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毛主席爷爷最早3张学生照,他的儿孙曾孙穿越百年坐在他座位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7 14:45 2

摘要:1914年2月26日,图片上写“湖南第四师范学校教职员工及预科学生摄影 民国三年二月廿六”。5排左2:毛泽东

1914年2月26日,毛主席在湖南第四师范学校五年制预科一班的学生照,从下图截取出来的

1914年2月26日,图片上写“湖南第四师范学校教职员工及预科学生摄影 民国三年二月廿六”。5排左2:毛泽东

毛主席一生中有上万张照片,可至今发现最早的照片是21岁。

1911年春,17岁的毛泽东第一次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同年的10月10日,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爆发了。

长沙全城戒严,他亲眼看到一个旧王朝即将结束,一个新政府即将成立。10月底,毛泽东穿上了军服。

当时,时局发展迅猛。1912年1月,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革命党人奔走相告,认为革命已大功告成。

因此,毛泽东1912年3月退伍,结束了为期半年的军旅生涯。走出兵营,他决心继续求学。

那时候,报纸上刊登着各类学校的招生广告。

1913至1918年,毛泽东在此求学。现存最早的几张学生照记录了他从乡村青年到革命者的蜕变:一张摄于1916年,他与同学立于校园古井旁,目光如炬;另一张摄于图书馆,他手执《新青年》杂志,眉宇间尽是对家国命运的沉思。这张课桌,见证了他组织“新民学会”、创办工人夜校的青春岁月,更孕育了“实事求是”的校训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活水源头。

1970年,黄华陪伴斯诺重访保安,在毛泽东旧居前留影。34年前,斯诺在此采访毛主席,黄华任翻译

1936年7月,毛主席第一次在陕北保安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毛主席曾有一段自述:

我在长沙师范学校的几年,总共只花了一百六十块钱——其中包括我的许多次报名费;在这笔钱里,大概有三分之一花在报纸上,订阅费每月约一元。我还常常买报摊上的书籍和杂志。我父亲责骂我浪费。他说这是把钱挥霍在废纸上。可是我养成了读报的习惯,从一九一一年到一九二七年我上井冈山时为止,我从没有中断过阅读北京、上海和湖南的日报。

这个“许多次报名费”包括警政学校、制造肥皂的学校、法政学校、商业学校、省立第一中学等,报名费一次一块钱,毛泽东却不喜欢这些学校。

然后,他决定自学,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读书。自学了半年,他觉得自己最适合于教书,就又开始留意广告了。

毛主席手书“第一师范”

这时,湖南师范学校的一个动人的广告引起了他的注意:不收学费,膳宿费低廉。就这样,1913年春天,20岁的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

1914年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合并于第一师范。合并前,全校师生留下一张合影,也是至今为止发现的毛主席第一张照片。

随之,毛泽东就读于第一师范,被编入一师的本科第八班。毕业前夕,又留下第二张合影。

1918年3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第八班合影,4排右2毛泽东,后排右一周世钊

下图是1918年6月,毛主席的毕业照。照片上方注明文字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本科第一部第六七八九十共五班学生毕业纪念 民国七年六月”。这是毛主席第三张照。

1918年6月,毛主席在湖南一师毕业照

毛主席在保安向斯诺讲述时说:

“我在师范学校当了五年学生,并且抵住了后来所有广告的引诱。最后,我居然得到了毕业文凭。我在这里经历了不少事情。我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我最早的社会经验也是在这里取得的。”

这里我想强调一点:1914年7月~1918年11月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期,正好贯穿了他在湖南一师的时光。

在这个国内外大乱的时代背景下,湖南一师替他打好了文化基础。

他志向远大,忧国忧民。

1915年5月,毛泽东在得知袁世凯接受了日本提出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毅然在由一师学生集资刊印,反对卖国条约的言论集《明耻篇》一书的封面上写下了16个字:

这个决心雪耻救亡的坚定意志,伴随了他的一生。

1915年5月7日,毛泽东奋笔写下了《明耻篇》封面上的16个大字

他想交友,就在长沙一家报纸上登了一个广告,邀请有志于爱国工作的青年同他联系。并指明要结交坚强刚毅、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最后,他这个广告得到三个半人响应。

他性格不屈不挠,敢于抗争。他常对人说:丈夫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个奇男子。同学们用谐音给他取个外号,叫“毛奇”。毛奇是德国一个很有学问的军事家。

他倒给自己起了“子任”的笔名,即“以天下为己任”的意思。

他学习刻苦,读书有方法,又是个“时事通”,深得老师和同学喜欢。

他强身健体,倡导“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并认为:“大丈夫独患无身耳,体强心强,何事不可为?”

