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0亿斤! || 长虹卧波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7 10:20 1

摘要:8月22日,国家统计局端出“硬菜”:2025年全国早稻产量570.3亿斤,比上年增加6.8亿斤,增长1.2%;亩产首次站上400公斤台阶,达400.8公斤,比去年多打5.8公斤,增幅1.5%。面积稳、单产增、总产升,这份“稻香成绩单”让人心生振奋!

8月22日,国家统计局端出“硬菜”:2025年全国早稻产量570.3亿斤,比上年增加6.8亿斤,增长1.2%;亩产首次站上400公斤台阶,达400.8公斤,比去年多打5.8公斤,增幅1.5%。面积稳、单产增、总产升,这份“稻香成绩单”让人心生振奋!

可别小看这4%。

从收获季节上来说,我国全年的粮食分为三类,分别是早稻(当年春播、夏收);夏粮(上年秋冬或者当年春播、夏收),像小麦就是我们最重要的夏粮;秋粮(当年春夏播、秋收),像中晚稻、玉米,都是我们重要的秋粮作物。

这其中,秋粮和夏粮占了全年粮食产量的绝对大头,早稻只占全年口粮的4%,是三季粮中名副其实的“小块头”,有些人会认为,这样的“小块头”是不是不重要?增产6.8亿斤是不是“洒洒水”?

非也!要充分认识今年早稻丰收的重要意义,要弄清楚三个问题:

570亿斤的早稻丰收增产意味着什么?

早稻的播种面积是怎么稳住的?

亩产400.8公斤,是怎么实现的?

570亿斤的早稻丰收意味着什么?

这是“压舱底”的口粮。一日三餐,碗里的每一粒米都是安全感。早稻虽占比小,却关系着南方城乡居民的“第一口新米”。今年的夏粮稳产增收,是历史上第二高产年,如今早稻总量增产,优势叠加,夏粮与秋粮之间的衔接就稳住了,我们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空间就更充分。

这是“提单产”的开门红。今年是农业农村部启动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的第一年,早稻作为首季收获的水稻,首战即胜战,这等于给全年的水稻生产形势“定了调子”。

2023年,农业农村部启动了粮油等主要农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当年,300个大豆、玉米整建制推进县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73%以上。2024年,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启动,多方合力之下,我们的粮食总产量站上了1.4万亿斤新台阶。今年,轮到水稻大面积提单产,早稻丰收的成效又来得如此之快、如此显著,说明我们每一次的提单产行动都不是“喊口号”,而是抓铁有痕、立竿见影。这也让农业农村工作者和种粮农民坚定了信心——方向对了、路子准了,只要认准了稳扎稳打,坚持把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人不亏地,地必不亏人。

这是“稳大局”的战略粮。当今世界风云变幻,今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与地缘摩擦持续扩散,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的亮眼成绩。下半年,国内经济依旧要爬坡过坎,粮食稳了,物价就能稳,预期就能稳,宏观调控的回旋余地就更足。早稻增产的6.8亿斤看起来不多,却能在关键时刻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播种面积稳,是怎么稳住的?意味着什么?

面积是产量的“底盘”。没有面积,任多好的种子、多好的技术,都没有用武之地。

熟悉农村的读者应该了解这么一段历史,20世纪70年代,全国七成水稻是“旱稻+晚稻”的双季稻。2013年到2019年期间,受各种因素影响,种粮农民纷纷“用脚投票”,选择“双改单”,早稻种植面积连续七年下滑。稳住早稻生产面积,让农民用脚投票把早稻种植面积“投”回来,这项任务想想就知道有多难。

今年农业农村部把稳早稻面积列为重要工作,打出组合拳——

党政同责,主产省把稳定双季稻生产作为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主要同志亲自研究部署,千方百计挖掘早稻扩面潜力,任务层层分解到村、到户、到地块。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派出工作组蹲点包片指导。

价格托底,今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每斤再提高1分钱,并提早公布,稳定了农民预期。有些主产省还有“自选动作”,比如浙江,就提前预拨付省级财政资金用于支持早稻在内的粮油生产,同比增加资金1.1亿元,2025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提升至每50公斤132元,高出国家标准4元。

加强服务,全国100多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帮助小农户和缺劳力户“有人种、种得好”。各地大力新建集中育秧中心,全国早稻集中育秧面积比例达到48%,水稻机插秧率再提高1.8个百分点,达到29%。

在一系列政策护航下,全国早稻播种面积已经连续6年稳定在 7100万亩左右,这是个多么了不起的成就!

