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4日下午#上海星巴克最丑陋的一幕#词条悄然爬上热搜榜单前列,没有明星绯闻的喧闹,没有社会事件的激烈讨论,这条热搜却带着一种沉甸甸的重量。
8月24日下午#上海星巴克最丑陋的一幕#词条悄然爬上热搜榜单前列,没有明星绯闻的喧闹,没有社会事件的激烈讨论,这条热搜却带着一种沉甸甸的重量。
刷到的人不由自主地停下手指点进话题里,话题中只有路人随手记录的片段,和满屏“太窒息了”“仿佛看到自己”的评论。
可这真的只是一次偶然的、只发生在星巴克的意外吗?
那被称作“最丑陋”的背后,会不会藏着无数底层打工人日复一日、不敢言说的生存困境?
上海一家星巴克店内环境嘈杂,年轻的女店员在忙碌中不小心漏做了一名女子点的一杯饮品。
发现失误后,店员第一时间采取了补救措施,不仅补送了饮品,还进行了免单处理,按照常理,这样的解决方案已经足够合理,但女子的情绪却并未因此平复。
从拍摄者发布的视频来看,女子坐在店外喝咖啡时,依然高声对着店内的方向持续辱骂。
她的声音尖锐且充满愤怒,不断重复着“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拽得不行”等指责性话语。
整个过程持续了将近10分钟,期间店内其他顾客的目光都被吸引过来,原本温馨的咖啡氛围变得紧张又压抑,拍摄者表示,自己原本美好的心情被彻底破坏,最终因无法忍受选择离开并发布了视频。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位女子身边还带着孩子,儿童专家指出,家长在孩子面前如此失控地实施语言暴力,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这种不良示范可能会在孩子心中埋下不尊重他人的种子。
直到最后,同行的男士才代为道歉,表示女子情绪较难控制,这场闹剧才渐渐落下帷幕,但留给店员的心理创伤却难以轻易抚平。
涉事星巴克门店在8月25日回应称,被骂的是位年轻女员工,事后门店已安排她带薪休心理假,并在收银台增设了双人复核岗以减少类似失误。
然而,这样的个体事件并非偶然,《2025中国服务业情绪劳动白皮书》数据显示,73.8%的一线服务人员每周至少遭遇1次过度情绪宣泄,68%的一线员工都有过挨骂的经历。
从法律层面来看,这种公然侮辱他人的行为并非无法可依,《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明确规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但现实中,很多服务人员出于担心顾客报复或丢失工作的考虑,往往选择忍气吞声,很少主动报警维权。
上海星巴克的这起事件,不过是服务业情绪暴力的冰山一角,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落,还有更多服务从业者正在经历着类似的委屈。
2024年2月,上海仁济南院一名护士因拔针时让患者出了点血,在家属要求道歉的压力下无奈下跪,2019年6月,圆通一名48岁女快递员因芒果缺失遭顾客四次投诉,被扣款2000元后下跪求原谅,同年1月,贵州一名高速女收费员被司机骂哭后,下一秒仍需强装微笑继续服务。
为什么服务行业容易成为情绪暴力的重灾区?
上海交通大学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伟平指出,高情绪劳动要求与心理支持体系的割裂,正成为服务行业员工的新生存危机。
服务人员每天要面对大量陌生人,既要提供专业服务,又要维持情绪稳定,这种持续的情感付出本身就极具消耗性。
而《服务行业情绪管理白皮书》更明确指出,70%的过度情绪发泄源于顾客个人累积的压力,服务问题只是导火索,这意味着,很多服务人员其实是在为顾客生活中其他方面的不顺心“买单”。
更令人担忧的是,服务行业的情绪压力正呈现跨群体传导的趋势,今年4月,一段外卖小哥被奶茶店员泼奶茶的视频引发热议,起因是外卖员催单未果后自行翻找饮品。
类似的,2024年上海两家Manner咖啡店先后发生女店员向顾客泼咖啡粉、男店员与顾客肢体冲突的事件。
社会环境的沉默也在间接纵容情绪暴力,在上海星巴克事件中,现场有不少其他顾客,但没人敢站出来为被骂的店员说句话,这种集体沉默传递出的信号是,服务人员的尊严可以被随意践踏。
人力资源顾问吴慧琪指出,香港近年来也出现多起服务业公共场所冲突事件,包括的士司机粗口问候乘客、酒店柜台服务员骂顾客等,这些现象背后反映的是整个社会对服务行业情绪劳动价值的忽视。
面对日益频发的服务业情绪暴力,一些企业已经开始采取行动。
胖东来在2023年3月设立“委屈奖”,根据员工受委屈的不同情况给予500-5000元不等的奖励,T3出行同年4月上线司机受委屈关怀计划,年底将慰问基金增至100万元,名创优品和茶颜悦色也分别在2024年推出了覆盖全体终端伙伴的“委屈奖”或安慰金。
这些举措虽然无法彻底解决问题,但至少传递了企业对员工情绪价值的认可。
星巴克在此次事件后的处理也值得关注,除了安排被骂店员带薪休心理假,还增设了收银台双人复核岗,这种针对性的调整既能减少服务失误,也能让员工感受到被关怀。
不过专家也指出,单纯的奖励或休假远远不够,盈力雇员服务顾问高级经理吴慧琪建议,企业应引入员工辅导计划,提供情绪管理课程,安排身心健康活动,从根本上提升员工的心理承受能力。
情绪管理培训的效果已经得到验证,香港一家企业以“同理心”为主题设计了为期半年的教育活动,包括职场培训、定期发放小贴士和播放心理专家短片等,另一家连锁企业则举办以静观为主题的活动,安排体验工作坊和设立静观休息室。
对于一线员工来说,掌握一些实用的情绪调节技巧也至关重要,比如意识到怒气上升时先深呼吸度过肾上腺素分泌的6秒高峰,或者在必要时暂时离开现场,交给同事跟进。
技术手段也能为情绪管理提供支持,虽然目前服务行业应用还不多,但Facebook探索的AI和区块链技术结合的模式值得借鉴。
未来或许可以开发针对服务业的情绪预警系统,通过AI分析顾客和员工的语音、行为特征,及时识别潜在的冲突风险并进行干预。
同时,建立顾客信用体系,对频繁实施情绪暴力的顾客进行适当限制,也能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那位上海星巴克的女顾客在孩子面前扬起手指时,她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不仅在伤害一名年轻店员的尊严,也在示范一种错误的情绪表达方式。
从广州外卖员被辱骂到昆明顾客诬告外卖员,从护士下跪求原谅到高速收费员哭后微笑,这些事件共同指向一个残酷的现实,服务行业正逐渐成为社会负面情绪的“泄洪区”。
服务人员用汗水和微笑维系着城市的正常运转,他们理应得到尊重和保护,而不是成为谁都可以倾倒负面情绪的“垃圾桶”。
来源:玉沙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