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茶藏家詹颖莉 │“养老茶是一个长期主义者的终身职业”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7 14:00 2

摘要:从开始去了解岩茶开始,追山场,求工艺,论风格,再到如今的老岩茶,一不小心就从岩茶的各种横截面去揣摩它,正是通过这种无死角横截面的揣摩方式,活生生的把武夷岩茶这个冰冷名词切割成了Y老师心目中那颗夺目的钻石。

就像所有剧情发展的逻辑那般,“千万不要轻易了解一个人,否则你会爱上他”,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茶。

从开始去了解岩茶开始,追山场,求工艺,论风格,再到如今的老岩茶,一不小心就从岩茶的各种横截面去揣摩它,正是通过这种无死角横截面的揣摩方式,活生生的把武夷岩茶这个冰冷名词切割成了Y老师心目中那颗夺目的钻石。

之所以一开始就要如此煽情的表白,就是为了接下来表达在连续一段时间对老岩茶的探索之后对某个根深蒂固概念的不服,那就是武夷岩茶的“三个半师傅”。

做青师傅、焙火师傅、看茶师傅,和半个泡茶师傅。如今在我的主观理解里这个生态并不算完整,若非要再挤进去半个师傅,那必定就是岩茶监护人,岩茶的仓管师傅。

从选什么样的茶适合存,到用什么材质保管它的存放会发生怎么样的滋味变化,再到转化周期的拿捏,这一系列用漫长时间一次成型并且没有后悔药的时间管理大师们,难道不也算未来岩茶工艺参与者的一份荣耀吗?

想要清楚得知武夷山老岩茶仓储名人的方式中,除了知名度、获奖度这种可确定的渠道外,还有一种隐藏方式就是来自山场主人的推荐,毕竟通过他们出货的渠道和出货数量,铁定能精准的掌握谁在大量买茶,重点是都在挑好茶买入的买手。

▲岩茶藏家詹颖莉

今晚的主角就是由山场主人实名推荐的岩茶藏家,詹颖莉。

04

武夷山本土品牌焙芳亭

2003年慧苑老丛

01.

“养老茶是一个长期主义者的终身职业”

“我原来的主业是从事武夷山旅游,于是有机会比较早期就接触到了岩茶,那时候岩茶价格还没有现在这么高,自己就是单纯的发烧友,看到一泡好茶如果当时没有马上收回来晚上都会睡不着,心里莫名的挠痒就是要把它全部收入囊中。”

时间久了,添置到詹颖莉仓库里的茶就越来越多。

作为推荐藏家山场主人之一的陈志祥,就告诉我们詹颖莉是他接手家业以来的第一桶金金主,直接全揽了那一年厂里一百多斤的牛栏坑水仙。

看着她家一整栋楼留给仓库比留给人的房间还多的时候,我默默问了她一句,有盘算过家里现在囤了多少茶吗?她用那笑弯了如月牙皎洁的眼神说,“一万多斤肯定有的,具体的我也记不全了。”

爱买买买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看似都是买岩茶,但买手的本质还是欲望,那是坐拥武夷风土的企图心,不同风格、山场、原料的购买让仓库看起来既是坐标的全面也是滋味的丰富。

可这么大的采购量纯粹就是为了纯买吗?

詹颖莉告诉我们,“其实更早我还承包山场原料邀请不同的师傅做,后来发现其实还是等师傅做好之后再去采买可以挑选出品质更上乘的茶品,那时候虽然隐约有些想法,但具体要做什么都还没想明白。”

“最疯狂的时候甚至还想买茶山,当时被引我入门的玩茶师傅严厉批评,他说你还不够辛苦吗?为什么不能做贸易,茶叶到香港、马来西亚都是贸易方式的存在,而且这些地方都是喝老茶,对她们而言这是很有脸面的一件事情,为什么非要挤入农活这一条赛道呢?”

“被师傅这么一骂,好像瞬间被点醒了一样,是的我就要做纯粹的老茶贸易。”可贸易哪有那么简单呢?

“老茶赛道就是一个长期主义者的终生职业,没有这种心态是坚持不了这个事情的,买的时候开心,但等待的过程都是无数崩溃的过程叠加才有了今天的谈笑风生。”

“且不说投入的资金成本,在这过程当中可能三五年的时候喝一些茶甚至很难喝,在经验不够丰富的前提下这个事情会让人进入到自我怀疑的内耗里,也不知道今后会变成什么样?一切都不在你的控制范围内。”

如今已是半退休状态的詹颖莉,拥有了属于她的藏茶品牌,焙芳亭。日常就是精心打理着她的仓库。

和别人摆弄空间的思路不同,仓库的打理就是和那一万多斤老岩茶的日常翻牌式对话。

每天和不同的茶在聊一些具体的内容我们不得而知,但是通过詹颖莉仓库上不同包装的小便签,标签上更新了不同日记的品鉴记录,还有当时存放时对这款茶转化的预期状态,甚至哪些还需要再等等之类的,都有着詹颖莉如亲手母亲一般生怕错漏任何一个环节的严谨记载。

这与其说是老茶的陈化过程,在Y老师我看来更像是岩茶的成长日记。这个观点恰好与詹颖莉存老茶的初心不谋而合。

“其实一开始存这么多茶我的想法就是拿来养老用的。”她开玩笑的补充到,“你知道吗我有两个儿子,养老茶怎么着应该也比养儿子靠谱吧!”说完自己也大笑了起来。“而且我还可以靠我这一大仓库的老茶拿捏我的儿子,等我老的时候看谁对我比较好一点,我就给谁多留一些。”

