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家园”项目与日本的移民焦虑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7 11:58 2

摘要:在东京的8月空气中,政治与社会的暗流交织出一则耐人寻味的新闻。日本官房长官林芳正26日站在记者会的讲台前,郑重澄清: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所推动的“家园”(HOMETOWN)项目,并非为了接纳移民,也无意发放所谓“特别签证”。这番回应,既是对外的外交澄清

◆《日本华侨报》评论员 程千凡

在东京的8月空气中,政治与社会的暗流交织出一则耐人寻味的新闻。日本官房长官林芳正26日站在记者会的讲台前,郑重澄清: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所推动的“家园”(HOMETOWN)项目,并非为了接纳移民,也无意发放所谓“特别签证”。这番回应,既是对外的外交澄清,也是对内的社会安抚。

“家园”一词,本该承载温暖。它象征着土地的依归、人心的安放。然而,当日本政府在国内4市与非洲国家间建立这种象征性连结时,却意外引发了移民联想。尼日利亚方面甚至公开表示,日本将新设“特别签证”以呼应项目。随即,日本政府火速否认,林芳正在记者会上强调:一切皆是误解,培训实习生到期必须回国。

这段外交插曲,像是一次跨文化沟通的迷雾。对非洲国家而言,“家园”二字或许暗示着归属与迁徙的可能;对日本社会而言,则立刻触动了深埋的敏感神经——移民。

日本社会向来对移民议题抱有复杂心态。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不足早已是显而易见的国难题,可在实际操作上,日本却总是在“引进”与“拒绝”之间摇摆。技能实习生制度,是日本在劳动力缺口下的一种折衷:这些年轻人被冠以“培训”的名义来到工厂与田野,却在实质上承担了低薪劳作。官方强调“培训有期”,项目结束必须归国,这其实就是防止移民化的制度设计。

在这样的背景下,“家园”项目一旦与“特别签证”联系在一起,立刻会让公众浮想联翩。民众担心的是:日本是否会不知不觉走向“移民国家”?政治家则害怕这种联想演变成舆论风暴,从而被反对派利用。因此,林芳正必须迅速澄清,把“家园”从“移民”的语义链条中切割开来。

值得玩味的是,日本选择用“家园”来命名项目。它的初衷,也许只是为了加深地方城市与非洲国家之间的情感纽带:让某个非洲城市把日本某个地方城市当作远方的“友好家园”,通过JICA渠道输送青年实习生,在文化交流与劳务培训中增进了解。可是在外交辞令的传播中,一个词的多义性往往会演化出意料之外的解读。

尼日利亚方面的“误读”,其实也透露出一种期待——在劳动力输出国的眼中,“家园”并非象征性的友好,而是真实的落脚点、未来的机会。与之相比,日本政府却急于把“家园”重新收缩为象征意义,避免越过社会心理的防线。这种落差,正是今日国际合作中最尖锐的矛盾:一方渴望现实的出路,另一方却只愿虚拟的情感。

日本社会的现实困局并未改变:出生率持续走低,老龄化加速,乡村与地方城市的劳动力断层越来越明显。无论是农业、护理业还是建筑业,都需要源源不断的年轻人来填补空缺。单靠国内的资源已难以维系,外籍劳动力的引入几乎不可避免。

然而,政治层面却依然执着于“非移民国家”的表述。哪怕是长期居留的技能实习生、留学生,也被划分在“临时”与“有限”的框架中。这样一来,日本社会既享受了外来劳动力带来的便利,却又拒绝为他们提供真正的归属。这种“用而不用”的态度,不仅令外籍劳动者心怀不满,也让日本在国际形象上显得矛盾重重。

因此,“家园”项目的误读,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折射出更深层的困境:日本一方面想在国际合作中展示开放的姿态,一方面却在国内坚持封闭的政策。林芳正的澄清,既是外交辞令的必要修补,也是政治现实的真实映照。

来源:蒋丰看日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