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颠覆传统影视业,看看哪些影视人即将下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7 13:53 3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GAI)正系统性地嵌入影视工业流程,通过“提示词工程”极简模型,正将传统好莱坞的模式下的大工业化生产重构为高度理性化的“人机对话”,直接导致了各创作工种的转型与重构。

生成式人工智能(GAI)正系统性地嵌入影视工业流程,通过“提示词工程”极简模型,正将传统好莱坞的模式下的大工业化生产重构为高度理性化的“人机对话”,直接导致了各创作工种的转型与重构。

一、行业实践:生成式AI在影视领域的规模化应用与成果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简称AIGC),指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GAI)创作的包含文本、图像、音乐、视频等形式在内的内容。

自从2022年11月美国人工智能公司OpenAI发布的自然语言生成模型ChatGPT轰动全球以来,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应用领域连续出现突破性成果,并已全面超越概念阶段,进入规模化应用时代。

在影视创作领域,据搜狐网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报告指出,2025年超过60%的电影公司已经在项目中尝试使用AI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创造力。Netflix推出的AI编剧助手“ScriptBook”已参与超过200部剧集的初期开发。爱奇艺号称在2023年Q2的财报中也号称引入人工智能辅助进行剧本评估的场景和人物拆解准确率超过90%。

2024年2月,国内首部使用人工智能制作的六集动画《千秋诗颂》已在央视综合频道上线开播。2025年8月,凤凰卫视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大型纪录片《焦土之上》中,广泛采用AI技术修复并动态化历史影像,生成了诸多具有强大视觉感染力的历史场景。

这些实践标志着生成式AI技术正系统性地嵌入影视工业流程,成为不可忽视的生产力要素,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也已经或即将成为影视作品中的重要一员。

二、争议困境:AI技术引发的影视行业权益争议与生态担忧

然而,技术的快速迭代也引发了一系列争议与不安。2023年,由美国编剧工会(Writers Guild of America, WGA)组织的罢工持续了148天才宣告结束,而此次罢工中重要的议题就包括:“限制AI在剧本创作中的使用”——编剧们要求制片公司不得使用AI工具生成剧本或剧本内容,确保编剧的原创性工作不被AI取代。正如有国内学者所担忧的,“当AI能够生成90%的剧本内容时,编剧的工作是变得更轻松还是更工具化了?这是一个需要警惕的问题。”

经过长达五个月的谈判后,美国编剧工会与电影和电视制片人联盟达成了一项临时协议,其中明确规定AI不能编写或重写剧本,AI生成的内容不被视为原创作品。

好莱坞编剧关于AI的强烈诉求,既关乎技术本质,也关乎创作主体性与艺术价值标准的深层认知分歧。其所引发的不仅是某个工种的替代焦虑,更是对整个传统影视行业生态体系面临重构的深刻担忧。

三、理论视角:AI作为媒介的技术哲学审视

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强调技术媒介对人类感官与神经系统的扩展作用。AI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呈现出双重延伸意义:它既是人手的延伸,能够自动化完成重复性劳动;也是人脑的延伸,可辅助创意生成与决策。例如,AI影像生成工具极大地扩展了导演的视觉想象能力,使其能够快速试验多种视觉风格与构图方案。

然而,当茅草屋与汉王宫的影像建构区别仅在于输入提示词的不同时,按照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理论,AI生成的影像可能构成一种前所未有的“超热媒介”。以千百万的成本即可生成传统影视需要千百万元搭建的场景,以三五人的团队即可完成传统三五百人剧组的全部工作,仅凭一台电脑就能实现传统手段难以达成的高完整度视觉效果——AI生成技术正在从根本上重构影视生产的成本结构与技术门槛。未来,AI未必是对影视创作的离经叛道,却是对影视产业的颠覆与重构。

四、产业重构:AI技术对影视创作流程的革命性影响与岗位转型

好莱坞为代表的大投入、大制作、全工业化流程,曾将传统影视艺术推向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高度。而生成式AI技术却反其道而行之,将庞大的产业生态压缩在“人机对话”的极简模型之下,使影视创作逐渐演变为一种高度理性化的“提示词工程”。

在生成式AI技术加持下,传统影视行业中重复性高、技术性强、基于固定模式的工序首当其冲面临自动化替代。甚至连摄影、灯光、道具、美工等需要实体操作的工种也面临被全面重构的挑战。影视创作正从好莱坞式的极致物化转向极致精神化的新形态。

在此背景下,各个核心创意岗位都面临转型压力:导演需要从现场指导转向前期视觉风格的构想与提示词设计,成为AI影视作品的“世界构建者”与“总提示师”;编剧的核心价值将更多体现在原创性构思、复杂人性的洞察与情感张力的营造上,其角色逐渐向“创意总监”和“故事编辑”转变;演员则从“肉身表演”转向“情感与IP的承载者”,顶尖演员可能需要创建和管理自己的“数字分身”;摄影师可能需要学习在虚拟环境中直接“拍摄”AI生成的场景,并实时调整灯光和构图,转型为“视觉总监”;美术指导的工作重心将从实体搭景转向设计和生成庞大的数字资产库,并与AI协同工作来快速实现创意。

未来,AI可能不会让影视人失业,但会让不会使用AI的影视人失业。

来源:说似一物即不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