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价格战”指南(2):从瑞幸、拼多多和肯德基看促销想象力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7 14:05 2

摘要:一、降价的艺术:降价是战术,更是价值重构的战略二、促销的想象力:创造积极的“价值”体验三、免费的“午餐”:传播奇点与生存拷问附、“外卖大战”的反思:内卷至死,还是规则重构?

我们已经在第一部分看到了《降价的艺术》,今天来说说促销的想象力“”

一、降价的艺术:降价是战术,更是价值重构的战略二、促销的想象力:创造积极的“价值”体验三、免费的“午餐”:传播奇点与生存拷问附、“外卖大战”的反思:内卷至死,还是规则重构?

二、促销的想象力:

创造积极的“价值”体验

消费行为始终与心理和情感深度绑定——消费需求越趋于饱和,心理因素就越能左右消费行为——深刻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

在当前普遍依赖打折促销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优秀的营销者清醒地意识到:用户所支付的不仅是商品的价格,更是在期待一段愉悦且富有意义的消费旅程。

用户参与促销,其目的远不止“买到便宜货”。从更深层次看,他们追求的往往是过程中的趣味性、参与感、惊喜感,以及可被分享的社交谈资——亦即所谓的“社交货币”。

因此,促销的出发点不应仅是刺激短期销量,而是力求为用户创造有温度、有价值的购物体验

本质上,这意味着要超越单纯的价格博弈,转向设计令人愉悦的价值感知过程——让每一次购买,成为品牌与用户之间情感账户的“增值时刻”。

认知一:价值传递 > 价格血战

主题活动、赠品、抽奖等「组合拳」策略,其效果永远优于单纯打折!

→ 单纯打折如同“价格放血”,不仅损伤品牌价值,更易催生“不打折不买”的消费者心态;

→ 精心设计的非价格促销(如限量赠品、沉浸式活动、高价值抽奖)能有效传递品牌价值,增强互动趣味性,帮助品牌摆脱价格战的泥潭。

认知二:促销是与「个体」的对话,而“个体”个体存在于关系中

促销是与具体个体的对话,但个体的决策深受其社交圈影响——朋友推荐、亲人意见、社群讨论等无处不在。

→ 最高效的促销,既要精准触达个体的痛点与欲望,又要巧妙撬动其背后的社交关系链;

→ 策略越贴近“个体在其群体中的位置”,促销活动的效果往往越显著。

常用方法包括:

拉新奖励:邀请注册双向激励(如“再来一瓶”的数字化版本);裂变红包:消费后分享红包,邀请与被邀请双方受益(瑞幸);IP联动:跨界合作,借IP影响力联合发放优惠(如神州专车x电影角色);储值裂变:设置亲情/共享账户,多人共用储值权益(如移动亲情卡);福利裂变:通过分享解锁独家内容或权限(如得到APP“分享免费读”);团购机制:拼团模式激发社交传播与快速成单(拼多多)。

认知三:真诚,远离套路与欺诈

促销必须建立在真实、诚信的基础上,杜绝虚假抽奖、内定名额、人为制造“稀缺”等行为。此类做法不仅无法有效传递品牌价值,甚至比价格战更具破坏性——将直接摧毁用户信任。

案例启示:拼多多的“砍一刀”

无论其后怎样引发争议,“砍一刀”早期的成功有目共睹:它以游戏化机制传递出趣味性与价值感,精准捕捉用户参与心理,并深度嵌入社交关系链中,成为拼多多早期增长的核心引擎。

然而,当玩法逐渐演变为“永远差0.01%”的套路时,其吸引力迅速消退,甚至引发用户反感与法律争议——这也恰恰背离了“真诚”这一基本原则。

在不确定性加剧、消费趋于紧缩的当下,消费者普遍存在“规避损失”的心态——不愿失去已有之物,也害怕做出错误的购买决定。但这并不代表消费意愿的消失,而是他们更加需要一个能够说服自己完成购买的「新理由」。