一位姓唐的老师常常给他一些旧的《民报》看。有一天《民报》上面刊载着两名中国学生旅游全国的故事,他受到了鼓舞,决定学他们。

可是他没有钱,就在湖南旅行一番。他和萧喻游历五个县,没有花一个铜板。

湖南一师内毛主席经常冷水浴的地方

寒假里,他们徒步穿过田野,上山下山,渡河过江。碰到下雨,他们脱掉衬衫让雨淋,说这是雨浴。烈日当空,他们脱掉衬衫,说是日光浴。风吹来,任风吹,叫做风浴。

下霜的日子里,他们露天睡觉,十一月份,还在寒冷的河水里游泳。

这一切的锻炼和对意志的磨练,对他之后艰难的革命路都起到决定作用。

毛主席多次叮嘱他的孩子们,在给他写信时,不要只讲学习和思想,也要谈谈身体和健康的情况。

90年代,毛岸青和妻子邵华在游泳

1917年11月,政府军弃长沙而逃,溃兵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毛泽东在一师学校和师生处于危险之际,挺身而出,第一次显示出了他的军事才能。

他把“学生自愿军”组织起来,没有听从校会上让学生出去避难的号令,靠大智大勇让3000名溃兵缴枪,然后,向商会借钱,每人发4块钱遣散了。

1918年,他创办了新民学会。这是湖南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1919年,新民学会部分会员在长沙合影。后左4毛泽东

还有一项必须提,毛泽东同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王季范等老师都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从他们身上获得了深刻的教益。

其中,对毛泽东影响最深、关系最为密切的当数杨昌济先生,他是杨开慧的父亲。

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

杨先生深爱这个“资质俊秀”的学生,经常在家里“开小灶”,并托举他来到北京。时间一长,毛泽东和杨开慧互相有了好感,最后,成就了一段伟大的爱情。

90年代初,毛岸青参观湖南一师

在湖南第一师范的旧址,有关毛主席文物都得到保存。有湖南一师大楼、八班的自习室和座位、阅报室、寝室,以及他所记的《讲堂录》,阅读过的《史记》《仁学》《昌黎先生集》等几十册书籍。

毛主席写下的各种笔记、日记就有一大网袋。

因此,毛主席的后人追寻他的足迹,多次来到湖南一师,来到岳麓山下,来到爱晚亭。

毛岸青和邵华漫步在湖南一师,她写道:

“看过父亲生活和战斗过五年半的一师,听完父亲的故事,我心潮澎湃。父亲一直为我所敬仰崇拜,一直以为他很神奇,但今天我走过这里,才发现他之所以了不起,是因为他站得比别人高,看得比别人远,想得比别人多,付出比别人更多的代价。”

90年代初,毛岸青参观湖南一师

毛主席的孙子毛新宇从小就跟着父母来到这里,坐在爷爷的座位上,体会爷爷的求学之道。他也一步步走上了研究毛泽东思想的道路。

小学时,毛新宇坐在爷爷的座位上

看到这穿越100多年的照片,心中无比感慨,希望这个座位永久保存,专供毛家后人积蓄力量,追寻伟人之路。

更让人感慨的是,毛主席在一师重建后,他特地为一师写下的题词:“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

课桌外的精神坐标

这张课桌如同一座微型纪念碑:

1913年,毛泽东在此写下“终身未得真理,即终身无志”;

1947年,毛岸青在克山土改中实践“真理属于人民”;

2025年,毛东东以静默的仪式完成跨越世纪的致敬1。

四代人的足迹勾勒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长脉络——从思想启蒙到躬身实践,再到新时代的传承。

大学时,毛新宇虚心学习研究了这段历史

伟大领袖毛主席,从没忘记初心!

百年课桌前的红色血脉:从毛泽东到毛东东的四代传承

2025年4月,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第八班教室迎来一位特殊访客——毛泽东的曾孙毛东东。他轻轻拉开木椅,坐在复原的课桌前。阳光穿过窗棂,洒在曾祖父青年时期伏案苦读的位置上。这一刻,时光仿佛倒流至1913年:一位身穿青布长衫的师范生在此写下“改造中国与世界”的誓言,其学生照中坚定的眼神穿越百年,与后辈的身影悄然重叠1。

青年毛泽东:求索真理的起点

中年时,毛新宇又一次坐在这里,他也带着儿子,让儿子体会祖爷爷的求学之道

毛岸青:从烈士遗孤到土改先锋

毛泽东的次子毛岸青,则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红色信仰。1947年,化名“杨永寿”的他深入黑龙江克山县领导土改2。在零下30度的严寒中,这位24岁的青年白天筹建农民夜校,夜晚翻译马列著作。他睡在牲口棚旁,却将苏联带回的理论化作农民听得懂的语言:“土地归种地的人,饭碗端在自己手!”23 这段经历被铭刻在克山县毛岸青纪念馆内,700余件展品中,一盏他使用的煤油灯静静诉说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毛新宇与毛东东:信仰的当代书写

2025年,毛东东坐在毛主席的座位上

世纪之交,毛泽东之孙毛新宇多次赴克山捐赠祖父遗物,将一件1947年的土改笔记送入纪念馆2。这份泛黄的纸页上,毛岸青用俄文标注着“农民觉醒”的紧迫性——两代共产党人的笔迹在历史档案中形成无声对话。

二十余年后的今天,少年毛东东在湖南一师的座位前起身凝望。他没有言语,但目光扫过墙上曾祖父学生时代的照片时,“感触很深”的神态被镜头定格1。从1913年青衫学子的立志,到2025年少年触摸课桌的温度,四代人用行动诠释着同一命题:如何将个人生命汇入民族复兴的洪流。

教室外,参观者常驻足于两张并置的照片前:一张是青年毛泽东伏案疾书的黑白影像,另一张是毛东东端坐于原位的彩色瞬间。两个相隔112年的身影,因一张课桌产生奇妙的时空共鸣。正如毛泽东那句题词的预言:“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伟大生于平凡课桌前的求索,光荣归于代代相承的信仰。而这份信仰,仍在书写新的篇章。

来源:Ai颜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