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位央视《经济半小时》的老面孔,315晚会的“打假斗士”因癌症去世,年仅60岁。
一辈子无儿无女,退休仅六个月就去世,
临终前唯一放不下的就是妻子,对妻子说的遗言至今都让人感动!
赵赫这样的好男人,上哪找去?
2022年1月10日,赵赫走了,带着他的沉稳嗓音,
带着他34年对新闻的热爱,带着对妻子王青梅无尽的愧疚。
这位央视《经济半小时》的老面孔,315晚会的“打假斗士”因癌症去世,年仅60岁。
2021年6月,他刚从央视退休,憧憬着和妻子王青梅的悠闲日子,可半年不到,病魔就带走了他。
他的离去,让无数观众心痛,而他临终前留下的40字遗言,更是让每个人都泪目:“你为我,为这个家付出了太多,我没机会补偿你了,心里很内疚。如果有来生,我愿弥补这些愧疚。”
赵赫和王青梅的爱情,始于1975年,北京一所普通高中的教室里,
14岁的赵赫那份青涩的喜欢,在那个时候只能藏在心里,没能说出口。
直到1982年,一次同学聚会让两人重逢。
赵赫已经考进北京广播学院,王青梅也在北京工作。
赵赫后来说,那一刻他就知道,这辈子不能再错过她。
第二天,他迫不及待跟朋友宣布恋情,从那以后,王青梅成了他生命里最重要的人,陪他走过风风雨雨。
但赵赫的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
1961年,赵赫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普通家庭。
小时候,他最爱趴在收音机前,听播音员字正腔圆的声音,回家就模仿,拿着筷子当话筒,对着镜子“播报新闻”。
高三那年,福建前线广播电台来北京招人,赵赫凭着一腔热情和天赋,从几百人中脱颖而出,成了部队的播音员。
可生活总爱开玩笑,就在他干得风生水起时,家里传来噩耗,父亲因病去世,母亲精神崩溃,病倒在床。
赵赫咬咬牙,放弃了部队的岗位,回到北京,成了一名铁路工人。
白天,他在工厂里挥汗如雨,晚上,他守在母亲床边,哄她吃药。
等到母亲的病情稳定后,赵赫重拾希望。
他攒下工资,买了厚厚一摞备考资料,熬夜复习,终于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和罗京、李瑞英成了同学。
在学校,他非常认真的学习,毕业后先去了北京电视台,五年后,1987年,他迈进了央视经济频道的大门。
他知道,属于他的舞台,终于来了。
赵赫接手的第一个节目,是收视率垫底的《经济半小时》。
那会儿,经济节目在观众眼里就是枯燥、听不懂。可赵赫不信这个邪。
他不是学经济出身,就利用下班时间恶补知识,熬夜翻资料,做笔记。
为了让节目接地气,他把复杂的经济术语变成老百姓能听懂的白菜故事。
简单几句话,胡同里的大妈都能听明白。
慢慢地,《经济半小时》成了央视的金牌节目,赵赫的名字也成了质量的保证。
他的同事敬一丹都忍不住夸他,赵赫的认真,近乎偏执。
为了一个数据的准确性,他会翻遍资料,跑去核实,
为了一个选题的深度,他常一个人背着包去调研,半个月不回家。
观众信任他,因为他从不敷衍,句句都说到大家心坎上。
如果说《经济半小时》让赵赫崭露头角,那么315晚会让他成了家喻户晓的“维权先锋”。
从1991年到2000年,他连续十年主持315晚会,前三届还亲自撰稿。
那时候,假冒伪产品泛滥,老百姓买到只能自认倒霉。
赵赫不干了,他带着暗访组深入黑作坊,拍下证据,直播现场连线黑心商家,犀利提问毫不留情。
他开创的“主持人在线揭露”模式,让315晚会成了消费者心中的定心丸。
荧屏上的赵赫严肃认真,可生活里的他,是个低调又有点轴的老男孩。
他对车特别着迷,1991年花光积蓄买了北京第二辆大切诺基,高兴得跟小孩一样,
他亲自改装仪表盘,贴装饰条,忙得不亦乐乎。
赵赫从不追名逐利,34年的央视生涯,他一直住单位分配的老宿舍,没买过房,觉得房子就是个睡觉的地方。
他把精力都给了工作和兴趣,闲下来就爱和老朋友聚聚,聊聊车,谈谈生活。
他的幽默总能把气氛搞热,谁跟他在一块儿都不会觉得闷。
2020年,赵赫被确诊胃癌,他刚满59岁,正计划着退休后的生活:学做红烧肉,补拍婚纱照,开车去西北看大漠。
他没告诉多少人,坚持带病工作。
化疗让他瘦到皮包骨,呕吐得站不稳,可只要一进演播室,他就挺直腰板,声音依然沉稳有力。
有次直播前他吐了血,漱口补妆后照常上台,同事劝他休息,他却说:观众还等着我,我不能掉链子。
2021年6月,赵赫退休了。
他在备忘录里写满计划,想把亏欠王青梅的都补回来。
可退休没多长时间,癌细胞扩散,他住进了医院,体重跌到110斤。
病房里,他还盯着财经直播,嘀咕着:这角度不对,得调。
生命的最后几天,他拉着王青梅的手,反复说对不起。
他留下的40字遗言,字字让人扎心,他说完,紧紧握着她的手,泪水也滑过脸庞。
2022年1月12日,赵赫的葬礼在八宝山举行。同事、观众自发送别,敬一丹等老友哭红了眼。
网友说:他守护了千万家庭,却没守护好自己的家。
赵赫的遗憾,也提醒我们,别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
愿赵赫在天堂安好!
来源:微光的藏书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