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历七月七快到了,让人又想起了牛郎织女的故事。据说这一天,相隔在天河两岸的牛郎和织女,要踏过喜鹊搭成的桥来相会了。老人们曾说,这天晚上,静静地坐在葡萄架下,还能听到他们说悄悄话呢。
农历七月七快到了,让人又想起了牛郎织女的故事。据说这一天,相隔在天河两岸的牛郎和织女,要踏过喜鹊搭成的桥来相会了。老人们曾说,这天晚上,静静地坐在葡萄架下,还能听到他们说悄悄话呢。
成书于南宋的《尔雅翼》中说,每到七月初七,喜鹊就都不见了。那是因为都飞到天上搭“鹊桥”去了!尔后,它们头上的毛会无缘无故地脱落。那是牛郎织女踩着它们过河,把它们头上的毛都踩掉了!不怕你不信,到了七七前后,平时常见的喜鹊真的就少见了。真的么?是真的,但跟牛郎织女相会没有关系。农历七月初,正值喜鹊换羽时期,喜鹊的体力不佳,飞行能力下降,所以就减少外出活动,直至新羽长成。有意思吧!
牛郎织女是一个传说很久的民间故事,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三千年以前。春秋时期的《诗·小雅·大东》中有这么几句:“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huàn)彼牵牛,不以服箱。”按我的理解,头两句是“兴”:天有银河,镜子有光。后面几句的意思是:织女一天到晚地劳作,却织不成锦缎,因为她总是看着牵牛星,或许是希望他驾着牛车过来接她吧。
最早把牛郎织女的故事完整写出来,要数南北朝时梁国殷芸著的《小说》。故事说,天帝的女儿织女,年年在天河东岸的织布机上劳作,织云锦、制天衣。天帝可怜她一个人太孤独,便将她嫁给了天河西岸的牵牛郎。不料织女嫁给牵牛郎后,便不再织布了。天帝一生气,命她还回河东劳作,只许她们夫妻每年相会一次。这个故事很有可能是文人编的,想通过这个故事对天下的妇女说:看,连天女都要整年劳作,何况你们凡人!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妇女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况:常年要纺线织布劳作不止。
流传于劳动人民中间的牛郎织女故事不是这个样子。牛郎是个贫苦的孤儿,和他相依为命的只有一头老牛。哪知这老牛乃是天上的神牛下凡,它驮着牛郎来到天女洗澡的湖畔,窃得了织女的衣服。别的天女都飞走了,织女留下了,与牛郎结为夫妇。二人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美满生活,还生育了儿女。天帝听说这事后大怒,派神将把织女捉回了天庭,把一对幸福的夫妻生生拆散了。牛郎和他的两个儿女悲痛不已,这时老牛说话了:“我就要死了。我死后,你用我的皮做成衣服披上,就能上天了。”牛郎按着老牛的话做了,果然就携带着一对儿女飞上了天,见到了织女。不料王母娘娘不许他们重逢,拔下头上簪子,在两人之间一划,顿时,一道滚滚的银河把两人分开了。两人隔河悲号不止,感动了天帝,允许二人每年七月七可以相会。怎么相会呢,让喜鹊来为他俩搭桥。
不用说,劳动人民都是同情牛郎织女的,每年的七夕都要为牛郎织女庆贺,也为自家的女儿祈福。在元大都时期,每到七月七日这天,皇宫里和官宦士庶人家都要张挂七夕牵牛织女图,盛陈瓜果、酒饼、蔬菜、肉脯,邀请亲眷、小姐、女流做巧节会。陶宗仪的《元掖庭记》记载,元朝皇宫里筑有九引台,为乞巧之所。七夕,宫女们登上九引台,“以五彩丝线穿九孔针,先完者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俨然具有赌赛的性质。这个风俗一直沿袭到明清。
明朝时,已经出现了将牛郎织女传说改编成的戏曲,可惜剧本大都失传。清代,每年七夕宫廷里要上演节令戏:《七襄报章》、《银河鹊渡》、《双星佳会》《仕女乞巧》等,都是与牛郎织女有关的。民间的地方剧种里,差不多都有牛郎织女题材的剧目:《天河配》又名《鹊桥会》、《七月七》、《牛郎织女》等。
1921年七夕,吉祥戏院上演《天河配》,梅兰芳饰演织女,姜妙香饰牛郎。此次演出颇为轰动,因为梅兰芳有所创新:将织女的传统道装改为古装,并设计了“莲池沐浴”“鹊桥相会”等舞蹈场景;喜鹊搭桥时,放出了数百只活麻雀,满场纷飞,蔚为奇观。梅兰芳改编的《天河配》突出的是一个“情”字:织女是奉旨下凡与牛郎成婚的,后来缘尽返回天庭。由于牛郎追妻不舍,感动了王母,允许他们每年七夕相会。
抗战开始以后的1938年七夕,在武汉上演了由龚啸岚、洪深创作的《新天河配》。该剧由李少春主演,前饰喜鹊王、后饰牛郎,袁世海饰演金牛星。剧中将王母阻婚重构为外族入侵背景下的人神抗争,音乐融入了《义勇军进行曲》旋律,还采用了写实布景来表现战火。台词中有这样的话:“鹊桥不只渡相思,更要渡我中华魂。”——这段材料笔者是从网上找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牛郎织女》又被搬上了戏曲舞台,为的是宣传我国第一部婚姻法,那主题也就成了倡导婚姻自由了。笔者小时候看过完整的《牛郎织女》,剧情跟前面说的民间传说大致相同。
改革开放以后,曾有人提议把“七七”定为中国的情人节,但好像没有得到响应。
作者:宗春启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