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珂还记得2013年和丈夫一起去法国、意大利旅游,刚落地迪拜转机,她就在机场免税店购入了某奢侈品牌小手袋。到达欧洲后,又冲到罗马和巴黎的商场里各买了一个包。
十年前,出境游几乎等同于一场“买包大赛”。
退税窗口和百货商场里挤满了国内中产的身影,买奢侈品不仅是购物,更像一种旅行的仪式。
而现在,四十多岁的王珂今年从西班牙旅游回国,带回来的分别是12欧的普拉多博物馆环保袋和20欧的塞维利亚橘子编织袋。
十年前出国“爆买”的中产
王珂还记得2013年和丈夫一起去法国、意大利旅游,刚落地迪拜转机,她就在机场免税店购入了某奢侈品牌小手袋。到达欧洲后,又冲到罗马和巴黎的商场里各买了一个包。
更夸张的是,王珂刚在朋友圈里发布旅行照片没多久,就有亲戚和朋友找她代购,她不得不抽出宝贵的旅行时间,一次又一次地去巴黎老佛爷百货扫货。
短短十天的旅程,王珂一共买了七八个包袋,其中包括迪奥的戴妃包、香奈儿的Classic Flap手袋等经典款式。
像他们一样,很多人每年出国旅行,花上三五万买奢侈品,是一笔极其正常的支出。
Mandy在英国留学时,每到放假回国前,总是免不了要去伦敦市中心的商圈里采购一波。那时候她大多数是帮在国内的亲友代购,最常买的品牌是路易威登。
由于LV门店有限购政策,为了帮大家买到心仪的款式,她不得不拉上同学一起,借用他们护照的购买额度。
“我当时在英格兰偏北的一个小城市念书,全城就一家LV,那家店的sales后面见了我就笑:‘这次买哪几款?’”
毕业回国后,Mandy 每年去日本、欧洲或北美旅行时,也总会顺手带几个包回来。消费最高的一次是在法国,买了三个包,花费超过八万人民币。
虽然这笔支出远超旅行花销,但退税后价格比国内便宜三分之一,她仍觉得自己“赚到了”。
2016年国内代购们在日本机场的行李
那段时间,确实是国内全民“爆买”时代的高光时刻。2015年春节,中国游客曾在日本掀起一股扫货潮,“爆买”现象引发轰动——从奢侈品到日用品,都被大量采购带回国。退税加上代购需求,让境外购物成了旅行常态。
价格,是许多中产选择在国外购买奢侈品最重要的理由。以某奢侈品牌的中号托特包为例,2024年中国专柜的价格为24000元,但在意大利罗马机场的免税店里,仅需要16000+元就能买到,约为中国专柜价的七折。
除此之外,一位行业专家曾指出:“如果我的 Chanel 包是在巴黎买的,朋友一问起,我就能附上一段旅行的故事。”这种情感附加值,让出境购物总能让消费者觉得“值回票价”。
根据2017年咨询机构麦肯锡发布的《中国奢侈品报告》,富裕人群在决定是否出境购买奢侈品时,首先看的就是价格,他们对价差的容忍度在十年前曾经经历过一段走低的过程。
2012年时,60%的消费者愿意忍受境内外奢侈品有20%的价差,到2017年时,仅有20%的消费者能够容忍这一现象。
报告显示,2008年至2016年间,中国内地的奢侈品门店数量增长了3.3倍,但销售额却只增长了2.3倍,价差、服务以及消费体验,都将更多的奢侈品消费者推向了境外。
境外游重启,但买买买时代结束
购物的快感一定程度上成了出境旅游的动因,但当消费成了一次旅行的重中之重,留给大家的就只剩下了压力和疲惫。
王珂2012年时去瑞士旅行,买了块一万多的腕表放在包里,结果坐火车时,整包都被偷走。除了这只腕表外,包里还有护照,她的回国计划也因此延迟了许多天。
这次被偷的经历给王珂留下了心理阴影,第二年再去欧洲旅行时,她每天都在担心行李被偷,压根不敢在大街上把印着品牌logo的袋子露出来。
