同时,辽宁各地高度重视水产品品牌培育与价值提升。大连虾片、大连河豚、大连海参、大连鲍鱼、盘锦河蟹、盘锦河豚等一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电商平台上表现尤为抢眼。
除地理标志的背书之外,企业自有品牌也不断涌现。例如,在大连海参类目中,涌现出“辽参”“獐子岛”“棒棰岛”“海之初”等一系列知名品牌;盘锦河蟹也有“置礼”等品牌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这些品牌通过差异化定位和质量管控,满足了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
政策持续赋能,构建电商新生态
政策支持是辽宁水产品电商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今年4月25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同意在海南全岛和秦皇岛等15个城市(地区)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批复》,批准丹东市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这是辽宁省第7个获批的国家级跨境电商综试区。辽宁省政府近年来也连续推出《关于推动电商直播提质网红经济促进网络消费的指导意见》《辽宁省经济社会若干领域稳增长惠民生政策举措》等一揽子政策,从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训、资金补贴等多个方面鼓励电商与农业深度融合,大力鼓励电商带动农产品经济增长。
在政策的有力引导下,辽宁积极推动电子商务服务网点下乡入村,加强冷链物流、县域分拨中心等基础设施改造,组织开展农民主播和电商运营培训。据统计,在政府和行业的共同努力下,2025年上半年辽宁省水产品总产量同比增长7.0%,稳定增长的供给为电商渠道的拓展提供了坚实后盾。
电商赋能海洋经济,拓展发展新空间
电商的深度融入不仅显著拓宽了辽宁水产品的销售半径,也成为推动海洋经济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通过线上店铺、直播带货、短视频宣传等多种数字营销方式,辽宁水产业实现了从“产得多”向“卖得好”、从“本地销”为主到“全国卖”为主的转变。
为契合消费者对健康、新鲜、安全水产品日益提升的需求,政府与企业共同推进水产养殖的生态化、标准化,加工环节的智能化和绿色化。另一方面,电商的发展也拉动了冷链物流、包装设计、海鲜预制菜开发等相关服务业的成长,为海洋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未来,随着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进一步应用,辽宁水产品电商有望加快推动传统渔业实现全链路数字化,持续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作者:翟姝影 康红帅 杨鑫
编辑:杨钧丞
来源:中国渔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