早稻面积稳住了,意味着什么?第一,它告诉我们,我们党中央、国务院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是一以贯之的,任何时候都不要想着松松弦、歇歇脚;第二,国家不会亏待种粮农民,政策会持续向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倾斜,种粮不仅有补贴,成本还会降低;第三,随着科技的提升和社会化组织能力的提高,种粮会变得越来越轻松,越来越高效。有了这三颗“定心丸”,广大种粮农民用脚投票,把过去的“双改单”变成今天的“单改双”,这样的选择一定不会错!

亩产400.8公斤,是怎么实现的?

今年,早稻亩产首次突破400公斤。早稻大多种在南方丘陵地区,又生长在春夏时节,水田面积、立地条件、积温都比不上夏粮和秋粮,能实现这样的产量,着实不易。

单产“拔高”,必须要再细讲讲今年启动的水稻大面积提单产行动,讲一讲我们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上的全链条发力。

良田,我们在上面已经提到了早稻面积的“稳”,同时也不能忘记,目前全国已经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耕地灌溉面积发展到10.8亿亩,这都是多打粮、打好粮的底气。

良种,过去农民不愿意种早稻,也跟早稻产量较低、口感较差、卖不上价有关。如今这种状况得到了很大地扭转。就拿广西来说,新审定水稻品种138个,其中优质稻占比86.96%。安徽省南陵县自主选育了轻简高效优质型特早熟品种“南陵早2、3号”,丰产早熟的优势突出,很受农民欢迎。

良机、良法发挥的作用更大,集中育秧、机插机抛、增密增穗、“一喷多促”……这些“武功秘籍”,条条见效。简单说,秧壮了、苗匀了、穗多了、粒重了,产量自然水涨船高。

但是让这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发挥作用的,最重要的因素还是人。

早在今年年初,农业农村部就召开全国现场推进会,派出工作组和科技小分队,蹲点包片指导主产区的早稻生产。

田间管理中,农技人员一竿子插到底,在粮油作物整建制推进县扎扎实实推广技术,实现集中育秧保苗壮、机插机抛增密度、优化肥水促大穗、一喷多促增粒重等融合技术措施。

在防灾减灾上,农业农村部更是预备提前量,打好防控仗。联合多部门印发防灾减灾预案,指导主产省份提前防范高温、洪涝和台风灾害。针对强降雨和台风,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5期预警,并启动农业防汛防台风应急响应。同时,各地开展“虫口夺粮”行动,安排专项资金防控病虫害,推广深水灭蛹、深翻整地等技术,有效遏制了二化螟等病虫害大面积发生。

防灾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粮,今年早稻之所以单产获得如此大的提升,最大的因变量,就是种粮农民和农业农村部门各级干部“颗粒必夺”“锱铢必较”的通力协作。

早稻到手不是终点,全年丰收才是目标。秋粮生产正在吃紧的当口,接下来“三件事”要抓牢:

技术要再下沉。早稻能成,靠的是技术落地。秋粮面积大、茬口多,要继续把良法良机送到田头,把秋粮丰收的主动性牢牢握在农民手里。

防灾要再前置。7月下旬以来南方高温露头,秋粮还面临“卡脖子旱”、台风、寒露风等多重考验。要加密监测、储备水源、调度农机,把“抗灾夺丰收”做到极致。

政策要再加力。继续保障稻谷最低收购价,及时启动托市收购,让农民卖“放心粮”;统筹产粮大县奖励、社会化服务补贴,把财政“真金白银”用在刀刃上。

近日,农业农村部已经派出8个工作组,分赴18个重点省和重灾区,开展秋粮生产和防灾减灾集中调研指导,就是要落实好秋粮生产和农业防灾减灾工作精神,确保完成全年粮食生产任务目标。

相信在不远的金秋,我们就把早稻丰收的好势头,变成秋粮丰收的好结果,把“稻花香里说丰年”唱成四季歌,把大国粮仓装得更满、更稳、更牢!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