养老茶究竟有没有比养儿子靠谱这点我不知道,但是两个儿子在母亲的影响下这辈子离不开茶倒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大儿子如今也踏入茶行业,和母亲存茶的状态不同,直接从乌龙茶技艺制作的环节开始稳扎基础功,师从岩茶教室的好友山场主人叶海滨,据说茶季制作也已跟了七八个年头。

▲岩茶藏家詹颖莉和她的大儿子

小儿子更是个妙人,虽然还在上学的年龄没有涉入行业,但是每到考试复习作业繁多之时,便要泡上那么一壶90年代的老茶,点上那么一根越南红土沉香,心平气和淡定从容的进入到知识的海洋,光看那做作业的架势就知道家学传承的博大精深。

02.

2003年慧苑坑老丛水仙

“焙芳亭”存出来的茶有什么不一样?

爱买买买的人自然也爱玩玩玩,这从詹颖莉实验剧场般丰富的存茶方式就可以看出她认真的玩心。

参观她的仓库,从常规我们看到过的纸箱、马口铁桶、原木箱这些常规方式存茶外,她还延续了武夷山老一辈用老式瓦缸存茶的方式,并在瓦缸的封口处裹上厚厚的一叠晒干后处理后的粽叶。

说起存茶的封口材料,和我们现在毫无悬念的泡袋或者塑封袋不同,詹颖莉的仓库反倒趣味了许多,除了处理过的粽叶,还有宣纸、草木灰作为天然的干燥剂。

当然,在这些天然干燥剂的处理下,她每间仓库依然配备了现代的抽湿设备,这就使得相比大部分的武夷山存茶仓库,她的陈化转换反倒没那么快。

我问她,这么多种存茶的装备有什么标准吗?如果纸箱的都是什么茶瓦缸装的又是什么茶呢?詹颖莉说其实也不一定绝对,不同的存茶方式是她调整茶叶陈化速度的介质。

“一些茶可能就原来拿来时候的纸箱直接存放了七八年,但是偶尔试一下感觉它转化速度太快了或者有些杂味出现了,我就会试着换到瓦缸这种有点呼吸但是又足够干燥的保存状态里进行调适,有可能不一定会更好,但也有可能会变得很惊艳。”

而且詹颖莉的茶也不是你以为的精致茶一到手,就直接进入仓库进入存放状态的。

“我们的茶进入到仓储状态之前要先处理,比如说可能是走完水之后焙了一道火的茶,这种情况我们会先养两年,说白了就是等它完全吐青吐彻底了之后再精焙一次,确保这款茶足够干燥之后再进入仓储房间。”

“这样处理的方式就是确保茶叶陈放足够稳定,不容易存坏,但是也有一个毛病,就是转化慢。同样是二十年的茶,我们的状态根本看不出来。”

▲上为常规存储批次03年老丛干茶,下为缸藏03年老丛干茶

这次老岩茶集萃詹颖莉和我们分享一款2003年份的慧苑坑老丛水仙,就是瓦缸存放代表。

光闻那干茶,二十多年的陈放,并没有明显的酸感,甚至是一股比新茶还干爽的跐溜劲,唯一不同的就是略泛油脂性包浆的光泽。詹颖莉笑着说,“茶要选一个和我人一样的,看上去一定要年轻,你要是没看到我儿子,也不会相信我今年已经这个年纪了。”

▲2003年慧苑坑老丛水仙干茶

第一水的茶汤,汤色微微转红但不算琥珀深邃,确实多少有点因为仓储太干了而让第一水茶汤的状态没有直入主题,也倒复合东方美学的审美思路,把更美的期待留给下一步。于是下一步就来。

▲左为常规存储批次03年老丛汤色,右为缸藏03年老丛干茶汤色

琥珀暖褐的茶汤,透着沉淀的沉稳,入口便被浓浓的丛韵裹住,老丛特有的木质与苔藓交织,不寡不薄,顺着舌尖慢慢铺展,在口中的清凉感十分鲜明,类似于薄荷糖的柔和凉感聚在喉间。

最难得的是,丛味不随茶汤咽下而消散,反倒在口腔里余韵绵长,敦厚又扎实。

三四水开始,哪怕是陈放了二十余年的老岩茶,但慧苑的底子依然清晰可鉴,要知道慧苑这个山场绝对是存老岩茶爱好者的天堂,因为这个山场的气息在转化的过程中仿佛沉香般曼妙,从它原本花香态的脂粉香逐渐转化成苦艾修行后空灵的涅槃,是西贡玫瑰酿出轻柔温暖的黎明,也可能是馥郁龙涎漫起的一片朝夕。

带着细腻的粉质感,老丛的木质香和粉香相互缠绕,相互交融,果然时光自有回音。

▲2003年慧苑坑老丛水仙叶底

所以相比你以为的老岩茶,这泡2003年的慧苑老丛必须是刷新你对老岩茶存在可能的数据样本。它时间够了但不味道并不“老”,它底蕴够了但是性格并不“沉闷”,确切的说暗藏着些许俏皮和欢愉的雀跃。

这或许就是出自詹颖莉仓储的底色,她是开心的人,当她把养老茶当成孩子在养时不就是给这个岩茶提供了足够健康的原生家庭吗?这不还是陈晓卿说的吗,所有的东西“最好吃的永远是人”。

来源:岩茶教室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