即便是在传统促销节点(如双11、春节等),只要品牌能够持续注入新鲜主张,为促销行为赋予新的意义,就依然可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泰国Central百货:将常规年末促销“黑色午夜大促销”升级为“剁手无罪节”,推出“赎罪券”——鼓励消费者“只要编出理由,消费即被赦免”,以幽默方式化解购物带来的心理负罪感。全联超市:凭借“脑洞促销”屡屡出圈,如“有起司洞串联的起司哲学”、“第一届超专业苹果素描大赛”、“天菜土鸡的训练大法”等,用荒诞创意重构日常商品的消费语境,持续制造社交传播话题。

案例启示:瑞幸“买一赠一”的「新理由」

早期以“新用户免费喝+邀请好友各得一杯”快速裂变破圈;

中期不断迭代,如推出“每周五/限时”买一赠一绑定下午茶场景;结合教师节等节点对标精准人群;推出“充1赠1”搭配随机赠券刺激预存和分享;并借“春日樱花季”、“线条小狗”IP联名送周边,持续绑定新品、季节与情感诉求;

近期则借助微信视频号“送礼物”功能推出“新年送礼”活动,19.9元心意套装单日销量持续破万;围绕健康新品「百卡冰咖季」推出“周末买一赠一”、“109元10次卡”、“周边赠品”等一系列组合策略,再次为促销注入“新理由”。

4、促销的动能杠杆——“创意”

在促销中,“创意”并非天马行空的自我表达,不是炫目的视觉包装,也不是刻意的标新立异,更不等于低级的哗众取宠。真正的促销创意,应是一种能够高效撬动用户响应与传播的聪明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杠杆:

1)活动玩法创意:重构参与逻辑

滴滴拼车:发放「特价拼车票」给“会拼的人”,将“省钱”转化为“轻松感”。饿了么:将5折活动命名为“2.5条人”,巧妙利用谐音梗引爆传播。迪拜宜家:用户行驶里程可兑换免费商品,让通勤路程产生实际消费力。

案例启示:肯德基「疯四文学」为何出圈?

会员日营销并非新鲜事,众多品牌皆有尝试。但真正实现全民级传播、形成文化现象的,唯独肯德基“疯狂星期四”。

究其原因,多数品牌将会员日做成了单向、单点的信息传递,仅通过门店或社交媒体告知用户,本质上仍是一种“给予-接受”的被动关系。而肯德基则以低门槛、高互动、强共情的玩法,结合符号化传播与心理锚定,将促销升级为一场持续五年的公众狂欢。

2018年,“疯狂星期四,九块九”推出初期,依赖线下广告投放,反响平平;

2021年,首代“疯四”文案凭借意外反转走红,网友自发进行二次创作,“万物皆可疯四”的氛围迅速形成;

此后,肯德基官方主动跟进,如发起“疯狂文学表白疯狂星期四”抽奖活动,在直播间朗读用户文案、颁发大奖等,助推UGC传播。

2022年,推出“V我50”礼品卡,鼓励用户结合老梗、八卦、热点进行创作,再度激活传播动能。

至今,“疯四文学”已经成为肯德基的标志性促销IP之一。

更重要一点是,“疯四”通过持续的内容共创,将简单的促销行为转化为具有身份认同与文化归属的“品牌仪式”。

2)视觉表达创意:制造传播引力

奥康:在“11.11真打折”促销中,通过真人行为艺术吸引公众围观,强化“真实让利”的认知;台湾宜家:各种创意促销海报层出不穷,每一次都会让信息传递更具趣味性与亲和力;伊利:巧妙借用“疯四”梗,推出“现实版KFC爷爷”演员张双利坐在类似KFC店中大快朵颐的广告,公然“蹭热度”,实现话题跨界传播。

总结而言,出色的促销不在于降价力度,而在于能否将交易行为升华为具有情感愉悦的价值共鸣与体验焕新。当品牌能以创意持续为用户构建“积极的价值感知”,促销就能从消耗资源的成本项,蜕变为积累品牌资产的长期投资。

来源:品牌猿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