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位名师投票见证!“在场思政”教学主张为何获高赞?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3 17:56 2

摘要:5月11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指导的安徽省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集中研修活动,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盛大举行。活动中,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肥东实验学校校长、安徽省陶爱翠思政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陶爱翠经小组推荐,作了题为《我的教学主张:在场思政》的专题分享。分享结束

5月11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指导的安徽省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集中研修活动,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盛大举行。活动中,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肥东实验学校校长、安徽省陶爱翠思政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陶爱翠经小组推荐,作了题为《我的教学主张:在场思政》的专题分享。分享结束后,在安徽省百位名师网络投票环节,陶爱翠在10位分享者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二名。

深耕理论创新,构建三重育人境界

陶爱翠提出的“在场思政”教学主张,有着深厚的理论根基。它融合了东方存在哲学、西方存在论,汲取道家“物我齐一”、儒家“知行合一”思想精华,并借鉴海德格尔“面向事物本身”等理论,构建了“任务驱动—情感共鸣—信仰建构”三阶育人模型。

该理论核心框架包含三重境界:身在场,即通过情境浸润激活认知场域,实现师生行为层面的共同参与;心在场,以具身实践深化价值认同,引导学生沉浸式学习;灵魂在场,推动学生与学科核心素养深度融合,达成“德化无形”的素养内化。“在场思政”突破传统思政课单向灌输模式,强调“磁力场”“育人场”“传播场”三场联动,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助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践路径清晰,引领课堂教学革命

结合安徽省思政课改革创新案例,陶爱翠系统阐释了“在场思政”的实践路径。第一阶段为“教师组场,学生入场”,教师通过课前任务设计,引导学生身心回归课堂,做好教学准备;第二阶段是“教师在场,学生在场”,课堂中师生深度互动,采用合作式、循证式、项目式、问题式等教学策略,驱动学习真实发生;第三阶段为“教师隐场,学生主场”,教师主动“隐场”,推动学生将课内所学迁移至社会实践,实现核心素养的内化与升华。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廖伟对“在场思政”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以道御术、以术辅道,既扎根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又融合现代教育理论,为破解思政教育形式化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立足课标要求,锚定素养培育目标

“在场思政”紧扣《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与实践性要求,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五大育人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修养,培育健全人格,强化责任意识;树立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增强责任意识,激发使命担当,服务社会发展。

陶爱翠强调,思政教育应立足学生真实生活,让课堂成为“磁力场”“育人场”“传播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讲好中国故事。

以赛促研赋能,推动基础教育发展

安徽省陶爱翠思政名师工作室自成立以来,以课题研究、跨区域教研、资源共建为抓手,辐射带动全省思政教师梯队建设。此次陶爱翠获得荣誉,不仅是其个人深耕思政教育20年的成果体现,也是工作室深耕“在场思政”的一个缩影。

陶爱翠表示,“‘在场思政’的探索永无止境。未来,工作室将推动理念向校本化、常态化实践转化,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场域’”。

此次研修活动为安徽省新时代名师搭建了高水平培养和交流平台,陶爱翠工作室也为新时代名师培养贡献了教学主张智慧与实践方案。 (图文/黄鑫龙)

来源:灿轩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