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几年新媒体的出现给了很多企业发展的新机会,这是一件好事儿,企业有发展就会有经济效益产生,也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
文 | 玉龙
配图由AI生成
这几年新媒体的出现给了很多企业发展的新机会,这是一件好事儿,企业有发展就会有经济效益产生,也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
各行各业都有借助互联网这股风成功转型的,他们的发展有好有坏,发展好的就如雷军说的一样,站在了风口上,即便是猪都能飞上天。发展差的很快就被行业淘汰。
这是一个很残酷的现实问题,在以前如果一家企业遭遇时代变迁,他们会有非常长的时间来缓冲,即便船很大,掉头也不是什么难事,这个时间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三年五年。
但现在不同了,互联网时代瞬息万变,机会稍纵即逝,很多老牌企业还没反应过来,新鲜事物就已经进入衰败期,这让很多企业主直摇头且长叹:搞不懂。
而年龄越大对互联网都接受周期似乎越长,于是那些老牌企业主还坚持在岗位上的大都很迷茫。
而在迷茫中仍然没有找到出路的,这对于他们而言就是一种“致命”的打击。
就拿咱们葫芦岛来说吧,二十多年前频繁听父母提起的一些知名企业,至今大部分还存活着,虽然他们看起来活的很好,但真正难的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比如说餐饮业有王府和满楼,这两家都经营几十年了,他们凭借着这几十年的口碑分别在新区和老区成为餐饮行业的领头羊。
但他们此时都要解决同一个问题:如何可持续的发展?
坐吃山空肯定不行,现有都知名度和口碑吃不了一辈子,想要继续发展就要接触新事物,于是新媒体成了新的抓手。
比如王府开始接触直播了,通过线上直播实现推广和曝光的目的,但在我看来还不够。
新媒体对他们而言,仍然停留在初始的理解阶段,如将新媒体看成另一种广告渠道,以及我们有什么,可以回答客户什么问题等等。
这样的事理解到没有错,毕竟别人家都是这么做,他们这么做也没错。但为何不试一试差异化路线呢?
比如说从只关注粉丝量向精准粉丝转变,从我们能提供什么向客户需要什么转变。
这两句话虽然很简单,但做起来的确挺难的。因为它涉及一家企业的战略和转型方向的问题。当然,这也不是什么难事,都是有一系列的转型方法论来支撑的。
另外对于王府我觉得有些可惜,在我看来他错过了一个非常好的转型机会。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老区门店古朴传统的装修风格和本地知名口碑加在一起,与葫芦岛文旅相结合,一定会产生化学反应。毕竟葫芦岛的确定位是一座文旅城市,如此一来就离不开吃住游购娱,而吃就在首位。
在我看来王府老区门店是最有机会成为文化旅游打卡地的。但可惜了,门店没了,装修拆除也让那种几十年沉淀下来的古朴味道没了。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如果在这个方向上与新媒体结合可能效果更好,当然仅供参考。
另外,还有老牌塑窗企业。
论这个行业的能力水平和产品质量与知名度,这家企业都能站在头排的。
但你会发现,他对年轻人的存在感很低,不是相关行业的对他并不了解,毕竟塑窗与年轻人的生活还是太远了。
而这家企业同样面临着诸多发展都问题,于是企业主亲自走进直播间。
我关注他有一段时间了,记得去年我开网店的时候就关注他,一个直播间背景是一块绿布,在直播间没有几个人的情况下,仍然在介绍着自家的产品。
这一点我很佩服,能亲自上场直播的老板都是有责任心的。但这么久过去了,粉丝并没有积累多少,或者说现在的粉丝都是他的精准粉丝也不一定。
而这里同样有一个问题:直播间推广曝光塑窗有用吗?
如果只是为了提高曝光度和知名度,这个意义并不大。毕竟企业体量比那些众多的小作坊大多了,而且市场也不同。
我对这个行业和其他人一样了解的不深,但新媒体我还是很擅长的。
于是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长时间的直播没有效果,是不是该思考一下方向的问题了?
比如这两年很多农村都有塑窗的小作坊,而且越来越多,光从化寺线向西面走着一条路就有很多家。而他们的客户大都是农村宅基地这些小活儿。
但辽建不一样,企业体量大,作为产业链当中的一环,他的服务对象是房地产。
然而一方面是市场需求下降。葫芦岛新楼盘越来越少,即便存在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情况,未来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是现有市场不断被压缩。众多小作坊的诞生,占据着小规模市场。
两个方面叠加在一起,这家企业已经喝众多传统行业一样,走在了转型都十字路口。至于怎么转,就看企业主的了。
就聊到这吧,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分享城市新鲜事#
来源:乡间小武哥