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娟娟 见习记者 菅浩云)8月26日下午,在湖北省潜江市后湖管理区张家窑一处池塘里,养殖户李福建划着小船收起一笼笼小龙虾,按大小规格分类装箱。随后,他操作无人机投撒饵料,水面泛起点点微漪,“我有33亩虾塘,自己打理,每亩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娟娟 见习记者 菅浩云)8月26日下午,在湖北省潜江市后湖管理区张家窑一处池塘里,养殖户李福建划着小船收起一笼笼小龙虾,按大小规格分类装箱。随后,他操作无人机投撒饵料,水面泛起点点微漪,“我有33亩虾塘,自己打理,每亩年均收入1万元。”阳光下,李福建黝黑的脸上汗珠细密,眼里是掩不住的笑意。
湖北潜江,小龙虾养殖户李福建在自家塘边。
8月26日,“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湖北潜江。李福建的虾塘,位于湖北省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张家窑“四季有虾”试验示范基地,“正是因为有了‘四季有虾’这一技术,我养虾收入翻了一倍。”李福建说。
2000年左右,地处江汉平原的潜江开始养殖小龙虾。传统的养殖方式是春季投苗,夏季集中上市,秋冬几乎空档。“这导致市场集中上市,价格波动大;农户收入周期短。”湖北省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李明波介绍。
湖北潜江,“四季有虾”示范基地。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娟娟/摄
为改变这一状况,2022年底开始,湖北省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围绕“秋养冬销、错峰上市”,开展“四季有虾”池塘精养模式的技术攻关。
团队对基地池塘设施进行改造,保证小龙虾全年有良好栖息环境;自主研发发酵饲料,定期向水体补充矿物元素,让小龙虾在冬季也能顺利蜕壳、生长发育;运用生物物质循环技术,保证水体全年健康。
试验成效显著。传统8、9月投苗长不大的问题得到解决,冬季捕捞的7钱以上大规格小龙虾占比超过70%,一两以上精品虾占比超过50%,单季亩产可达200斤。
8月26日,养殖户李福建收获了部分小龙虾。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娟娟/摄
“得益于‘四季有虾’核心技术的攻克,潜江小龙虾从‘一季红’变身‘四季鲜’。”潜江市小龙虾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办公室主任张玮列举了一组数据: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全市冬虾上市量2.4万吨,实现产值21.9亿元;春节期间,大规格小龙虾价格高达54元/斤,是夏季的3倍,成功抢占冬季高价市场。
“这种模式既填补了冬季市场空白,又通过错峰上市平抑了集中上市导致的‘虾贱伤农’现象,提升了产业稳定性和养殖户抗风险能力。”张玮说。
湖北潜江,小龙虾养殖塘上,无人机起飞,准备投注饵料。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娟娟/摄
围绕一只“小龙虾”,潜江市委市政府20多年“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筑起这一全国知名“大产业”。
8月26日下午,在湖北潜网生态小龙虾产业园,85后魏晓涛在自家档口前查看刚刚收购来的数十箱小龙虾质量,这批虾将发往武汉、黑龙江、新疆等地,“这里配套设施完备,积聚效应强。预计今年纯收入20多万元。”园区内,43岁的安艳霞与“虾嫂”们一起熟练地分拣小龙虾,“高峰期一个月能挣七八千元工资。”
“眼下,潜江龙虾综合产值突破870亿元,已经成为潜江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的‘金名片’。”潜江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就业指导科负责人刘傲介绍,当地小龙虾产业链上,涵盖分拣工、品虾师、养殖技术员、带货主播等多个岗位,目前全产业已带动20多万人就业。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