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绿色空间” 到 “幸福日常”,兰州口袋公园书写生态民生双答卷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7 10:29 2

摘要:口袋公园不仅扮靓了城市容颜,更为周边群众增添了休闲锻炼的好去处。兰州市积极打造“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社区生活圈,既彰显了为民办实事的民生温度,也将绿色生态融入生活空间,持续提升市民的生活幸福感。

口袋公园不仅扮靓了城市容颜,更为周边群众增添了休闲锻炼的好去处。兰州市积极打造“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社区生活圈,既彰显了为民办实事的民生温度,也将绿色生态融入生活空间,持续提升市民的生活幸福感。

在建设中,兰州市口袋公园采用专业园林造景手法,不断推出多姿多彩、风格新颖的城市园林绿化景观,只为让市民拥有更多绿地及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口袋公园的普及,正让“20分钟公园”理念走进市民日常生活。

街角微更新

藏在市区里的“幸福密码”

在南关十字西北角,一处4000多平方米的口袋公园静静坐落,与西南角的另一处游园遥遥相对。“以前这儿有一大块是停车场,现在成游园了,实在不错。”一位在此晨练的大爷笑着说。

南关十字游园开放后,许多市民前来休闲、健身

放眼望去,游园西侧有座“玉如意”观景亭,亭内老人们或闲坐聊天,或带着小孩乘凉;北侧安放着各类健身器材,绿丛中的座椅上,有人安享静谧,有人定格美景,一派惬意景象。

负责养护的朱宗学介绍,公园内栽种有雪松、白皮松、金枝国槐、银杏等乔木共217株,栽植高杆卫矛球、月季、金叶女贞等灌木6万余株,实现了三季有花的绿化效果。“平时工作时,许多市民都在夸我,弄得我怪不好意思的。”朱宗学笑着说,遇到这种情况,他总会连连摆手:“这可不是我们的功劳,这可是政府张罗着为老百姓办的实事。”

行至省人民医院,这里的口袋公园颇具特色:设计方充分利用有限空间,构建了无障碍通道、休息驿站,配备了充电设施、电子显示屏等充满人文关怀和智能化的设备。

七里河区的颐河游园则令人耳目一新。整座公园仿照兰州地形修建,中间有条小溪弯弯曲曲,如同九曲黄河;游园采用仿古式建筑,古香古色,与一路之隔的黄河楼相得益彰。

颐河小游园与一路之隔的黄河楼遥遥相对

10余名市民相约在此游玩,脸上都带着抑制不住的笑意。几位阿姨一边用手机拍着公园里的花花草草,一边高兴地说:“公园建成后,居住环境更美了,出门步行几分钟就能享受绿色空间的惬意。现在每天早上来打打太极、跳跳舞,傍晚吃完饭散散步,比以前窝在家里舒服多了。”

一位大爷接话:“可不是嘛,你看这草坪多绿,凉亭多雅致。”他指着不远处追逐嬉戏的孩子们说:“孩子们也有了撒欢的地方,再不用整天闷在楼里了,这日子越过越有滋味啦!”

市民们相约在颐河游园休闲

据七里河区园林绿化所工程师高健介绍,七里河区目前管理18个口袋公园,总面积16.77万平方米。以“500米看见绿色、800米看见游园”为目标,充分利用零星绿地推进园林绿化建设,把绿色福利实实在在送到群众家门口,让市民出门见绿、拥有绿色好心情,切实感受到生活幸福的温度。

主题显特色

一园一景里的城市温度

城市,刻印着文明的进步,承载着无数的梦想与希冀。

从南高速路口进入市区,沿路就能看到修建完成的中车・拾光公园,这是兰州市老工业园区“退城入园”后,首个在原址上打造的特色文化游园。

“以前,这儿遍地还是垃圾,还有一个废弃的旧锅炉、一段旧围墙……”一位正在公园里打篮球的小伙子回忆道。如今,这座以“工业风”为主题的小公园,绿草、鲜花及灌木、乔木层次分明、设计巧妙。仔细观察便能发现,从整体架构到园内点缀的艺术品,都能轻易找到齿轮、锅炉、厂房等旧物的踪迹。

一段铁轨旁,家住路对面城南国际小区的刘大姐正和邻居们悠闲地坐在长椅上聊天。“这里建成公园后,我和邻居们常常相约在这里锻炼、游玩。能把以前的旧厂房改建成这个样子,真了不起。”刘大姐说。

中车・拾光公园

中车・拾光公园整体分为南北两区,涵盖游乐空间、室外篮球场、羽毛球场、活力跑道、下沉广场及静谧休闲场地,能满足市民多样化的休闲需求。公园以工业文化遗址体验为核心理念,将工业厂房作为设计元素,通过多功能、多元化布局,把工业文化精神融入兰州市民的日常生活场景,实现自然、文化、生活的有机结合。