她把买来的七八个包都放到了两个登机箱里随身携带,回程的航班上,完全不敢睡觉,一直盯着箱子,很害怕被别人顺走。
“购物是很占时间和精力的,先要做攻略,看哪里买最便宜;帮别人代购还需要一边和朋友沟通,一边和店员沟通;买完之后还要担心自己怎么防盗,最后搞得自己蛮辛苦的。”
2020年成了境外“爆买”的分水岭。在无法出国旅行的三年里,中国消费者对境外奢侈品消费的热情急速下跌,这不仅体现在奢侈品手袋上,还包括珠宝、腕表、配饰和高级成衣等多个品类。
三年中,国内黄金饰品和高端珠宝因保值而热卖,一些高端腕表被视作“资产型消费”,小件配饰也起到了维持中产的奢侈体验的作用,奢侈品消费的重心,这段时间被牢牢锁定在中国市场。
2022年的一份报告就显示,2021年中国消费者境内外总购买量中,原本70%以上发生在境外的奢侈品消费回流国内,当年约有64%的消费发生在国内,远高于疫情前水平。国内本土市场也逆势增长,海南免税店、线上线下旗舰店迅速崛起,中国一度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
但当国际旅行恢复后,境外购物的复苏并没有重现昔日热潮。巴黎老佛爷百货的采购总监Arthur Lemoine在一次采访中就提到,中国消费者在老佛爷的消费占比,从2019年的40%下降到2024年的20%。
Mandy也有类似感受。在无法出国的三年里,她的消费习惯逐渐发生了变化。“以前买包是每年的一项必要开支,身边的人也都会频繁换新包,但那三年大家都买得很少,发现不买其实对生活也没什么特别影响。”
收入的变化同样是影响中产们购买决定的关键因素。尽管家庭的收入总额仍然保持平稳,但经济形势让王珂在花钱上变得更加谨慎。
“我现在四十多岁了,买东西会以自己的感受为第一优先级,也会去考虑性价比,不太在乎品牌溢价或者别人的眼光。”
从“买个包”到“买一次难忘体验”
与此同时,一部分富裕消费者的钱从包袋腕表成衣等流向了体验性消费:米其林餐厅、豪华酒店、滑雪度假村、邮轮旅行……“买一件东西”的冲动,被“买一次难忘经历”所替代。
一些国内中产游客正在重新定义“奢华”的含义,从炫耀型购物转向了炫耀型体验。
这一趋势并不意味着购物在旅行中不再重要,而是消费诉求更加多元化,更多预算被分配到吃住行游娱等高品质体验上。
Mandy现在更愿意将买奢侈品的钱花在体验感上,无论是更贵的酒店还是米其林三星餐厅,都成了奢侈品的替代消费。
去年在西班牙旅行时,Mandy特地留了两天的时间去一座名为San Sebastian的小城,这里拥有全欧洲密度最高的米其林餐厅;今年去肯尼亚观看动物迁徙时,她定的酒店均价也在每晚一万人民币以上。
“这些体验类项目花的钱并不比买包少,但是能够留下的回忆让我觉得是更值得的。买包更多是一瞬间的快感,这些体验感是更长久地取悦自己。”
王珂则觉得,与其将出境旅行的大部分时间、精力都花在做购物攻略上,不如用更多的时间来体验旅行纯粹的快乐。
欧洲旅行时,她常常花时间站在路边听街头艺人的表演。在格拉纳达,参观完阿尔罕布拉宫出来后,她在城里的观景台上晒太阳,看着街边的艺人在唱歌、跳舞、弹奏乐器,那一瞬间她觉得自己仿佛也被这个热情奔放的国家感染了,有了一种想要加入的冲动。
“和十年前相比,我现在更想要去公园里走一走,找个咖啡厅坐一坐,更想要打开自己,去感受、体验一些东西。”
来源:爱时尚爱护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