走进新港城儿童友好空间,眼前顿时亮了起来——嫩绿的草坪上点缀着五彩缤纷的游乐设施,景观廊架下几个扎着小辫子的女孩正在攀爬架上蹦蹦跳跳,银铃般的笑声此起彼伏。不远处,一位小男孩正在家长的陪伴下踮起脚尖,专注地读着文化景墙上绘声绘色的国学小故事。

这里改造得太贴心了。”家住新港城的李梦女士一边看着玩滑梯的儿子,一边笑着说道,“以前带孩子去黄河边玩耍折腾大半天,现在下楼就能到小公园。”

孩子的欢笑声、家长的交谈声、鸟儿的鸣叫声交织在一起,在绿意盎然中奏响了一曲生机勃勃的“童年交响乐”。这个由单调绿化带变身而来的童话天地,正用最鲜活的方式诠释着“儿童友好”的城市温度。

在安宁区,不少市民选择在兰州水生态科普公园开启崭新的一天:清晨的阳光洒在人工湖面,倒映出一汪蓝天白云,晨练的市民正在活水生态广场旁打太极、踢毽子,一旁的活水环道为跑步、骑行的市民提供了完美路线,健身秀场中一场场精彩的乒乓球、篮球赛正火热进行。

沿慢行步道前行,中心景观区内动态水幕正在循环播放黄河文化宣传片,引得市民纷纷拍照;儿童娱乐区内的嬉水互动装置最受欢迎,小朋友们一边脚踩按钮等待出水,一边观察着水流循环的奥秘。

“妈妈,看这里的水可以循环喷出!”6岁的乐乐兴奋地分享着他的新发现。

这个公园设计得太好了。”带着孩子来游玩的张女士说道,“这里有水有绿地,有跑道有健身器材,我们附近居民晨练休闲有了好去处。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在公园里既能玩水又能学到节水知识,比单纯逛公园有意义多了。”

傍晚时分,篮球场上的欢呼声、廊桥下的谈笑声、喷泉广场的音乐声此起彼伏。这座“会呼吸”的公园,以水生态科普示范为主题,以“水滴”为设计灵感,成为展示兰州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鲜活窗口。

升级再进阶

从“绿色空间”到“民生会客厅”

如今的兰州,漫步街头巷尾,总能在转角邂逅一抹沁人的清新——或是孩童在沙坑里嬉戏的欢颜,或是老人在树荫下弈棋的专注,或是年轻人捧书闲坐的惬意……这些散落在城市肌理中的“口袋公园”,正以“小而美”“小而精”的姿态,成为市民家门口触手可及的幸福载体。

两年来,兰州市以“留白增绿”行动为引擎,全力构建“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生态格局。除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外,167座散落在家门口、街头巷尾的口袋公园,为市民提供了更多近在咫尺、丰富多样的绿色休憩去处。它们如繁星点点,不仅织密了城市绿色网络,更以生态、功能、服务的多维升级,书写着民生福祉的温暖篇章。

小朋友在公园里试飞无人机

市林草局绿化科相关负责人说,口袋公园是面向公众开放、规模较小、形态多样,且具备休憩功能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多依托道路、商业街区或居民区等区域建设。今年,兰州市将以口袋公园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城市更新绿化建设,让更多市民享受到“家门口的绿色福利”。

近两年,兰州口袋公园建设持续提质,在生态修复、功能拓展与便民服务等方面亮点纷呈:在生态修复方面,通过植物更新让生态底色愈发浓郁。

针对局部植被退化或受损区域,各公园开展精细化补植更新,引入适应性强、观赏性佳的花灌木和地被植物,既有效修复了生态,又显著提升了公园四季景观效果;同时强化养护管理,确保新植苗木成活率,让公园的绿色基底更加厚实、健康。

在功能拓展上,通过功能升级持续激发空间活力。公园从单一的休憩场所,逐步向满足全龄化、多元化需求的复合空间转变,让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市民都能找到专属乐趣;健身步道、健身器材的普及点燃了全民健身热情……这些变化,让口袋公园日益成为连接邻里情感、激发社区活力的重要纽带,并使其兼具“活力场”与“文化角”的双重属性,让市民能更自由地享受绿意时光。

如今,口袋公园正通过扎实的生态养护、多元的功能注入和细致的服务提升,一步步蜕变为更具活力、更富温度的城市“绿色会客厅”,让诗意栖居真正融入市民的日常点滴。

来源:文明兰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